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
节选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本书对武周时期 (公元680-712年)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对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唐代佛教发展史上*兴盛时期的面貌;通过对七宝台浮雕群像新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风格、分期和复原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证了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
]
本书特色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本书对武周时期 (公元680-712年)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对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唐代佛教发展史上*兴盛时期的面貌;通过对七宝台浮雕群像新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风格、分期和复原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证了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
]
内容简介
[
《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由杨效俊所著,本书对武周时期 (公元680-712年)的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武周佛教造型的代表作——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对武周时期佛教造像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唐代佛教发展史上*兴盛时期的面貌;通过对七宝台浮雕群像新的调查和研究,解决了前人未解决的风格、分期和复原研究等问题,详细论证了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地位。
]
作者简介
[
杨效俊,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汉唐考古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日本国神户大学大学院文化学研究科社会文化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2年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及艺术史。发表《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隋唐舍利瘗埋制度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等论文。
]
目录
绪论 一 前人的研究方法 二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三 现存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 四 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意义 五 本书的研究目的及方法**章 佛教建筑与造型 **节 寺院建筑 一 寺院布局特征 二 建筑物形制 三 石质纪念性物品 四 石佛像 第二节 石窟建筑 一 石窟建筑类型 二 石窟造像: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第二章 武周风格 **节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一 6世纪50年代的四个地域风格 二 隋代长安造像的多样性与融合性 第二节 两京地区武周风格的形成 一 长安 二 洛阳 第二节 武周风格的传播和影响 一 中原:以山西省为中心 二 河西:以敦煌为中心 三 西南:以四川省为中心 四 东亚地区第三章 图像学研究 **节 降魔印佛像 一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图像渊源及从印度的传人路线 三 时代性及地域性特征 四 武周时期降魔印佛像的尊格探讨 第二节 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问题 二 经典、文献所见十一面观音信仰 三 造型 四 性质:礼拜像与护法神第四章 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及复原研究 **节 图像分类及风格分期 一 前人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二 始建期 三 修补期 第二节 始建期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复原研究 一 复原的参考作品 二 七宝台奉纳石塔的建筑和图像程序 第三节 从七宝台看武周长安年问的佛教视觉文化 一 光宅寺的伽蓝布局 二 七宝台所代表的佛教视觉文化第五章 武周时期两京地区的佛教视觉文化 一 要素 二 分期 三 机制 四 印度佛教视觉文化的传人及影响附表参考文献后 记
封面
书名: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
作者:杨效俊
页数:488
定价:¥68.0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1036097
PDF电子书大小:13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