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

本书特色

[

在中国社会公共物品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背景下,《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重点分析“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即“民间公共组织”。根据产生原因的差异,本书将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分为三种类型:①生产协作组织,典型案例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②利益诉求共同体,典型案例是代表劳动者集体利益的工会和代表资本控制者利益的商会;③社会价值观念共同体,典型案例是民间志愿组织。
通过分析这些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典型案例,本书试图构建关于转型期中国民间公共组织的分析框架,主要内容包括:①在多维关系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分析民间公共组织与政府机构、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②在“政府-市场-社会”三维空间视野的公共领域混合格局中,描述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的未来图景;③从“组织变迁与社会制度演进”的视角,将研究命题意义由经济价值拓展到社会价值。  

]

内容简介

[

在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中,“公共物品的供求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深刻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福利水平;同时,由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阶段性特征,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试图将“公共物品”和“和谐社会”两大命题结合起来,把“社会风险”纳入“公共物品”的分析范围,从“组织”角度探求改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合理发展民间公共组织,探求缓解社会矛盾和降低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进而推动转型期中国社会朝着“和谐”目标发展。  
——杨海涛

]

作者简介

[

杨海涛(1975~),男,四川攀枝花人,经济学博士,现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1998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获“投资经济”和“经济法”双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获“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同年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教授,2005年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期间,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柏林进行访问学习。
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民营企业、宏观经济管理。近年来在《改革》《社会学》《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民政部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

]

封面

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

书名: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

作者:杨海涛

页数:348

定价:¥68.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301276785

PDF电子书大小:12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体制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民间公共组织发展-公共物品的第三种供给主体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