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原书第7版)
本书特色
[
本版对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扩充。作者通过在全书中融入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技术,对现代概念、工具、技术以及应用等各方面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平衡。本书提供了当前市场上可用的、丰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实例。
第7版新增内容:
●*新的技术——介绍了当前的流行技术:UML 2.0、VB.NET和C#等。
●面向对象技术——全书中更多地涉及面向对象技术和上下文图。
●可行性研究——更深入地讨论了可行性,包括环境和策略方面的可行性问题。
]
内容简介
[
本版对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扩充。作者通过在全书中融入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技术,对现代概念、工具、技术以及应用等各方面内容进行了很好的平衡。本书提供了当前市场上可用的、丰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实例。
第7版新增内容:
●*新的技术——介绍了当前的流行技术:UML 2.0、VB.NET和C#等。
●面向对象技术——全书中更多地涉及面向对象技术和上下文图。
●可行性研究——更深入地讨论了可行性,包括环境和策略方面的可行性问题。
]
目录
译者序前言致谢**部分系统开发项目环境第1章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1.1系统分析和设计框架1.2参与者——系统关联人员1.2.1系统所有者1.2.2系统用户1.2.3系统设计人员1.2.4系统构造人员1.2.5系统分析员1.2.6外部服务提供者1.2.7项目经理1.3现代信息系统的企业驱动力1.3.1经济全球化1.3.2电子商务和电子业务1.3.3安全和隐私1.3.4协作与合伙经营1.3.5知识产权管理1.3.6持续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1.3.7业务过程重构1.4信息系统的技术推动力1.4.1网络和因特网1.4.2移动和无线技术1.4.3对象技术1.4.4协作技术1.4.5企业应用软件1.5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发过程1.5.1系统启动1.5.2系统分析1.5.3系统设计1.5.4系统实现1.5.5系统支持和持续改进第2章信息系统构件2.1产品——信息系统2.2信息系统架构框架2.2.1“知识”构件2.2.2“过程”构件2.2.3“通信”构件2.3网络技术和IS构件第3章信息系统开发3.1系统开发过程3.1.1能力成熟度模型3.1.2系统生命周期和系统开发方法3.1.3系统开发基本原理3.2系统开发过程3.2.1项目确定3.2.2FAST项目阶段3.2.3跨生命周期活动3.2.4顺序开发和迭代开发3.3选择开发路线和策略3.3.1模型驱动开发策略3.3.2快速应用开发策略3.3.3商用应用软件包实现策略3.3.4混合策略3.3.5系统维护3.4自动化工具和技术3.4.1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3.4.2应用开发环境3.4.3过程和项目管理器第4章项目管理4.1什么是项目管理4.1.1项目失败的原因4.1.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4.2项目管理生命周期4.2.1活动1——协商范围4.2.2活动2——确定任务4.2.3活动3——估计任务工期4.2.4活动4——说明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4.2.5活动5——分配资源4.2.6活动6——指导团队工作4.2.7活动7——监督和控制进展4.2.8活动8——评估项目结果和经验第二部分系统分析方法第5章系统分析5.1什么是系统分析5.2系统分析方法5.2.1模型驱动分析法5.2.2加速系统分析法5.2.3需求获取法5.2.4业务过程重构法5.2.5FAST系统分析策略5.3范围定义阶段5.3.1任务1.1——列出问题和机会5.3.2任务1.2——协商项目的初步范围5.3.3任务1.3——评估项目价值5.3.4任务1.4——计划项目进度表和预算5.3.5任务1.5——汇报项目计划5.4问题分析阶段5.4.1任务2.1——研究问题领域5.4.2任务2.2——分析问题和机会5.4.3任务2.3——分析业务过程5.4.4任务2.4——制定系统改进目标5.4.5任务2.5——修改项目计划5.4.6任务2.6——汇报调查结果和建议5.5需求分析阶段5.5.1任务3.1——定义需求5.5.2任务3.2——排列需求的优先次序5.5.3任务3.3——修改项目计划5.5.4任务3.4——交流需求陈述5.5.5持续不断的需求管理5.6逻辑设计阶段5.6.1任务4.1a——结构化功能需求5.6.2任务4.1b——建立功能需求的原型(可选)5.6.3任务4.2——验证功能需求5.6.4任务4.3——定义验收测试用例5.7决策分析阶段5.7.1任务5.1——确定候选方案5.7.2任务5.2——分析候选方案5.7.3任务5.3——比较候选方案5.7.4任务5.4——修改项目计划5.7.5任务5.5——推荐一种系统方案5.8系统分析的未来第6章需求获取的调查研究技术6.1需求获取简介6.2需求获取过程6.2.1发现和分析问题6.2.2获取需求6.2.3归档和分析需求6.2.4需求管理6.3调查研究技术6.3.1对现有文档、表和文件进行抽样6.3.2调研和实地访问6.3.3观察工作环境6.3.4调查表6.3.5面谈6.3.6如何进行面谈6.3.7获取原型6.3.8联合需求计划6.4调查研究策略第7章使用用例建模系统需求7.1用例建模概述7.2用例建模的系统概念7.2.1用例7.2.2参与者7.2.3关系7.3需求用例建模过程7.3.1第1步:确定业务参与者7.3.2第2步:确定业务需求用例7.3.3第3步:构造用例模型图7.3.4第4步:记录业务需求用例描述7.4用例和项目管理7.4.1分级和评估用例7.4.2确定用例依赖关系第8章数据建模和分析8.1数据建模简介8.2数据建模的系统概念8.2.1实体8.2.2属性8.2.3关系8.3逻辑数据建模过程8.3.1战略数据建模8.3.2系统分析期间的数据建模8.3.3对系统设计的考虑8.3.4数据建模的自动化工具8.4如何构造数据模型8.4.1获取实体8.4.2上下文数据模型8.4.3基于键的数据模型8.4.4泛化层次体系8.4.5具有完整属性的数据模型8.5分析数据模型8.5.1好的数据模型的标准8.5.2数据分析8.5.3规范化举例8.6将数据需求映射到地点第9章过程建模9.1系统建模简介9.2过程建模的系统概念9.2.1外部代理9.2.2数据存储9.2.3过程概念9.2.4数据流9.3逻辑过程建模的过程9.3.1战略系统规划9.3.2用于业务过程重构的过程建模9.3.3系统分析期间的过程建模9.3.4对系统设计的考虑9.3.5用于过程建模的调查研究和信息收集9.3.6用于过程建模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9.4如何构造过程模型9.4.1上下文数据流图9.4.2功能分解图9.4.3事件响应或用例清单9.4.4事件分解图9.4.5事件图9.4.6系统图9.4.7基本图9.4.8完成规格说明9.5系统模型的同步9.5.1数据模型和过程模型的同步9.5.2过程分布第10章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建模10.1面向对象分析概述10.2对象建模的历史10.3对象建模的系统概念10.3.1对象、属性、方法和封装10.3.2类、泛化和特化10.3.3对象/类关系10.3.4消息和消息发送10.3.5多态性10.4UML模型图10.5对象建模过程10.5.1建模系统的功能性描述10.5.2构造分析用例模型10.5.3建模用例活动10.5.4构造活动图指南10.5.5绘制系统顺序图10.5.6构造系统顺序图指南10.5.7发现和确定业务对象10.5.8组织对象并确定其关系第11章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11.1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11.1.1可行性分析——逐步投入法11.1.2系统分析——范围定义阶段的检查点11.1.3系统分析——问题分析阶段的检查点11.1.4系统设计——决策分析阶段的检查点11.2可行性的6个准则11.2.1运行可行性11.2.2文化(或者政治)可行性11.2.3技术可行性11.2.4进度可行性11.2.5经济可行性11.2.6法律可行性11.2.7底线11.3成本效益分析技术11.3.1系统将花费多少11.3.2系统将提供什么收益11.3.3建议的系统合算吗11.4候选系统的可行性分析11.4.1候选系统矩阵11.4.2可行性分析矩阵11.5系统方案建议11.5.1书面报告11.5.2正式汇报第三部分系统设计方法第12章系统设计12.1什么是系统设计12.2系统设计方法12.2.1模型驱动方法12.2.2快速应用开发12.2.3FAST系统设计策略12.3系统设计之内部开发——“构造”方案12.3.1任务5.1——设计应用架构12.3.2任务5.2——设计系统数据库12.3.3任务5.3——设计系统接口12.3.4任务5.4——打包设计说明12.3.5任务5.5——修改项目计划12.4系统设计之集成商用软件——“购买”方案12.4.1任务4.1——研究技术评价准则和选项12.4.2任务4.2——向供应商征求建议(或报价)12.4.3任务5A.1——验证供应商的声明和性能12.4.4任务5A.2——评价和分级供应商建议12.4.5任务5A.3——签订合同并听取供应商汇报12.4.6购买决定对剩余生命周期阶段的影响第13章应用架构和建模13.1应用架构13.2物理数据流图13.2.1物理过程13.2.2物理数据流13.2.3物理外部代理13.2.4物理数据存储13.3信息技术架构13.3.1分布式系统13.3.2数据架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13.3.3接口架构——输入、输出和中间件13.3.4过程架构——软件开发环境13.4系统设计的应用架构策略13.4.1企业应用架构策略13.4.2战术应用架构策略13.5建模信息系统应用架构13.5.1绘制物理数据流图13.5.2前置条件13.5.3网络架构13.5.4数据分布和技术确定13.5.5过程分布和技术确定13.5.6人/机边界第14章数据库设计14.1常规文件和数据库14.1.1常规文件的优缺点14.1.2数据库的优缺点14.2系统分析员的数据库概念14.2.1字段14.2.2记录14.2.3文件和表14.2.4数据库14.3数据库设计的前置条件——规范化14.4常规文件设计14.5现代数据库设计14.5.1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和前置条件14.5.2数据库模式14.5.3数据完整性和访问完整性14.5.4角色14.5.5数据库分布和复制14.5.6数据库原型14.5.7规划数据库容量14.5.8数据库结构生成ⅩⅦ14.6数据库设计的前景第15章输出设计和原型化15.1输出设计概念和指南15.1.1输出的分布和观众15.1.2输出的实现方法15.2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出15.2.1用于输出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15.2.2输出设计指南15.2.3输出设计过程15.2.4基于Web的输出和电子业务第16章输入设计和原型化16.1输入设计概念和指南16.1.1数据收集、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16.1.2输入方法和实现16.1.3输入设计的系统用户问题16.1.4内部控制——输入数据的编辑16.2输入设计的GUI控件16.2.1常用GUI输入控件16.2.2高级输入控件16.3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入16.3.1输入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16.3.2输入设计过程16.3.3基于Web的输入和电子业务第17章用户界面设计17.1用户界面设计概念和指南17.1.1计算机用户的类型17.1.2人的因素17.1.3人类工程学指南17.1.4对话语气和词汇17.2用户界面技术17.2.1操作系统和Web浏览器17.2.2显示器17.2.3键盘和指点设备17.3图形用户界面风格17.3.1窗口和框17.3.2菜单驱动的界面17.3.3指令驱动的界面17.3.4提问回答对话17.3.5用户界面设计的特殊考虑17.4如何设计用户界面17.4.1用于用户界面设计和原型化的自动化工具17.4.2用户界面设计过程第18章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设计和建模18.1设计面向对象系统18.1.1实体类18.1.2接口类18.1.3控制类18.1.4持续类18.1.5系统类18.1.6设计关系18.1.7属性和方法可见性18.1.8对象责任18.2面向对象设计过程18.2.1精炼用例模型18.2.2建模支持用例情境的类交互、行为和状态18.2.3修改对象模型以反映实现环境18.3对象复用和设计模式18.4设计模式18.4.1策略模式18.4.2适配器模式18.4.3对象框架和组件18.5其他UML设计图和实现图第四部分系统分析和设计完成后的工作第19章系统构造和实现19.1什么是系统构造和实现19.2构造阶段19.2.1任务6.1——构建和测试网络(如果需要)ⅩⅧ19.2.2任务6.2——构建和测试数据库19.2.3任务6.3——安装和测试新软件包(如果需要)19.2.4任务6.4——编写和测试新程序19.3实现阶段19.3.1任务7.1——进行系统测试19.3.2任务7.2——准备转换计划19.3.3任务7.3——安装数据库19.3.4任务7.4——培训用户19.3.5任务7.5——转换到新系统第20章系统运行和支持20.1系统运行和支持的上下文20.2系统维护20.2.1任务8.1.1——验证问题20.2.2任务8.1.2——对程序进行基准测试20.2.3任务8.1.3——研究和调试程序20.2.4任务8.1.4——测试程序20.3系统恢复20.4技术支持20.5系统改进20.5.1任务8.4.1——分析改进请求20.5.2任务8.4.2——快速修复20.5.3任务8.4.3——恢复现有物理系统20.6系统退役词汇表
封面
书名: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原书第7版)
作者:(美)惠滕等
页数:未知
定价:¥59.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11205517
PDF电子书大小:3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