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传播
节选
[
文献传播是历史悠久的人类传播现象。在网络传播日益兴盛的时代背景下,《文献传播》以文献传播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文献学、信息科学以及阐释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原理,对文献传播的演进历史、类型、模式、机制、渠道、主体、符号、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探索和研究。《文献传播》适合新闻传播类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类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的参考。
]
相关资料
[
插图:显然,这些定义都在某些方面触及了信息的本质,但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定义。信息之所以难以给出统一的定义,在于信息概念必然涉及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所以信息是一个哲学概念,具备高度的抽象性。目前人们争论的焦点是,信息到底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思维的产物?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笔者认为,信息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陈述。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本身(例如观察到的事实、现象)就是直接的信息。关于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陈述(例如经过加工整理的数据、资料、理论观念等)则是间接的信息。无论是直接的信息还是间接的信息,都向观察者提供关于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知识。信息是无所不在的,与物质、能量一起被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信息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自身的运动状态与方式,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含义的表征。控制论之父、信息论创始人之一的维纳曾说过:“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个论述明显是将信息看成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要素之一。我认为,信息实质上就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状态及其反映,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对于人而言,信息是可以感知的。自然界中既存在如电闪雷鸣等非生物的“自然信息”,也存在鸟语花香等“生物信息”,人类社会中更是存在大量人与人之间交流传播的“人类信息”。人类是信息动物,我们的生存不但要靠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能量,也要依赖各种信息作出决策。信息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离开了信息获取与交流,人类将无法正常生活。人类的一生都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人类不但具有极为发达的体内信息系统(如神经系统),还具备极为完善的体外信息系统(即社会信息系统)。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是人类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之一。(二)知识的定义“知识”与“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紧密关联。知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概括,是认识的结果。知识就是经过人类认识、挑选、系统和深化了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是由信息提炼、转化而成的。知识只是信息中已被人们认识的一部分,大量的信息通过人们的感官(工具是感官的延伸)输入到大脑,经过大脑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思维),这些被认识了的信
]
内容简介
[
文献传播是历史悠久的人类传播现象。在网络传播日益兴盛的时代背景下,本书以文献传播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播学、文献学、信息科学以及阐释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原理,对文献传播的演进历史、类型、模式、机制、渠道、主体、符号、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书适合新闻传播类专业,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类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的参考。
]
目录
**章 文献传播概说 **节 信息与文献 第二节 文献传播的含义 第三节 文献传播的特点 第四节 文献传播的社会意义第二章 文献传播的历史演进 **节 文献传播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文献传播载体的演进 第三节 文献传播的演进与人类信息系统的进化第三章 文献传播的类型 **节 历时文献传播 第二节 共时文献传播 第三节 历时文献传播与共时文献传播的叠加共存与相互转化第四章 文献传播的模式 **节 文献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第二节 文献传播的模式分析第五章 文献传播的机制 **节 文献传播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文献传播的信息择优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 第三节 文献传播的营销机制 第四节 文献传播的管理机制第六章 文献传播的渠道 **节 邮政渠道 第二节 出版发行渠道 第三节 文献传播中介渠道 第四节 网络传播渠道和手机传播渠道第七章 文献传播的主体 **节 文献传播者 第二节 文献传播中介人 第三节 文献传播受传者第八章 文献传播的符号 **节 文字 第二节 图形和图像 第三节 新型文献传播符号第九章 文献传播的效果 **节 文献传播效果概论 第二节 文献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文献传播的微观效果 第四节 文献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文献传播
作者:王京山
页数:181
定价:¥29.0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01973361
PDF电子书大小:10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文献传播》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