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高原

节选

[

  《行走高原:赵以汉地质漫记》:  从金陵古都到青藏高原  我的故事要从我的母校——南京地质学校(简称南京地校)说起。  做一个地质队员到深山找宝是我儿时的梦想。我在青岛第四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有幸参加了青岛市少年夏令营,营员们站在海军的大卡车上高声唱着歌到了崂山,将大大的军绿色帐篷安扎在崂山脚下。我与小伙伴们一起上山去找可做矿石收音机的黄铁矿晶体(花岗岩中有时能找到立方晶体),这种单晶具有半导体效应,可以用于制作矿石收音机。虽然那时没有找到理想的矿石,但在我心中已经埋下了当地质队员去深山探宝的种子。  读初中时,我对地理课喜爱有加,在张大楷老师的指导下,我和谭培英、曲松河等八位同学用棉花、胶料和色材制作了一个很大的,中国地图立体沙盘,在这一过程中对青藏高原的地貌特点已有了粗浅的认识。或许冥冥之中,这次的中国地图沙盘的制作,使我的一生注定要与地质,尤其是青藏高原结下不解之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工农业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矿产资源,国家高度重视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为此,地质部在全国各大区开办了地质学校。1953年我初中毕业前夕,正好宣化地质学校到青岛招生,全青岛市报考人数1200人,我兴奋地报名参加考试,成为被录取的300人之一。因为宣化地校尚在建设中,录取的300人中,100人被分配到长春地校探矿工程专业,另200人被分配到南京地质学校,我有幸成了南京地校的一员。  古都金陵,钟灵毓秀,虎踞龙盘。南京地质学校是原地质部所属的重点培养地质勘探专业人才的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她的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10月1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测绘学校。这个学校是在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测量大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3年到1956年,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而难忘的学习时光。  南京地校坐落在南京市玄武区大石桥,学校中心大型椭圆形运动场的北侧有地质和测绘两座教学大楼。  1953年入校的我们是**届学生,分为地质、测绘两个专业,每个专业600人,共分为12个班。国家地质部为加强地质专业的教学力量,抽调了汤克诚、殷维翰、张仁山及从美国回来的朱熙人等老专家主持教学工作,还安排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如汪龙文、徐邦良、车书正等担任骨干教师。还有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热忱投入,更令整个教师团队焕发出了活力与激情,张家骥、童永生、马祖旺、常安之、汪金培、胡右道等都是我永远铭记的好老师。学校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开设了文化基础课、地质专业基础课、地质勘探专业课、电工学、材料与工程力学、机械学与机械制图学等共22门课程,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学校还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先后有三次教学实习(分别在栖霞山、龙潭和黄龙山)、一次方山测绘实习、两次生产实习(我两次生产实习分别是在安徽庐江铜矿和拔茅山铜矿区)。1955年冬季,我们还到江苏海州磷矿进行矿山坑道工程测量和钻探操作实习,并进行岩心记录编录实习。地质填图、矿区探矿工程布置、采样编录技术方法等操作课程,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极大的锻炼。在校内还完成了岩矿鉴定、快速吹管分析和电工车间实验实习课程,旨在把学员打造成到野外地质队能立刻上手工作的地质专业人才。*后的生产实习结束时,每人都要按实习矿区地质情况编制矿床勘探设计书,*终要通过国家的考试和答辩。  学校还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要求毕业生必须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全校达到劳卫制二级的共24人。  让我很自豪的一点就是,我也是这24个学子中的一位。我努力学习,各科成绩优秀,顺利通过了各项毕业考试。  1956年8月16日,是我们毕业的日子。在南京地质学校举办的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当时兼任校党委书记的印通校长亲自宣读了向各省分配的毕业生名单。  首先宣布的是分配到江苏的队员名单。先宣布领队,然后是队员名单。听到自己名字的同学们大都反应平淡,甚至有些失落。  ……

]

内容简介

[

本书作者是一名老地质工作者,本书是他在青藏高原从事地质工作期间的回忆录。书中以多个故事的形式,记述了作者在西藏、青海、甘肃期间从事地质找矿工作,以及后来从事矿政管理工作的经历,反映了地质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新中国找矿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

目录

封面

行走高原

书名:行走高原

作者:赵以汉 著

页数:387

定价:¥76.0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6102118

PDF电子书大小:5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行走高原》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