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
本书特色
[
本书以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发展为基本背景,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探索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取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有关成果,用锐意创新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入探索了市场竞争的性质与作用、市场及其运行机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产权与委托代理、企业资产运行与管理、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就业、工资与宏观调控、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科技信用缺失与治理、国外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等问题,阐明了许多大胆而新颖的观点,拓宽了经济理论研究的思路。
本书适合高校师生、经济理论研究人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界人士阅读。
]
作者简介
[
张明龙,1953年3月28日生,浙江三门人。199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完成博士生课程,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入选省“151人才工程 ”第一层次,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入选市终身拔尖人才,2013年成为市名家工作室主持人。浙江省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中华诗词协会名誉副主席。省重点学科主持人,浙江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首任所长。台州学院首届副校长、二级教授。已出版《产业升级与创新》等个人专著和主笔专著2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7年第4期)等发表论文、译文350多篇。有3篇论文呈中央政治局领导决策参考。荣获全国高校经济理论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20多项学术成果奖。
]
目录
一、生产竞争机制15二、分配竞争机制16三、交换竞争机制16四、消费竞争机制17第五节 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19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竞争规律的性质20二、竞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1三、竞争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3四、竞争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5第二章 市场及其运行机制/27**节 市场及其类型与结构分析一、市场内涵的分析27二、市场类型分析28三、市场结构分析32第二节 正确认识市场供求关系34一、影响市场供给量的因素34二、影响市场需求量的因素35三、正确认识市场供求的变动趋势36第三节市场信号机制38一、市场信号机制的功能38二、市场信号机制的运行特点41三、健全市场信号机制的措施42第四节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与完善市场规则体系45一、市场规则45二、市场规则体系46三、健全市场规则体系的对策建议47第三章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51**节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讨论纵览51一、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内在要求51二、计划与市场的共同基础和结合点52三、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主辅关系53四、关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问题55五、关于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范围和程度问题58六、关于如何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问题59第二节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水乳交融式结合61一、计划与市场结合模式若干观点的共同缺陷62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水乳交融结合模式的基本框架64三、计划与市场水乳交融结合而成的机制类型及其运用66第三节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68一、计划与市场的要素融合69二、计划与市场的机制融合70三、计划与市场融合机制内在作用力的调整71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调控机制比较72一、联系方式比较73二、信息传导方式比较73三、资源配置方式比较74四、平衡方式比较74五、利益协调方式比较75第五节我国市场经济宜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75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计划调节的适用范围76二、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77三、促使直接计划调节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对策78第四章 产权与委托代理/81**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起源及内涵81一、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及特点81二、交易费用的内涵82三、交易费用概念的产生83四、交易费用的外延拓展84五、科斯定理86第二节 产权分类与产权制度选择87一、产权的基本内涵87二、产权与所有权的联系与区别89三、产权类型90四、产权制度安排92五、产权配置95第三节 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96一、企业产权制度比较96二、企业产权的委托代理关系98三、代理收益与代理成本99四、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100五、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101第四节 产权理论对推进企业改革的启示102一、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02二、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107三、健全提高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108四、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110第五章 企业资产运行与管理/113**节 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量化与保护113一、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113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114三、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准确量化118四、遏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的措施120第二节 准确量化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123一、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123二、确定企业运用资产获得的年利润125三、确定企业获利能力的补偿价值及企业总价值126第三节 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与财务报表128一、核查企业的契约合同128二、核查和甄别企业的财务报表132第四节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134一、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134二、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负债压力137三、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138四、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140第六章 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143**节 产业集聚的一个理论来源143一、韦伯的运费*小工业布局理论143二、韦伯的劳动力费用*小工业布局理论144三、韦伯的工业集聚论145第二节 产业集群及其溢出效应146一、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146二、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类型148三、产业集群产生的溢出效应149四、产业集群引起的相关溢出效应151第三 节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析153一、基于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153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存在的拐点155三、产业集群突破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157第四节 台州产业集群及其技术创新方向158一、台州产业集群的主要特色159二、台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160三、台州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的必要性165四、台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166第五节 产业链式化转移与承接169一、产业转移与承接概述169二、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170三、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172四、以生产链为基础的产业转移与承接174第七章 就业、工资与宏观调控/177**节 我国就业政策六十年变迁纵向考察177一、改革开放前的就业政策177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演进的四大步骤179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政策的变动趋势181第二节 我国工资制度五十年变迁纵向考察183一、改革前工资制度的演变183二、改革开放以来工资制度的变迁184三、在理顺收入分配制度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工资制度创新186第三节 我国宏观调控五十年纵向考察187一、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188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189三、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191第四节宏观调控目标与健全宏观调控机制194一、宏观调控的总目标194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195三、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197第五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201一、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201二、完善经济法规201三、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201四、变动经济参数202五、加强道德规范建设202六、健全监督体系202七、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203八、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203九、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203十、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204第八章 经济区划与区域发展205**节 经济区的内涵与划分原则205一、经济区的内涵205二、经济区的类型206三、划分综合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06四、划分综合经济区的具体原则208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演进的考察209一、农业区域发展理论209二、工业区域发展理论214三、中心地发展理论215四、区域产业关联发展理论216五、区域增长极理论216六、区域发展阶段性理论218七、现代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218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律219一、区域利益规律219二、区域非均衡发展规律220三、区域阶段性发展规律221四、区域主导产业优先发展规律222五、区域周期性波动发展规律224第四节 区域发展模式比较与选择225一、世界发展大趋势225二、区域发展模式比较226三、区域发展模式选择228第五节 西部大开发应突破资本瓶颈制约230一、铸造有理性的资本市场主体230二、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筹资功能231三、用活社会保障基金231四、大胆采用bot引资方式232五、吸引带有援助性质的国外长期低息贷款232六、开辟西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232七、提高固定资本周转速度233八、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233第六节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思索233一、大力培育植根于当地的制造业234二、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潜力237三、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空间238第七节 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创新239一、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消除户口壁垒239二、统一城乡财政制度,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241三、统一城乡税收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42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43第九章 科技信用缺失与治理/245**节 信用与科技信用245一、信用概述245二、我国与西方信用模式的比较249三、科技信用的内涵与外延251第二节 影响创新能力的科技信用缺失现象252一、科技成果研究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252二、科技成果开发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254三、科技成果转让过程的信用缺失现象256第三节 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演进257一、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258二、科学基金领域构筑阻挡不端行为的“三道大坝”258三、科技部牵头制定规范科技人员行为的政策法规259四、提出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261第四节 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262一、界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基金信用的对象262二、形成契约制度与道德伦理相结合的信用约束机制263三、创设科技人员信用安全保障号码制度263四、建立科技人员信用信息评价指标体系264五、改进科技人员信用评价方法265六、完善科技人员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265七、构建科技成果承诺保证制度266八、建立健全失信行为惩戒机制267第十章 国外创新管理与创新政策/269**节 美国灵活有序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269一、健全政府和国会的科技创新组织269二、完善国家科学院系统的组织机构270三、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270四、高校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271五、发挥其他非营利机构的创新功能271第二节 美国运用政策体系促进创新活动272一、运用土地政策树立创业创新恒心272二、运用专利政策激发社会创新热情272三、运用投入政策夯实科技创新微观基础273四、运用税收政策刺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273五、运用风险投资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274六、运用技术政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274七、运用政策合力全面提升创新实力276第三节 美国专利制度演变的纵向考察276一、美国专利制度的产生及效果277二、19世纪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措施278三、20世纪以来美国专利制度的完善对策279四、建立专利保护的专职管理机构280第四节 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与启示281一、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281二、德国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的启示283第五节 瑞典高效的创新政策运行机制284一、建立和健全创新政策体系284二、完善创新政策的实施机制285三、运用政策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287第六节 新加坡促进创新活动的主要对策288一、借助跨国公司提升本国的创新能力289二、建设科技园为创新活动提供优越环境290三、推动中小企业提升研发实力291第七节 以色列高效创新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93一、通过首席科学家制度提高创新活动决策水平293二、通过多层次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294三、通过科技计划导向机制提高整个社会研发水平296主要参考文献/299后 记/303
封面
书名: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
作者:张明龙
页数:500
定价:¥78.0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6408018
PDF电子书大小:8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走向市场经济的思索》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