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

节选

[

《微机原理》是以微机原理、*新技术、接口这三个核心内容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其中,微机原理是以微机科学的发展为主轴线,且注意到目前我国的教学态势,采用了传统的大家非常熟悉的16位的8086,与技术先进的32位的Pentium进行对比、对照的描述方法,对微机原理进行分析、解剖,以及微机技术与时俱进给微机领域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再辅以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内容的描述,使读者对微机硬件的操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对微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认识。本教材对目前微机领域内采用的先进的总线,串行、并行接口,以应用为目的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描述。本教材既有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知识性、先进性的特点,又切实注意到了我国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教师的教学习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教材内容通俗、简洁、实用,所需学时可灵活掌握,可供高职高专计算机类各专业、电子信息类各专业,机电类各专业作为教科书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专科生、各类成人教育用书。

]

相关资料

[

插图:8.3.2 串行通信原理当计算机系统中的两个设备采用异步串行传输通信时,由于它们不是共用同一时钟。这就要求需采用多项技术,从而实现数据的同步流动。为达到此目的,事先必须就一些传输参数达成一致。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就是传输速度,即波特率(baudrate),它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bitspersecond,b/s)。比如说,如果数据的传输速度是28800b/s(位/秒),而接收端是以14400b/s的速度来读取数据,这样就会有一半的数据和控制位丢失,这将导致接收的数据与发送的数据严重不一致。另外,两个设备之间必须协商好每次数据传输时的数据位数,是否有奇偶校验位,如果有的话,是奇校验还是偶校验,以及传输结尾的停止位(stopbit)的位数。在异步串行传输时,是把每个字节数据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进行传输的。这种传输方式要解决的问题是:接收端要能识别出传输是从何时开始的,何时读取一位数,传输操作何时结束,何时传输线为空而没有传输的数据。

]

本书特色

[

《微机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

]

目录

前言第1章 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1.2 微型计算机与微处理器1.3 微型计算机分类1.4 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1.4.1 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1.4.2 二进制数操作的优点1.4.3 二进制数的算术运算1.4.4 二进制数的逻辑运算与逻辑运算部件1.4.5 计算机的基本部件1.5 数据单位表示1.6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6.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6.2 存储器(memory)1.6.3 中央处理器(CPU)1.6.4 I/O系统组成和接口1.7 计算机的操作过程1.8 微机硬件的构成1.8.1 主板1.8.2 微处理器芯片1.8.3 存储器部件1.8.4 总线1.8.5 显示卡与显示器1.9 微型计算机主要性能指标习题第2章 总线2.1 微机系统中的总线2.1.1 总线在微机系统中扮演的角色2.1.2 总线结构2.2 总线概念2.2.1 什么是总线2.2.2 总线构成2.2.3 总线性能指标2.3 总线分类2.3.1 片内总线2.3.2 主板局部总线2.3.3 系统总线2.3.4 通信总线2.4 总线操作2.4.1 总线操作步骤2.4.2 总线仲裁2.4.3 总线传送控制方式2.5 常用总线举例2.5.1 ISA总线2.5.2 EISA总线2.5.3 PCI总线2.5.4 USB总线2.5.5 IEEE 1394串行总线(FireWire)习题第3章 存储器3.1 存储器系统3.1.1 存储器的作用3.1.2 存储器编址与寻址3.2 存储器系统的层次结构3.2.1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3.2.2 各层次存储器的作用3.3 主存储器的组成3.3.1 存取操作3.3.2 主存储器组成3.3.3 内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4 半导体存储器3.4.1 内存储器分类3.4.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4.3 读存储器3.4.4 内存储器条3.4.5 内存条与主板3.5 虚拟存储管理技术3.5.1 虚拟存储管理3.5.2 虚拟存储方案3.5.3 分段存储管理技术3.5.4 分页存储管理技术3.6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3.6.1 存储器系统3.6.2 局部性原理3.6.3 Cache存储器数目和容量3.6.4 Cache存储器结构3.6.5 Cache性能3.6.6 Cache存储器写策略3.6.7 替换算法和替换规则习题第4章 指令系统4.1 指令格式4.1.1 机器指令4.1.2 机器指令格式4.1.3 指令操作码4.1.4 指令地址码4.1.5 Intel系列微处理器的指令格式4.2 指令的种类4.2.1 传送类指令4.2.2 算术运算类指令4.2.3 逻辑运算类指令4.2.4 控制转移类指令4.2.5 处理器控制类指令4.2.6 输入/输出类指令4.2.7 新增加的指令习题第5章 寻址方式5.1 寻址方式5.1.1 指令寻址5.1.2 操作数寻址5.2 数据类型5.2.1 数值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5.2.2 常用的数值类型和格式5.3 数据寻址方式5.3.1 立即操作数寻址5.3.2 寄存器操作数寻址5.3.3 存储器操作数寻址习题第6章 微处理器的组成6.1 微处理器系统6.1.1 微处理器硬件系统6.1.2 微处理器——CPU的功能6.1.3 CPU的构成6.2 寄存器6.2.1 16位寄存器6.2.2 32位寄存器6.3 微处理器的组成原理6.3.1 16位微处理器的组成原理6.3.2 8086/8088的不足6.3.3 32位微处理器的组成原理6.4 Pentium采用的新技术6.4.1 超标量执行6.4.2 分支转移预测技术6.4.3 流水线技术6.5 微机主板与微处理器6.5.1 微处理器在主板上的位置6.5.2 微处理器类型6.5.3 微处理器的安装6.6 操作模式6.6.1 16位微处理器的操作模式6.6.2 32位微处理器的操作模式习题第7章 中断技术7.1 中断的概念7.1.1 概述7.1.2 微机系统中的中断7.1.3 出现中断的原因7.1.4 中断系统解决的问题7.1.5 Pentium微处理器的中断7.1.6 Pentium微处理器实模式下的中断操作7.1.7 Pentium保护模式下的中断操作7.1.8 Pentium微处理器的中断系统功能7.1.9 中断响应7.2 中断处理过程7.2.1 保护现场7.2.2 获取中断服务程序地址(仅向量型中断)7.2.3 调用中断服务程序7.2.4 恢复现场7.2.5 中断返回7.3 异常与中断7.3.1 中断源分类7.3.2 异常和中断向量7.4 允许及禁止中断7.4.1 不可屏蔽中断对未来的不可屏蔽中断的屏蔽7.4.2 IF屏蔽INTR7.4.3 恢复标志位RF对调试故障的屏蔽7.4.4 MOV和POP指令对堆栈段中某些异常和中断的屏蔽7.5 中断描述符表7.5.1 异常和中断同时存在时的优先级7.5.2 中断描述符表IDT7.5.3 中断描述符表内描述符7.6 中断任务和中断过程7.6.1 中断过程7.6.2 中断任务7.7 中断举例习题第8章 输入/输出接口与控制8.1 接口技术基础8.1.1 接口的基本功能8.1.2 接口的组成8.1.3 接口上的信息交换8.1.4 接口类型8.1.5 端口及其编址方式8.1.6 驱动程序8.2 输入/输出控制8.2.1 程序控制I/O方式8.2.2 中断控制I/O方式8.2.3 DMA I/O控制方式8.3 串行接口8.3.1 串行数据的传送方式8.3.2 串行通信原理8.3.3 串行接口数据通信8.3.4 RS-232C接口8.3.5 SATA硬盘驱动器接口8.4 并行接口8.4.1 并行接口概念8.4.2 并行传输8.4.3 并行接口的作用8.4.4 并行接口的特点8.4.5 并行接口的功能8.4.6 并行接口的构成8.4.7 并行接口的操作8.4.8 SCSI接口8.5 常用输入/输出设备及接口8.5.1 键盘及接口8.5.2 鼠标器及接口8.5.3 显示器及接口8.5.4 打印机及其接口技术习题第9章 高档微机技术9.1 微机技术发展9.1.1 高能奔腾——Pentium Pro9.1.2 多能奔腾——Pentium MMX9.1.3 二代奔腾——Pentium Ⅱ9.1.4 多能奔腾二代——PentiumⅢ9.1.5 Pentium 49.2 64位技术9.3 双核技术9.3.1 什么是双核处理器9.3.2 双核技术9.3.3 双核微体系结构习题参考文献

封面

微机原理

书名:微机原理

作者:艾德才

页数:201页

定价:¥22.0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08399348

PDF电子书大小:14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微机原理》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