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1840-清代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
节选
[
《清代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1644-1840)》以清代前期(1840年以前)发生于广州一带的各类华洋案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还原清前期涉外司法活动的历史场景,从动态的、微观的角度考察清代涉外司法的体制及其内在精神,剖析中西双方在司法、外交领域的矛盾冲突及其历史、文化根源,进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现代化”做出了评价。
]
本书特色
[
《清代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1644-1840)》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
内容简介
[
本书以清代前期(1840年以前)发生于广州一带的各类华洋案件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还原清前期涉外司法活动的历史场景,从动态的、微观的角度考察清代涉外司法的体制及其内在精神,剖析中西双方在司法、外交领域的矛盾冲突及其历史、文化根源,进而对中国古代法律的“现代化”做出了评价。
]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宗旨与意义 二 研究对象与范围 三 研究材料与方法 四 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章 清前期广州涉外司法的两种运作模式 一 葡人有限自治下的澳门模式 1.明清澳门地方建置及其涉外司法职能 2.葡萄牙人的自治体系及其在司法运作中的角色 二 十三行体制下的省城模式 1.十三行的政治职能及其在涉外司法中的角色 2.”公班衙”的名与实 3.”圣裁”与”会审”:官府对涉外案件的集体干预机制 三 关于两种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第二章 涉外刑事审判的实体与程序 一 涉外刑案概述 1.案件社会成因与类型 2.命案审判的特殊性 二 ”一命一抵”:涉外命案审判的实体性原则 1.”一命一抵”的确立及实施 2.”一命一抵”的特殊性 3.关于”一命一抵”的实效性分析 三 翻译–涉外刑事审判中的程序问题 1.翻译的角色与处境 2.从”广东英语”到”印度水手”案–翻译的素质及其表现 3.”德兰诺瓦”案:翻译问题引发的外交矛盾第三章 涉外商事纠纷的处理模式:广东十三行商欠案 一 18世纪以来行商资本短缺之缘由 1.交易方式的固有缺陷 2.官府对行商的勒索 3.商业利润的非资本化投向 二 清前期广州外贸领域的金融机制与商欠的形成 1.清前期广州对外贸易中的金融角色 2.外商对行商的债权形态与利率分析 3.扶持与控告:外商对欠债行商的态度 三 朝廷对商欠案的处理措施 1.对行商的制裁:”交结外国诓骗财物例 2.”一商拖欠,众商派填”的连带清偿责任 3.倪宏文案–官府代偿商欠的特例 四 自治性缺位:商欠处理模式的历史透视 第四章 华洋民事诉讼与中西价值冲突 一 华洋民事纠纷的社会成因与类型特征 二 华葡房产诉讼 1.房产”永租制”的流行与争讼缘起 2.诉讼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三 华葡债务纠纷 1.华葡民间交易习惯与债务纠纷的形成 2.官府的态度与司法效率 四 民事诉讼领域的中西价值冲突 1.权利意识的暗合与表达方式的差异 2.诉讼价值取向的分歧第五章 ”不治而治”:清代涉外司法理念解析 一 华夷观念与”不治而治”的精神内涵 1.”华夷之辨”与涉外司法中的二元价值观 2.”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专制逻辑 二 从”化外人”条款看”不治而治”的制度表达 1.”化外人”律的历史演变 2.”化外人”律的身份等级属性 3.清前期广州涉外司法的经验特征第六章 ”天下观”与”民族主义”:清代涉外司法中的”主权”问题 一 ”天下观”与”民族主义”:谁是主子? 二 以”平等”的名义–西方人的批判武器与武器批判 三 反思:暴力下的”现代性”认同与民族话语主权的重建参考文献 文献资料类 专著类 论文类附录 《一件奏明事剳付》 《管理澳夷章程》 《澳夷善后事宜条议》 《部复两广总督李侍尧议》 《两广总督百龄、监督常显议》 《两广总督阮元关于德兰诺瓦案上道光帝折》 《两广总督阮元奏报英国护货兵船伤毙民人畏罪潜逃饬令交凶折》 《两广总督李鸿宾、监督中祥疏》 《两广总督卢坤、监督中祥疏》后记
封面
书名:1644-1840-清代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
作者:唐伟华
页数:274
定价:¥32.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00480778
PDF电子书大小:10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1644-1840-清代广州涉外司法问题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