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江南诗学研究

节选

[

  第二章晚明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  徐林博士认为,晚明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时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勃兴、社会对传统儒学的偏离。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新现象,这些在江南表现尤为突出。所有这些对士人群体的心态、价值观念、社会交往行为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①。的确如此,晚明政治、经济、科举、书籍出版行业以及家庭教育等都呈现出与明代前中期不同的面貌,构成了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促成了晚明诗学的繁荣。本章分五节展开。**节:晚明政治环境不断恶化,使得大多数江南文士对于仕途失去了信心:第二节:江南经济发生质变,拓宽了读书人的治生途径;第三节:晚明江南科举达到极盛,充实了文学的人才队伍;第四节:江南书院教育、藏书楼以及书坊的兴盛,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江南文化,推进了晚明文学的全面发展;第五节:因江南文化“层累”效应。晚明文学世家大面积兴起。同一地域的诸多文学世家以其“家学”渊源积累诗学经验,形成诗学思想,从此种意义上说,“文学世家”成为晚明诗学的主体力量。  **节政治环境的恶化  在晚明钩心斗角的政坛上,南方士人与北方朝廷的关系异乎常态的紧张,几乎呈南北拈抗之势,这种紧张状态造成南方(尤其是江南)士人心态发生变化,“隐官”成为众多江南文士的共同选择,为地域性、群体性诗学活动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  为了详细说明晚明政治局势不断恶化之情状,不烦列述如下。晚明万历初,首辅张居正大权独揽,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作为留都的南京,进一步沦为闲置官员的聚居地。万历二年,以许谷、陈芹为代表的致仕官员以及以朱孟震、王世懋为代表的金陵闲置官员结成“青溪诗社”。他们耽于诗酒文会,已初步表现出南京地方官员与中央政权处于一定程度的游离状态。万历四年,王世贞与张居正关系恶化,致仕退隐太仓,筑“弁园”,著述自娱。不久.作为首辅同年的汪道昆也被当做“当道芝兰”赶出政坛。①万历七年.张居正“夺情”(即守孝期间代理政事)案发,上书弹劾者,即翰林院的两个七品言官吴中行和赵用贤,这两个人恰恰都是后七子集团的重要诗人。万历八年重阳节,太仓王锡爵之女焘贞(法号昙阳大仙)“奉命羽化”。王锡爵举行了隆重的“白日飞升”典礼,王世贞、王世懋、管志道、赵用贤、瞿汝稷、屠隆、沈懋学、张厚得、张安定等与十万苏州市民前去观瞻礼拜,说明在野的王锡爵利用民间信仰形成势力,对张居正等施加压力。次年六月,台谏论劾王世贞、王锡爵因昙阳事“诗张为幻”,物论汹汹,牵连沈懋学、王世懋。万历十年,张居正死,万历皇帝欲有所作为,但是遭到以申时行等为代表的朝臣掣肘,此后干脆二十余年不上朝,也拒不“立储”。万历十二年,屠隆因俞显卿诬告而被削籍罢官。明制规定:外官三年考绩,京官六年京察;由吏部、都察院负责考核,皇帝按考核成绩决定其奖惩、升降甚至去留。万历六次京察,皆成为打击江南文士的“*佳时机”。万历十五年丁亥京察,顾宪成、冯梦祯被黜:万历二十三年乙未京察,在万历皇帝授意下,江南官员互相弹劾,吕胤昌、虞淳熙、郭正域、顾宪成、赵南星、高攀龙、钱一本等相继遭到罢黜。  ……

]

本书特色

[

  《晚明江南诗学研究》以江南诗学为研究对象,对晚明诗学现象、诗学进程进行解读,全书分为绪论、论文主体与结论三大部分,主要介绍了晚明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主体特征、主要诗人群、诗学与品评风气等进行了详细而缜密的介绍,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内容简介

[

  晚明清初是中国诗学鼎盛的时期。《晚明江南诗学研究》(作者张清河)以江南诗学为研究对象,对晚明诗学现象、诗学进程作尽可能深入的解读和阐述,以期将明清诗学还原为一个生命整体。明代文学发展的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至晚明,江南文士完全成为文坛的主体。他们尽管不如王世贞才富学赡,不如袁宏道穷新极变,亦不如钟、谭矫异抉幽,但秉承世家“隐读”传统,以才艺相尚,客观上形成了金陵、杭嘉湖、苏松常三个较大的区域诗学群体,并在日常交往中,与“后七子派”、“公安派”、“竞陵派”相游处而不失主见,相讨论而不瘟不激,相砥砺而清雅自况,以其独立的诗学品格,铺垫了一条从摹古通向融今、从格调通向神韵、从全面宗唐通向合理祧宋的稳健途径.为清诗的全面发展及理论成熟作出了巨大贡献。  《晚明江南诗学研究》共分绪论、论文主体与结语三部分。导论介绍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界定、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主体部分内容如下:  **章回顾“文学江南”与“江南文学”传统,通过回溯“江南”空间意象沿革的历史,说明晚明江南发展为以金陵、苏州、杭州为城市中心的三大区域具有必然性。通过梳理江南文学发展史.考察“江南文学”经过六朝、南唐、南宋、元末明初阶段持续沿“诗缘情”文学特征发展,*终才得以形成以“绮靡”为主流的诗学格局。第二章探讨晚明江南诗学背景。晚明政治、经济、科举、书籍行业以及家庭教育等都呈现出与明代前中期不同的面貌,构成了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促成了晚明诗学的高度繁荣。第三、四章,按照文学“四要素”的理论,概括介绍晚明江南诗学的世家主体论以及“尚博、崇艺、主情”的作品特征论;选择社会或文化“风气”作为考察视角,探讨晚明江南诗学的品评风气;这种热衷于品评的风气.也是江南诗学容易结成群体的重要原因。  第五至七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论证“金陵诗学群”、“杭嘉湖诗学群”、“苏松常诗学群”的群体诗学活动、诗学特征以及主要代表的诗学思想。第五章以《金陵雅游集》的作者、三位魁元诗人为代表,分别探讨焦城、顾起元、朱之蕃的诗学活动和诗学思想。焦兹主张博雅,在晚明多元的诗学格局中自成一家;顾起元主张神理,将变雅变声导人中和雅正之途;朱之蕃通过其诗学编辑活动,初步改变了“诗以初盛唐为宗”的格局,将中晚唐诗人纳入理论畛域。第六章探讨浙西杭嘉湖诗学具有更典型的世家结社、鉴藏、参禅、著述等群聚特性,形成了“古雅”、“侧艳”的群体诗风。冯梦祯疏朗通脱的诗学观念、黄汝亨清妙醇雅的诗学理想、周履靖情景事意的诗学法则、李日华平淡恬雅的诗学风格、朱国祯清丽雍容的诗学品格以及董斯张绮丽自成的“吴下体”诗学实践,扩大了江南诗学的影响。第七章从两个传统解释苏松常诗学群体的整体面貌,一个是“吴派”浪漫主义艺术传统,一个是“东林复社”古典主义诗学传统,这两派成员其实同出一地,有交叉重叠处,但他们不同的生存形态决定了其诗学理论的整体性差异。“吴派”以王樨登、赵宦光、董其昌、冯时可、陈继儒为代表。游吟诗人王樨登,以“清嘉蕴藉”为宗尚;斋居诗人赵宦光,以“情性格调”为主张;董其昌追求真实平淡、“元神”丰融的艺术境界;冯时可重拾“后七子”风雅诗教学说;陈继儒反对后七子以“粗悍拗硬”之语压倒一世的作派.强调以真性情抒写“便娟轻俊”的“古今粹言”。“东林复社”以顾宪成、高攀龙、顾大章、魏大中、黄尊素、李应升、张溥、陈子龙等为代表。其中,顾宪成、高攀龙强调文以致用、学思结合;顾大章、魏大中强调自然化工、文道合一;黄尊素、李应升强调兴观以群、养气致静;张溥、陈子龙强调兴复古学、经世复雅。  第八章为结论,晚明江南文士在北方诗学(“齐风”)与公安竞陵派诗学(“楚风”)的“裹挟”下,形成了其独特的清丽婉雅的诗学(“吴歙”)。晚明多元化的诗歌风气,使吴中士子先后笼罩在“后七子”、“公安竟陵”以及“云间派”的氛围中,其诗学是保持现状,还是寻求突变,种种矛盾困扰着他们。立场上“复古与创新”的矛盾、观念上“格调与神韵”的矛盾、对象上“宗唐与宗宋”的矛盾是三组主要矛盾。晚明江南文士主张各种“调和论”化解上述矛盾,他们以博学调和古今,以艺术调和韵调,以情致调和唐宋,在诗学承祧、人才储备、思想酝酿等各个方面,为清初诗学搭建了高水准的平台。

]

作者简介

[

  张清河,男,201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博士学位。论文获武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现在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工作。

]

目录

绪论**节 研究的缘起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一、何处是“江南”?二、“诗学”定义说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第四节 本书论旨及创新之处**章 文学江南与江南文学**节 文学江南:水乡意象与城市中心第二节 江南文学:六朝唐宋总关情第二章 晚明江南诗学的生成背景**节 政治环境的恶化第二节 江南经济的质变第三节 江南科举的发展第四节 江南书院、书楼、书坊的兴盛第五节 江南文学世家的繁衍第三章 晚明江南诗学的主体特征论**节 江南诗学主体论一、世家文士与群聚活动二、金陵诗社世家主体考论三、杭州诗社世家主体考论四、苏松诗社世家主体考论第二节 江南诗学特征论一、北方诗学特征:求真、遵道、言志二、江南诗学特征:尚博、崇艺、主情第四章 晚明江南诗学与品评风气**节 品评风气之成因第二节 清玩世风、清议士风与清言文风一、“清玩”世风二、“清议”士风三、“清言”文风第三节 从几个话题看品评风气一、李杜优劣论二、各体“压卷”说三、唐无古诗、宋无诗说第五章 金陵诗学群**节 概览一、集团结伙:群体之原委二、乡贤世家:群体之构成三、群体活动:金陵雅集与乡贤题咏四、金陵诗群之风格:以清雅为主流第二节 焦兹一、文学活动二、文学思想及流派倾向三、诗学成就:以《澹园集》为例第三节 顾起元一、文学活动二、文学思想三、从《懒真草堂集》看其诗学主张第四节 朱之蕃一、诗学活动二、诗学编著第六章 杭嘉湖诗学群**节 概览一、失落的文明:杭嘉湖文学世家群体二、湖上的诗社:诗学世家群体举隅三、世家成员的其他群聚方式四、“古雅”、“侧艳”的群体诗风第二节 杭州诗学:以冯梦祯、黄汝亨为例一、冯梦祯的文学活动二、冯梦祯的诗学思想三、黄汝亨及其《寓林集》第三节 嘉兴诗学:以周履靖、李日华为例一、周履靖的诗学活动及思想二、李日华的诗学活动三、李日华的诗学思想第四节 湖州诗学:以朱国祯、董斯张为例一、朱国祯诗学活动及主张二、董斯张生平及其诗论第七章 苏松常诗学群**节 概览一、吴门、松江诗人群二、吴派“平淡”诗风:以“拟陶”为例三、常州东林、苏州复社、松江几社诗人群四、东林、复社与几社诗学思想第二节 王樨登、赵宦光与吴门诗学一、王裤登的诗学活动二、王裤登的诗学思想三、赵宦光的诗学活动四、赵宦光的诗学思想第三节 董其昌、冯时可、陈继儒与松江诗学一、董其昌的诗学活动二、董其昌的诗学思想三、冯时可的交游四、冯时可的诗论五、陈继儒的文学活动六、陈继儒的诗论第四节 顾、高诸君子与东林诗学一、东林八子的诗学: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例二、东林六君子、七君子诗学第五节 张溥、陈子龙与复社、几社诗学一、张溥的诗学思想二、陈子龙的诗论主张第八章 结论**节 晚明江南诗学的三种矛盾一、立场上:复古与创新二、观念上:格调与神韵三、对象上:宗唐与宗宋第二节 晚明江南诗学的三种调和一、以博学调和古今二、以艺术调和韵调三、以情致调和唐宋第三节 余论附录晚明大江以南诗学世家点将录(配论诗绝句)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晚明江南诗学研究

书名:晚明江南诗学研究

作者:张清河

页数:645

定价:¥78.0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307120006

PDF电子书大小:11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晚明江南诗学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