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6卷:第5卷:第5卷:村庄类:华南区域
本书特色
[
本书收录了安徽歙县雄村乡雄村、广东梅州市大埔县枫朗镇三溪村、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浦源村三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制锦储才: 高宦大族的兴盛之道 —— 徽州雄村调查 ; 定规聚族: 贫弱分化小族的整合与治理 —— 粤北三溪村调查 ; 政商护族: 偏乡大族的延续与发展 —— 闽东浦源村调查。
]
作者简介
[
徐勇,男,1955年7月15日生,湖北省宜昌市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4至2012年5月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2016年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
邓大才,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汉寿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方面。
]
目录
总 序【徐 勇】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村庄类分序【徐 勇】制锦储才:商宦大族的兴盛之道——徽州雄村调查**章 雄村的由来与沿革 **节 雄村的由来 一 传说中的梅家庄 二 洪氏主导下的洪村 三 曹氏主导下的雄村 第二节 曹氏先祖的迁徙历程 一 曹氏先祖乃北方望族 二 曹全晸伐黄巢而留后新安 三 曹永卿投舅亲而落户雄村 第三节 曹氏始祖开基后的世代延续 一 一祖两祠七房 二 子孙繁衍世序 三 流芳子孙图录 第四节 雄村建制变迁及当下概况 一 1949年之前的村庄建制演变 二 1949年之后的村庄建制变化 三 雄村当下基本概况第二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 二 自然地理 三 水资源 四 土壤 五 交通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村庄布局 二 芋头田与风水轮转 三 宗族建筑 四 祖坟 五 神庙建筑 六 民居建筑 第三节 雄村自然实态 一 政府主导自然资源利用 二 地理优势消失 三 村外力量建设道路 四 风水格局让位于现代建设第三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经营方式 二 土地资源 三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及其变更 二 家庭私有产权及其变更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有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产经营成果的分配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 三 国家赋税的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宗族共同消费 二 家庭日常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七节 雄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的变迁 二 家庭经济单位的变迁 第八节 雄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分配 四 消费 五 继承第四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传统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分布 二 人口情况 三 世代延续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 二 婚姻 三 家庭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阖族类团体 二 祠支类团体 三 房支类团体 四 团体参股的团体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职业分化 三 分化的抑制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宗族内部冲突 二 宗族外部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救济 二 族内庇护 三 仗义护族 第八节 雄村社会变迁 第九节 雄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第五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宗族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文化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经商致富 四 读书至上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节庆习俗 二 生活习俗 第四节 文娱活动 一 保安膳会 二 徽戏进京 第五节 文化教育 一 精英引领 二 私塾林立 三 文会统管 第六节 雄村文化变迁 第七节 雄村文化实态 一 文化信仰 二 文化观念 三 习俗 四 文化娱乐 五 教育第六章 雄村曹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国家治理概况 二 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族务”治理主体 二 “家务”治理主体 三 国家治理主体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 二 族管家庭私务 三 宗族协办赋税征收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祠规 三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监督 四 参与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宗族奖励 二 族内规训 三 官府治理 第七节 雄村治理变迁 一 集体化时期的雄村治理 二 村民自治时期的雄村治理 第八节 雄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治理内容 三 治理规则 四 治理过程附录1 雄村崇德报功祠人名录附录2 “大中丞”牌坊正反两面上的文字雄村调查小记雄村调查日记(部分)定规聚族:贫弱分化小族的整合与治理——粤北三溪村调查**章 村庄的由来与沿革 **节 刘氏宗族的来源 一 客从何来 二 始入大埔 三 开枝散叶 第二节 刘氏宗族的兴起 一 再次迁徙 二 定名三溪 三 缓慢发展 第三节 刘氏宗族的繁衍 一 日渐茁壮 二 分房而居 三 “称霸”三溪 第四节 1949年前村庄建制 第五节 当下村庄建制 第六节 村庄概况第二章 三溪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形态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交通特征 二 边界形成 三 建筑布局 第三节 宗族自然实态 一 交通特征 二 居住格局 三 祠堂重建 四 庙宇重整第三章 三溪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经济概况 一 世世代代的少地宗族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同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三 产权变更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经营 二 家庭经营关系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第五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内分配 三 养老分配 四 税收分配 第六节 产业 一 农业生产 二 打工经济 三 陶瓷加工业 第七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八节 继承 一 共有财产继承 二 家庭财产继承 第九节 三溪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共有产权的瓦解 二 集体产权与经营的确立 三 家庭经济单位的塑造 第十节 三溪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交换 四 村内商业 五 家庭分配 六 集体消费第四章 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概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世代繁衍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房长会 二 初一会 三 孝子会 四 临时性组织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社会地位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外冲突 二 房系冲突 三 房内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族内保障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三溪村社会变迁 第九节 三溪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构成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第五章 宗族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文化形态概况 一 文化观念概况 二 文化活动概况 三 文化教育概况 第二节 宗族信仰形态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三节 宗族观念形态 一 尊老敬长 二 礼让贤德 三 光宗耀祖 第四节 宗族习俗形态 一 婚姻习俗 二 丧事礼仪 三 节日习俗 第五节 宗族文化娱乐形态 一 作福 二 春祭请神 三 还神 四 打醮 第六节 宗族教育形态 一 族内私塾 二 族外私塾与新学 三 家庭教育 第七节 三溪村文化变迁 第八节 三溪村文化实态 一 宗族信仰 二 宗族观念 三 文化习俗 四 娱乐活动 五 文化教育第六章 宗族治理形态和实态 **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民国之前的治理概况 二 民国时期的治理概况 第二节 宗族治理主体形态 一 族:以房长会为核心的“无头治理” 二 房:以房长为中心的多元治理 三 家:以大家长为纽带的一 元治理 四 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第三节 治理内容形态 一 宗族公共事务:相对空泛 二 房系公共事务:较为具体 三 家内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宗族规则形态 一 祖训 二 族规 三 习俗 四 家训 五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形态 一 宗族决策 二 族人参与 三 监督 第六节 治理方式形态 一 柔性教化 二 硬性处罚 三 国家治理 第七节 三溪村治理变迁 第八节 三溪村治理实态 一 村委会与“刘氏宗亲会” 二 党员与村庄治理 三 宗族自治与村民自治三溪村调查小记三溪村调查日记(部分)政商护族:偏乡大族的延续与发展——闽东浦源村调查**章 浦源村的由来与沿革 **节 追根溯源 一 来自荥阳 二 郑人南下 第二节 奠基发展 一 朝奉公奠基 二 八世祖扩张 第三节 村制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村庄建制 二 1949年以后的村庄建制 第四节 村庄实态 一 人口发展 二 教育现状 三 公共服务 四 鲤鱼溪保护与开发 五 村落市场第二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环境 一 自然特征 二 自然灾害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风水布局 二 祠堂众厅 三 三房格局 四 安全保障 五 族内交通 第三节 浦源村自然实态 一 村庄格局 二 民房建筑 三 通信建设第三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人多田少:1949年前的土地占有 二 以商补农:1949年前的村庄产业 第二节 产权 一 公有产权 二 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公有财产的经营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公产的分配 二 家庭财产的分配 三 国家负担的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宗族共同消费 二 家庭日常消费 第六节 财产继承 一 公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第七节 浦源村经济变迁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村落经济 二 集体化时期的经济单位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单位 第八节 浦源村经济实态 一 集体经济 二 私营经济第四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1949年前浦源郑氏的人口 二 1949年前浦源郑氏的世代发展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四 房支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祠董会 二 向善社 三 义会社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间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血缘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灾害救助 二 救济穷困 第八节 浦源村社会变迁 一 保障机制变迁 二 族民身份的变迁 第九节 浦源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组织 二 人口状况 三 婚姻与家庭第五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文化形态概况 一 观念概况 二 教育概况 三 信仰概况 第二节 观念 一 孝敬 二 和气 三 守节 四 仁义 第三节 信仰 一 祖先信仰 二 神灵信仰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生命礼俗 二 习俗与禁忌 三 文娱习俗 第五节 文化教育 一 教育观念 二 私塾教育 三 家庭教育 第六节 浦源村文化变迁 一 宗族信仰的变迁 二 宗教信仰的变迁 第七节 浦源村文化实态 一 教育 二 宗族精神第六章 浦源村郑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国家治理 二 宗族治理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自治主体 二 官方治理主体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族内事务 二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国法 二 族规民约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四 监督 第六节 浦源村治理变迁 一 治理区划变迁 二 宗族意识变迁 三 治理主体变迁 第七节 浦源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博弈互伤 二 治理规则:亦法亦情 三 祠堂管理附录1 宗祠法规十条附录2 郑氏家训(谱头文选)附录3 禁约附录4 祠堂楹联附录5 孝子坊楹联浦源村调查小记浦源村调查日记(部分)后 记
封面
书名:中国农村调查:总第6卷:第5卷:第5卷:村庄类:华南区域
作者:徐勇,邓大才主编
页数:16,17,717页
定价:¥29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20111546
PDF电子书大小:12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农村调查:总第6卷:第5卷:第5卷:村庄类:华南区域》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