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婉约词研究

节选

[

  《唐宋婉约词研究》:  宋代大学者王应麟《困学纪闻》主张,“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这个意思就是说,词是诗歌的末流。古代以《诗经》为正统和本源之诗,这是四言诗,后来发展出了五言诗和七言诗,而词作为四、五、六、七言甚至更长的句子的混合体,就被作为了诗歌的次要产物。显然,这种看法贬低了词。有更多的学者反驳了这种看法,比如清代汪森的《词综序》说,“古诗之于乐府,近体之于词,分镳并骋,非有先后。谓诗降为词,以词为诗之余,殆非通论矣。”  有人认为词之所以叫作诗余,因为它是诗歌的“盈余”,就是超出了五言和七言律绝的体式,而且还加入了“和声、泛声和散声”,然后形成了标准的长短句格式。比如晚清的著名词学家况周颐就在《蕙风词话》里说:  诗余之余,作盈余之余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余于诗,故日诗余。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余字矣。  这种看法是比较合理的,他的意思就是因诗成曲,而曲本身有自己的自足性,它需要对应的节奏,而这些节奏肯定不会与词完全对应。我们听一些流行音乐时,也能看出,很多歌词在歌曲中,会发生延宕、急促、转换,往往与曲调不合。  ……

]

内容简介

[

  《唐宋婉约词研究》介绍了唐宋婉约词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对婉约词的源起、演变、特色及代表词作的赏析、对代表词人的评价都自成一说。婉约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约,充分发挥了词“专主词致”的特点。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绪表达。  《唐宋婉约词研究》有以下章节:词与婉约、唐代婉约词、五代婉约词、北宋婉约词、南宋婉约词。分别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己、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苏轼、晏几道、贺铸、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的代表作,并对其作品做出赏析及评价。  《唐宋婉约词研究》资料翔实,论析通俗流畅,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书稿。

]

作者简介

[

  赵琍,硕士研究生,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北京电影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美学、中外艺术史论。创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基地,主持国家“十三五”省部级文化软实力课题。参与编著《中国动漫产业蓝皮书》,先后在《现代教育报》、《新营销》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

目录

**章 词与婉约**节 词的起源和唐宋时期的形态第二节 阴柔蕴藉:婉约与婉约词第二章 唐代婉约词**节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第二节 韦庄:红楼别夜堪恫怅第三章 五代婉约词**节 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第二节 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第四章 北宋婉约词**节 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第二节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第三节 欧阳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第四节 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第五节 苏轼:似花还似非花第六节 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第七节 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第八节 周邦彦: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第五章 南宋婉约词**节 李清照:魂梦不堪幽怨第二节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第三节 姜夔: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第四节 吴文英: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参考文献

封面

唐宋婉约词研究

书名:唐宋婉约词研究

作者:赵琍

页数:211

定价:¥25.0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8750453

PDF电子书大小:13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唐宋婉约词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