民生改善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本书特色
[
本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域出发,对于当代中国的改善民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解释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其基本的问题是读者与文本关系问题。近代解释学把解释学当作一种纯粹的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并且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是一种认识关系。从哲学解释学观点来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一种认识,而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处境、视域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不仅仅是纸上的东西,大众经常面对党的方针政策这样特殊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人民谋求幸福,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状态为自己的*高目标。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天然的民生向度,它才能赢得如此多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大众化经验表明,如果代表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不能改善民生,那么马克思主义很难得到群众的信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对民生改善分不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民生状况制约了大众的视域和处境,同时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状况。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把民生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愈来愈多。
]
作者简介
[
谢仁生,江西吉水县人。2005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改善民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研究”等多项课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医学与哲学》、《广西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
目录
绪论**章 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 **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大众化”的内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和现实路径第二章 哲学解释学 **节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 第二节 狄尔泰的解释学 第三节 海德格尔与此在解释学 第四节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第三章 民生与大众化 **节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第二节 改善民生的意义 第三节 文本与大众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民生向度 **节 马克思的思想及其人文情怀 第二节 恩格斯的思想及其人文情怀一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和大众化一 **节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普及第六章 民生凋敝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节 中国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戊戌变法 第四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救国之道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节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节 毛泽东同志早年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第三节 延安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八章 社会主义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冲击 **节 早期苏维埃政权兴衰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第二节 苏东巨变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第九章 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节 自由主义思潮 第二节 民族主义思潮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第十章 民生改善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节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理论与经验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民生改善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谢仁生
页数:307
定价:¥49.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010140711
PDF电子书大小:13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民生改善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