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不居集(上下册)
节选
[
《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 吴澄曰:张仲景医中之圣也,其治虚损之法,以行阳固阴为主,而补中安肾分别用之,故特立此二大法,可为万世之标准。 血痹虚劳病脉症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徐注曰:此概言虚劳,中虚阳盛,真阴虚者,故以脉之浮大边者为主,而间有沉弦微紧者,证仍露阴虚之象也。谓男子平人无病可责,而脉大或极虚皆是劳证常脉。 若面色薄,是阳精所降也。阳精所降则虚燥随之,故渴甚,则阴虚火动,而亡血,加以元气不继而喘,心气不足而悸,脉反不沉而浮。《内经》曰:浮者血虚,故日里虚也。 若脉虚沉弦,似非浮大边之,阴虚者矣。然使无寒热,非风寒之骤感矣;短气里急,仍是元气内虚也;小便不利,肾不能主出也;面色白,血不能荣也;时目瞑,阴火不耐动也;兼衄,阴火迫清道之血也;少腹满,肾不治也。非下元劳极,何以使然? 若脉大既为劳矣,更加浮,其症则手足烦。盖阴既不足,而虚阳复炽也,于是春夏助其阳则剧,秋冬助其阴则瘥;阴既虚则阴寒,无元阳以固之,而精自出;肾主下焦,虚久则酸削不能行矣。 若男子脉浮弱而涩,浮弱主虚阳用事,涩则水亏,可必其无子,为精气清冷,有浮上之阳,无生阴之阳也。若惯于失精者则肾虚。少腹为肾之府,虚则亡阴而弦急;阴头肝肾之标,虚则无阳而寒;目为肝木,资于肾水,肝肾同源,虚则失养而眩;发为肾之华,虚则荣脱而落;是使脉得极虚芤迟,则挟虚挟寒,不能固气而清谷,不能固血而血亡,不能固精而精失。然失精之家,脉复不一。苟得诸芤动微紧,是男子以阴虚而挟火则失精,女子以阴虚而挟火则梦交,主以桂枝龙骨牡蛎汤者。盖阴虚之人,大概当助肾,故以桂枝、芍药通阳固阴,甘草、姜枣和中上焦之荣卫,使阳能生阴,而以安肾宁心之龙骨、牡蛎,为补阴之主。若天雄散,恐失精家有中焦阳虚,变上方而加天雄、白术。后世竟失此意,而竞一味滋阴,真仲景罪人乎。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徐注曰:此概言虚劳,中虚阴盛,真阳衰者,故以脉之沉小弦细者为主,而间有芤大者,证仍现阳虚之象也。谓男子平人无病可责,而脉虚弱微细,此阴分虚热,元阳弱也。卧则卫气入阴,而表复虚,故喜盗汗。若人年五六十,阳气衰,脉来宜小弱而反大,则似非细小边之阳虚者矣。然而痹侠背行,侠背是脊之两旁,痹属太阳经,阴不能后通;若肠鸣刀瘿,是上焦阳虚而厥阴之荣热随经上乘也;则脉之大,非阳有余可知,故日皆为劳得之。 若脉沉小迟,其为阳衰无疑,沉小迟三脉相并,是阳气全亏,故名脱气。气脱则躯乃空壳,疾行则气竭而喘喝,四肢无阳而寒,腹中无阳而满,甚则胃虚极而溏泄,脾虚极而食不化也。 若脉轻按弦,而重按大弦者,减也寒也;大者芤也虚也,总是内虚外寒,阳分气结,故日虚寒相搏,此名为革。革者如鼓之革状,浮外之邪实也,于是内气虚,女不能安胎、调经而半产漏下,男不能藏精、统血而亡血失精矣。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徐注曰:上章所论证概属阳虚,阳虚者气虚也。气虚之人,大概当助脾,故以小建中汤主之。谓虚劳者,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荣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假令胸中之大气一转,则燥热之病气自行,故以桂芍甘姜枣大和其荣卫,而加饴糖一味以建立中气。此后世补中益气汤之祖也,虽无升柴而升清降浊之理具于此方矣!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徐注曰:小建中汤本取化脾中之气,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黄芪能走肌肉而实胃气,故加之以补不足;则桂芍所以补一身之阴阳,而黄芪、饴糖又所以补脾中之阴阳也。若气短胸满加生姜,谓饮气滞阳,故生姜以宣之;腹满去枣,加茯苓,蠲饮而正脾气也;气不顺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补正也。 ……
]
内容简介
[
《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共50卷。清·吴澄(鉴泉、师朗)著,成书于乾隆四年(1739)。吴氏精通《周易》,又以《易》通医,认为天地化生万物,总不外河络、八卦,医之理即《易》之理也,故尊《周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之理,把《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命名为《不居集》。 《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上集内损,30卷,主要介绍内虚内损,以真阴真阳,五脏内亏立论,阐述血症、热症、咳嗽、痰症、泄泻、怔忡、惊悸等40余种病症的理法方药,其中尤以嗽、热、痰、血四症论之甚详,因虚损之人未有不兼此数症者,而四症之中又以血症论述*详。 下集外损,20卷,可谓作者临床证治创新见解,他将六淫外感由浅入深,并所导致人体虚损的诸病症,分为风劳、风寒、风热、暑症、湿劳等20种,认为外损之症惟风劳*多。 《不居集(套装上下集)/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中每于论述病症,首列经旨,次脉法、次病机、次治法、次方药、次治案。并采撷《内经》《难经》相关论述及张仲景、葛真人、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医家治虚损之法,选集前贤方剂800余首,并在治案中进一步阐明该病症的症因脉治。全书广征博引,内容丰富,可谓集虚损证治之大成,是从事临床中医内科医师的重要参考书。
]
目录
上集不居集自序吴师朗传不居集序一不居集序二卷之首例言总旨十法卷之一统治大法卷之二秦越人治法卷之三张仲景治法卷之四葛真人治法卷之五刘河间治法卷之六李东垣治法卷之七朱丹溪治法卷之八薛新甫治法卷之九张景岳治法卷之十吴师朗治法卷之十一水北道人治法卷之十二各名家治法卷之十三血症扼要血症全书卷之十四血症例方卷之十五咳嗽纲目卷之十六热症全书卷之十七痰症扼要卷之十八七情内郁卷之十九遗精白浊卷之二十自汗盗汗卷之二十一泄泻卷之二十二怔忡惊悸健忘善怒善恐不眠卷之二十三咽喉声哑喉干咽痛喉癣口疮乳蛾卷之二十四胁痛腰痛骨痛颈项痛脊背痛腿痛卷之二十五喘急口渴烦躁两颊赤足膝冷卷之二十六呕吐恶心吞酸嘈杂卷之二十七饮食不甘虚损戒忌卷之二十八褥劳卷之二十九室女经闭成虚损卷之三十童子疳痨下集卷之首外损卷之一风劳卷之二风热卷之三风寒卷之四暑症卷之五湿劳卷之六积热卷之七屡散卷之八积痰卷之九食积卷之十失血卷之十一积瘀卷之十二酒伤卷之十三肺癣肺痿卷之十四瘰疬卷之十五赌劳卷之十六疑虑卷之十七外虫卷之十八诸漏卷之十九病后调治卷之二十丸药误治
封面
书名: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不居集(上下册)
作者:吴澄
页数:728
定价:¥58.0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5208602
PDF电子书大小:5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100种珍本古医籍校注集成:不居集(上下册)》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