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

本书特色

[

对食品安全领域的zui新动态予以综述,包括食品污染物与残留检测的目的和重要性,并以这一领域分析工作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作为开篇,随后介绍了欧盟及美国与本领域相关的法规。本书的主题包括zui新分析手段介绍和各个热点污染物的分析技术介绍。

]

内容简介

[

本书由Yolanda Picó主编,是Elsevier出版集团出版的当代分析化学领域的《Wilson &Wilson’s综合分析化学》系列丛书之一,是食品安全领域有关污染物与残留分析的权威书籍。本书覆盖了食品残留分析中所能遇到的大多数问题,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教授主译。

]

作者简介

[

吴永宁,男,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和WHO食品污染监测合作中心(中国)主任。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暴露评估专家组成员和食品添加剂、污染物与真菌毒素评估专家。

]

目录

1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

1.1引言

1.1.1食物链:全球性问题

1.1.2食品和饲料的快速预警系统

1.1.3食品和饲料的产业问题

1.1.4消费者的观念

1.2新兴污染物

1.2.1溴化阻燃剂

1.2.2全氟有机化合物

1.2.3内分泌干扰物

1.2.4金属元素形态

1.2.5生物碱毒素

1.2.6肽和蛋白质生长促进剂

1.2.7转基因生物(GMO)

1.2.8纳米粒子

1.3隐蔽污染物

1.4未知的生物活性污染物

1.4.1未知污染物暴露的生物活性鉴定

1.4.2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确定新出现的未知污染物

1.4.3利用计算机预测手段鉴别不明物质

1.5新技术

1.5.1组学技术

1.5.2生化方法

1.5.3生物纳米技术

1.5.4大气压力质谱

1.6确证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的挑战

1.6.1生物化学或生物学快速筛查方法

1.6.2全面的仪器分析方法

1.7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食品污染物与残留的国际法规

2.1欧盟和美国法律简介

2.2欧盟法律覆盖的项目和主题

2.2.1食品安全

2.2.2食品质量

2.2.3水质量

2.3美国法律覆盖的主题/项目

2.3.1食品安全

2.3.2技术层面

2.3.3食品质量

2.3.4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参考文献

欧盟法规

3分析方法中质量控制的实施指南

3.1引言

3.2质量控制的作用

3.2.1主要作用

3.2.2基于鉴定标准质控体系的关键方面

3.2.3基于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质控体系的关键因素

3.3结论

参考文献

4免疫化学和受体技术:免疫分析、免疫亲和色谱、免疫传感器以及基于

分子印迹的聚合物传感器的应用

4.1引言

4.2定义和概念

4.3免疫分析模式

4.4免疫分析方法的开发

4.4.1半抗原的合成

4.4.2抗体的制备

4.4.3分析方法的开发和优化

4.4.4验证

4.5免疫化学技术

4.5.1放射免疫分析(RIAs)

4.5.2酶免疫分析(EIAs)

4.5.3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

4.5.4化学发光磁免疫分析(CMIA)

4.5.5流动注射免疫分析(FIIA)

4.5.6免疫亲和色谱

4.5.7免疫传感器

4.6仿生学: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

4.6.1MIPs在前处理/预浓缩以及分离中的应用

4.6.2基于MIPs的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

4.7商品化设备及展望

参考文献

5食品污染物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5.1引言

5.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5.2.1静态顶空(SHS)

5.2.2动态顶空(DHS)

5.2.3固相微萃取(SPME)

5.2.4顶空吸附萃取(HSSE)

5.2.5选择性应用

5.3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NVOCs)的

样品前处理方法

5.3.1固体样品

5.3.2液体样品

5.4分离和净化

5.4.1化学方法

5.4.2色谱方法

5.4.3凝胶渗透色谱(GPC)

5.4.4在线分析

5.4.5选择性应用

5.5蒸发

5.6衍生

5.7结论

参考文献

6色谱技术进展

6.1引言

6.2快速色谱分离

6.2.1快速气相色谱

6.2.2快速液相色谱

6.3二维色谱分离

6.3.1全二维气相色谱

6.4消除不利的基质效应

6.4.1气相色谱法中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

6.4.2液相色谱—质谱法中消除基质效应的方法

6.5展望

参考文献

7质谱分析方法进展

7.1引言

7.2高分辨率和高准确率的质谱仪

7.2.1飞行时间质谱

7.3串联质谱仪

7.3.1三重四极杆质量分析器

7.3.2离子阱质谱仪

7.3.3线性离子阱

7.4高分辨质谱仪联用

7.4.1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

7.4.2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和轨道回旋共振质谱仪

7.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8毛细管分离技术

8.1引言

8.2小型化和毛细管类型

8.3毛细管液相色谱

8.4毛细管电分离

8.4.1设备

8.4.2电渗流和焦耳热

8.4.3谱带展宽

8.4.4毛细管电泳

8.4.5毛细管电分离色谱技术

8.5基于毛细管分离的检测技术

8.6固相萃取与毛细管电泳的接口以及其自动化

8.7毛细管电泳在食品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9农药残留

9.1引言

9.2物理化学性质

9.3健康影响

9.4分析方法

9.5仪器分析

9.5.1气相色谱法

9.5.2液相色谱法

9.6LC-MS-MS的应用

9.6.1矮壮素

9.6.2新农药

9.7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10兽药残留

10.1引言

10.1.1抗生素

10.1.2驱肠虫剂和抗真菌剂

10.1.3镇静剂和抗炎药

10.2影响分析方法学的兽药理化性质

10.2.1兽药的性质

10.2.2食品基质的性质

10.3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0.3.1直接影响

10.3.2抗生素耐药性

10.4分析方法

10.4.1方法的类型

10.4.2分析方法小结

10.4.3*近方法学的具体举例

10.5食品中滥用兽药的事件

10.6展望

10.6.1生物传感器

10.6.2多残留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1控制家畜非法使用生长促进剂的分析策略

11.1引言

11.2化学性质、健康影响

11.2.1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11.2.2抗甲状腺药物

11.2.3类固醇

11.2.4二羟基苯酸内酯(RALs)

11.2.5β-激动剂

11.3分析方法

11.3.1类固醇

11.3.2皮质类固醇

11.3.3β-激动剂

11.3.4甲状腺拮抗剂

11.3.5生长激素

11.4食品中滥用生长促进剂的事件

11.5展望

参考文献

12真菌毒素

12.1引言

12.2真菌毒素的分类

12.2.1主要的真菌毒素

12.2.2次要的真菌毒素

12.3健康影响

12.3.1人类急性真菌毒素中毒病例

12.3.2低剂量真菌毒素的影响

12.3.3人类接触真菌毒素的定量评估

12.3.4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高耐受限量

12.4采样

12.5分析方法

12.5.1引言

12.5.2样本制备

12.5.3分析和检测

12.5.4其他方法

12.6食品和饲料中存在的真菌毒素

12.6.1黄曲霉毒素

12.6.2赭曲霉毒素 A

12.6.3镰刀菌毒素

12.6.4棒曲霉素

12.6.5镰刀菌毒素

12.6.6其他真菌毒素

12.7净化程序

12.8未来需求

致谢

参考文献

13藻类毒素

13.1引言

13.2海产品中毒毒素

13.3麻痹性贝类毒素(PSP)

13.4腹泻性贝类毒素(DSP)

13.4.1DSP的毒性

13.4.2DSP的分析

13.5原多甲藻酸毒素(AZP)

13.5.1采用LC-MS以及LC-MSn检测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

13.6记忆丧失性贝毒素(ASP)

13.7虾夷扇贝毒素(YTXs)

13.7.1YTXs快速筛查方法

13.7.2采用LC-MS和LC-MSn检测虾夷扇贝毒素

13.8神经性贝类毒素(NSP)

参考文献

14持久性有机氯代污染物,二英和多氯联苯

14.1引言

14.2POPs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用途

14.3健康影响

14.3.1对生殖系统的不良影响

14.3.2致癌性

14.3.3其他不良效应

14.3.4二英的作用模式及毒性当量

14.4分析方法

14.4.1提取

14.4.2净化

14.4.3GC测定

14.4.4生物技术测定

14.5食品中的POPs

14.6展望

参考文献

15食品污染物之溴系阻燃剂

15.1引言

15.1.1溴系阻燃剂的定义和分类

15.1.2物理及化学性质

15.1.3毒理学特性

15.2分析方法

15.2.1样品前处理

15.2.2仪器分析

15.2.3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

15.3食品中的污染现状

15.3.1南美洲和北美洲食品中PBDEs污染水平及膳食摄入状况

15.3.2欧洲和亚洲食品中PBDEs污染水平及膳食摄入状况

15.3.3食品中HBCD和TBBP-A污染水平及膳食摄入状况

15.3.4PBDD/Fs

15.4监管措施/安全状况以及正在进行中的监测计划

15.5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6金属

16.1引言

16.1.1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

16.2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

16.2.1采样

16.2.2样品中有机物的消解

16.2.3分离和浓缩

16.2.4实验室污染

16.2.5仪器分析方法

16.3重点金属元素

16.3.1汞

16.3.2铂族金属

16.3.3其他

16.4食品中痕量金属的分析指南

16.5结论和展望

16.5.1食品样本的基质类型

16.5.2相关仪器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17多环芳烃

17.1引言

17.2物理化学特性

17.3健康影响

17.3.1体外实验对实验室哺乳动物的影响

17.3.2对人体的影响

17.4分析方法

17.4.1提取

17.4.2净化

17.4.3测定

17.5食品中PAHs污染状况

17.6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8食品与生物样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18.1引言

18.2NOC的物理化学性质

18.2.1紫外,核磁共振谱,质谱

18.2.2NOC的合成、形成和降解

18.3健康影响

18.3.1人群研究

18.3.2动物研究

18.4分析方法

18.4.1安全

18.4.2命名

18.4.3NOC分析总则

18.4.4挥发性亚硝胺的检测

18.4.5HPLC-TEA法测定亚硝胺酸

18.4.6GC-TEA测定亚硝胺酸的甲酯

18.4.7GC-TEA测定羟烷基亚硝胺类

18.4.8HPLC-光分解-TEA检测非挥发性NOC

18.4.9Havery用于检测所有种类NOC的HPLC-TEA方法

18.4.10总ANC的检测

18.4.11测定亚硝酰胺类ANC

18.4.12烷基脲的检测

18.4.13HPLC-光解-TEA法测定亚硝酰胺类

18.5食物中的NOC

18.5.1挥发性亚硝胺类水平

18.5.2亚硝胺酸水平

18.5.3总ANC水平与确证

18.5.4烷基脲与烷基亚硝酸脲水平

18.6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9杂环胺

19.1引言

19.2物理化学特性

19.3健康影响

19.4杂环胺的生成

19.4.1模拟系统

19.4.2肉中杂环胺的生成条件

19.5食品样品分析

19.5.1样品提取

19.5.2色谱分析及检测

19.5.3质谱

19.5.4GC-MS

19.5.5LC-MS

19.5.6UPLC-MS/MS

19.5.7毛细管电泳

19.6食品中的存在情况

19.6.1锅中残留和食物调味品

19.6.2改进烹调方法以减少杂环胺的生成

19.7暴露评估

19.8监管和展望

参考文献

20丙烯酰胺、氯丙醇、氯丙醇酯、呋喃

20.1丙烯酰胺

20.1.1背景

20.1.2分析方法

20.1.3水平测试

20.2氯丙醇和氯丙醇酯

20.2.1背景

20.2.2分析方法

20.2.3MCPD酯类总论

20.2.4水平测试和协同性研究

20.3呋喃

20.3.1背景

20.3.2分析方法

20.3.3水平测试和监测实践

20.4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21食品接触材料

21.1引言

21.1.1潜在的迁移物及其迁移过程

21.2物理和化学特性

21.2.1包装材料的组成物质

21.2.2其他物质

21.3分析方法

21.3.1关于迁移物规范的综合分析

21.3.2筛选方法

21.3.3总迁移量的检测——塑料制品

21.3.4特定迁移量的测定以及分析方法

21.3.5材料中的物质成分

21.3.6质控措施及官方控制内容

21.4健康影响

21.4.1风险评估的基础

21.5食物中的含量

21.6展望

参考文献

22食品接触材料非靶向多组分分析监测

22.1引言

22.2食品接触材料相关立法

22.2.1食品接触材料立法现状

22.2.2食品接触材料立法展望

22.3非靶向分析

22.3.1迁移试验

22.3.2样本制备及前处理

22.3.3迁移物分离

22.3.4迁移化合物的定性和/或识别

22.3.5迁移化合物的定量检测

22.3.6分析数据的评价

22.4近期文献报道的非靶向分析案例

22.4.1纸和纸板

22.4.2聚合物

22.4.3罐头

22.5FCM中迁移物的安全性评价

22.5.1TTC原则

22.5.2列表外迁移物的安全性评价

22.6结论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封面

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

书名: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

作者:比科

页数:684

定价:¥120.0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8407668

PDF电子书大小:8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食品污染物与残留分析》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