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及相关古今水稻土的质量
本书特色
[
由曹志洪编*的《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及相关古今水稻土的质量/中国土壤质量研究系列专*》一书分五篇20章,包括:一、史前稻作的起源与发展(第1~3章):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生态条件、古人类文明、野生稻驯化和稻作文化;二、新石器时期我国南方的灌溉稻田(第4~8章);鉴别埋藏古水稻田的标准,史前不同时期的灌溉稻田和灌溉系统;三、史前埋藏水稻土的土壤质量(第9~14章):展示了埋藏水稻土的剖面,评估了古水稻土的质量;四、时间序列水稻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第15~18章):介绍了姚北平原的十条海塘,界定了国际上**由相同的母质、气候、地形、植被下形成的植稻50~2000 年的序列水稻土和耕种50~700年的序列旱地土;揭示了水稻土与旱地土成土过程异同;五、中国稻作文化之传布(第19~20章):讨论了陆上和海上“稻米之路”。
本书可供从事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环境学、农业考古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
]
目录
前言全书摘要**篇 史前稻作的起源与发展 参考文献 **章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的生态条件 **节 气候 第二节 地貌和水系 第三节 植被 第四节 野生稻 第五节 动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古人类文明与野生稻驯化 **节 猿人向晚期智人进化的足迹 第二节 洞穴聚居、野生稻驯化、古栽培稻遗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石器晚期中国南方的稻作文化 **节 跨湖桥文化 第二节 河姆渡文化 第三节 马家浜文化 第四节 崧泽文化 第五节 良渚文化 第六节 马桥文化简介 参考文献第二篇 新石器时期我国南方的灌溉稻田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长江中游澧县城头山遗址埋藏的稻田 **节 城头山遗址发现的“模样疑似稻田” 第二节 城头山遗址的“模样疑似稻田”可能是旱稻田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节 马家浜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之发现 第二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面积与形状 第三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灌溉系统和灌溉方式 第四节 马家浜时期灌溉稻田的耕作模式、强度和种植时间 第五节 马家浜时期炭化稻粒形态学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长江下游菘泽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节 菘泽时期埋藏灌溉稻田的发现 第二节 崧泽时期灌溉稻田的年龄、面积、形状 第三节 澄湖遗址崧泽时期灌溉稻田的灌溉系统与灌溉方式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时期埋藏的灌溉稻田 **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发现 第二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面积、形状 第三节 良渚文化时期灌溉稻田的耕作与灌溉模式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可能埋藏有史前灌溉稻田的其他地区 **节 长江三角洲的其他遗址 第二节 钱塘江上游及闽台地区 第三节 江淮流域 第四节 珠江流域和云贵川地区 第五节 黄河中上游发现史前埋藏稻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第三篇 史前埋藏水稻土的土壤质量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史前埋藏水稻土之剖面描述 **节 6300年bp绰墩遗址马家浜时期的水稻土 第二节 4500年bp临平茅山遗址良渚时期的水稻土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埋藏史前水稻土的物理特性 **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粒度组成与母质判别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矿物组成 第三节 埋藏古水稻土剖面磁化率与成壤过程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史前埋藏古水稻土的土壤肥力质量 **节 埋藏古水稻土的养分含量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有效养分含量 第三节 埋藏古稻田种植强度与古水稻土氮素矿化 第四节 埋藏古水稻土与现代水稻土的供氮差异及氮肥效应 第五节 不同时期古水稻土与同期同地自然湿地和旱地的肥力比较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史前水稻土的土壤健康质量 **节 绰墩遗址剖面上多环芳烃(pah)总量的分布 第二节 绰墩遗址剖面中pah的可能来源 第三节 其他史前水稻土剖面pah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史前古水稻土的土壤环境质量 **节 古水稻土产甲烷潜势及古甲烷茵的群落多样性 第二节 埋藏水稻土的有机质组成与稳定性 第三节 埋藏水稻土的水稻植硅体与碳固持 第四节 埋藏水稻土中的黑炭与碳固持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埋藏古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 **节 埋藏古水稻土寡营养细茵数量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第二节 埋藏古水稻土氨氧化菌的数量 第三节 水稻种植对古今水稻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节 埋藏古水稻土细菌与古茵群落的pcr-dgge分析 参考文献第四篇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生物地球化学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杭州湾南岸平原的海塘与时间序列土壤 **节 杭州湾南岸姚北平原的海塘 第二节 时间序列土壤年龄的估计与剖面采集 第三节 50~2000年水稻土和50~700年旱地土序列土壤的剖面描述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与旱地土成土过程的比较 **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物理特性 第二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物理化学特性 第三节 水稻土与旱地土的生物化学性质 第四节 水稻土发育“三阶段模式”及灌溉稻作促进水稻土形成的机制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质量 **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肥力质量 第二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环境质量 第三节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土壤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时间序列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 **节 水稻土和旱地土的微生物学性状、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 第二节 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主要微生物过程的强度 第三节 水稻土固氮、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演变和功能基因多样性 第四节 水稻土中氨氧化古菌群落和脂类生物标记物丰富度 参考文献第五篇 中国灌溉稻作农业的传布 第十九章 陆上稻米之路 **节 百越人南迁创“神州”,进入缅越泰印 第二节 百越人北上与贾湖人汇合在黄淮下游发展并向东北亚推进 第三节 长江中下游经中原沿古丝绸之路向西域和中亚传布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海上稻米之路 **节 徐福东渡 第二节 郑和舰队把稻作农业先进技术带到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 第三节 “失联”的郑和麾下把水稻传入美洲 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及相关古今水稻土的质量
作者:曹志洪
页数:317
定价:¥15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030463340
PDF电子书大小:3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灌溉稻田起源与演变及相关古今水稻土的质量》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