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本书特色
[
在音乐方面,梅艳芳歌路纵横,形象百变;她有“东方麦当娜”之称,同时大量改编日本歌曲,又翻唱国语老歌,但在挪用其他地方的元素之同时,梅艳芳却建立个人风格——那是香港混杂文化的代表。在当过多届歌后、唱片销量及演唱会均破纪录的背后,梅艳芳身上铭刻了香港文化。
电影方面,除了曾是影后、香港片酬*高的女星外,她也是少有游走不同电影类型而都获得肯定的香港女演员:文艺片《胭脂扣》、喜剧《审死官》、动作片《东方三侠》都非常成功。这跟她舞台上的百变形像有关,也跟当时香港的外向型文化特质关系甚大。 这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人更了解梅艳芳,而是从她身上了解整个香港文化的独特性。
]
内容简介
[
二〇一三年是梅艳芳逝世十周年。十年以来,从坊间、传媒到学术界对梅艳芳的讨论,早已超出对一个已故巨星的纯粹怀念。本书在怀念之余重新审视梅艳芳,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梅艳芳。不少人指出,梅艳芳的形象、音乐与电影的代表性,标志了香港一个不可再现的精彩时代,是港式流行文化及香港人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对于内地读者了解香港文化大有裨益。
另外,梅艳芳在内地正如张国荣一样,也拥有大批拥趸,因而潜在的读者数量非常可观。
一本全方位真实呈现梅艳芳歌影成就的专著
本书旨在对梅艳芳作深入的评论及赏析,尝试深入浅出,并以多元角度讨论。
独家深度访问:包括黎小田、伦永亮、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许冠文、许志安、郑裕玲等,谈论梅艳芳的演技、角色、专业精神,他们跟梅艳芳的合作经验,及其在香港音乐及电影中的代表性等。
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及评论人撰稿:如从性别政治、流行文化、明星研究、身份认同及香港七八十年代音乐及电影发展等不同议题切入。
书中亦收录梅艳芳逝世当年,各界人士的撰文悼念,道出她对整个影坛、歌坛及社会的影响与价值,包括张五常、李碧华、陶杰、张敏仪、吴霭仪、黄霑等人的文章。
]
目录
part one 台上艳光四射 黎小田:八十年代造星工程 伦永亮:大娱乐家的台前幕后 许志安:她爱歌迷爱得疯狂 彭敬慈:一吻订下师徒情 郑丹瑞:150%的卖力演出 温应鸿:可一不可再的经典 part two 戏里芳华流传 关锦鹏:把百变带进戏中 许鞍华:一出场便有戏 许冠文:上帝怎可带走这天才? 鲍德熹:当摄影大师遇上百变影后 郑裕玲:真心相聚,惺惺相惜 陈友:她是真性情演员 part three 路途千回百转 梅覃美金:香港制造的天涯歌女 黎学斌:新秀前的青涩年华 刘天兰:她做到的远不止歌星演员 陈海琪:让她做回平凡女人 吴慧娴:不止是偶像 黄泊涛:她让我找到自己 吴俊雄:大时代的领航人 part four 留下传奇梦幻 李照兴:伴我们走过患难 郑政恒:如花歌女.侠女豪情 李政亮:与《胭脂扣》有关的事:梅艳芳与香港身份 李展鹏:寻找女儿的香港──梅艳芳所代表的港式文化 part five 心中追忆无限 张敏仪:留给世人*美丽一面 李碧华:花开有时,梦醒有时 黄霑:娱圈奇女子梅艳芳 张五常:可爱的极端与一个不收数尾的女人 吴霭仪:梅艳芳 梁款:一个丧礼,两点体会 刘天赐:icon 之 死 陶杰:向香港的品牌霸权时代告别 洛枫:梅艳芳的死亡美学与表演艺术 林沛理:她的生命比戏剧更传奇 毕明:自我 无我 真我 忘我 part six 附录 唱片一览 香港演唱会一览 电影及得奖纪录 歌曲得奖纪录
封面
书名: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
作者:李展鹏
页数:252
定价:¥48.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108051318
PDF电子书大小:11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