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3卷.村庄类第12卷.长江区域第15卷)
本书特色
[
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第13卷,调查对象为长江区域村庄。书中收录了皖东南潘家湾和渝中祝家洞两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长江区域村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
作者简介
[
徐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
邓大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湖北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纪委廉政研究员、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会、顺德区农村综合改革咨询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领域
]
目录
总 序【徐 勇】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村庄类分序【徐 勇】借势而治:绅强家弱村落的依赖关系与治理——长江区域潘家湾村调查**章 村落的由来与演变 **节 村落的形成 一 村名与村落 二 姓氏与村落 三 村民与村落 第二节 村落的建制沿革 一 1949年前村落建制 二 1949年后村落建制 第三节 当下村落概况 一 地理位置 二 行政村基本情况 三 自然村基本情况第二章 潘家湾自然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地理 一 地形地貌 二 气候特征 三 土壤 四 自然灾害 五 村落交通 第二节 水网与灌溉 一 红塘河 二 大水沟 三 小水塘 第三节 稻作体系 一 田与水 二 稻种与插秧 三 水田类型与灌溉 四 稻谷收割 五 晒稻与储稻 第四节 居住格局 一 因水而居 二 因田而居 三 分散而居 第五节 潘家湾自然村的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水网与灌溉 二 稻作情况 三 交通情况 四 居住情况第三章 潘家湾自然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人与土地、生产能力 一 人与土地 二 人与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 土地产权概况 二 土地买卖关系 三 土地租佃关系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 经营单位:单家独户 二 家庭独立经营权 三 经营过程:分工与投入 四 经营与合作 五 经营与市场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 村内“挑货郎” 二 村外“上街” 三 借钱与借粮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 分配单位 二 分配决策 三 分配内容 四 分配关系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消费决策 二 消费活动 三 消费习惯 四 消费关系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 家庭继承权 二 家庭继承物 三 继承程序 四 分家及分家关系 第八节 潘家湾自然村经济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村落经济 二 集体化时期的村落经济 三 承包到户时期的村落经济 第九节 潘家湾自然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与经营 二 家庭分配 三 市场交换 四 家庭消费 五 家庭继承第四章 潘家湾自然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 家庭及家庭关系 二 亲属及亲属关系 三 拟血缘及拟血缘关系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邻居及邻居关系 二 门口人及门口人关系 三 乡亲及乡亲关系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 社会组织及其关系 二 市场组织及其关系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一 信缘对象 二 庙宇 三 信缘活动 四 信缘圈 第五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 家庭内部交往 二 亲族内部交往 三 村落内部交往 四 村落外部交往 第六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 土地与人口流动 二 职业与人口流动 三 市场与人口流动 四 战乱灾害与人口流动 第七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一 职业分化 二 财富分化 三 权力分化 四 血缘分化 五 地缘分化 第八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 家庭内部冲突及其关系 二 村落内部冲突及其关系 三 村落之间的冲突及其关系 第九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一 家庭的保护及其关系 二 家族的保护及其关系 三 村落的保护及其关系 第十节 潘家湾自然村社会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村落社会 二 农业集体化时期的村落社会 三 包产到户时期的村落社会 第十一节 潘家湾自然村社会实态 一 血缘关系 二 地缘关系 三 业缘关系 四 信缘关系 五 社会交往 六 社会流动 七 社会分化 七 社会冲突 八 社会保护第五章 潘家湾自然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 祠堂与祠堂关系 二 家谱与家谱关系 三 祖屋与祖屋关系 四 祖坟与祖坟关系 五 孝与孝道关系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 请先生与风水信仰 二 请神符与神灵信仰 三 烧火纸与鬼怪信仰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 经验思维与思维关系 二 务实思维与思维关系 三 循环思维与思维关系 四 中庸思维与思维关系 五 平均思维与思维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 生育态度 二 生产态度 三 生活态度 四 社会态度 五 政治态度 六 人生态度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婚葬习俗与习俗关系 二 节庆习俗与习俗关系 三 日常习俗与习俗关系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 家庭教育及其关系 二 家族教育及其关系 三 私塾教育及其关系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 节庆娱乐及其关系 二 日常娱乐及其关系 第八节 潘家湾自然村文化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村落文化 二 农业集体化时期的村落文化 三 包产到户后的村落文化 第九节 潘家湾自然村文化实态 一 祖先祭祀 二 神灵崇拜 三 生育观念 四 教育观念 五 文化习俗 六 文化娱乐第六章 潘家湾自然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农村基层政权架构:保甲制度 二 政权治理事务 三 政权治理方式 第二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村落治理主体:问事人 二 村落治理事务 三 村落治理方式 第三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家户治理的主体 二 家户治理的内容 三 家户治理的方式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族长与宗族事务治理 二 家长与各家事务治理 三 长辈与亲戚事务治理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和尚与大圣庵 二 “大老板”与香教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要会的治理 二 大刀会的治理 三 集市的治理 第七节 潘家湾自然村治理变迁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村落治理 二 农业集体化时期的村落治理 三 包产到户时期的村落治理 第八节 潘家湾自然村治理实态 一 治理主体 二 治理方式 三 治理规则 四 治理过程潘家湾村调查小记潘家湾村调查日记(节选)依缘而治:多缘圈层小农村落的人际脉络与治理——长江区域祝家洞村调查**章 祝家洞自然村的由来与演变 **节 村落形成 一 村落范围 二 村落与聚落之名 三 村落*终形成 第二节 村落建置沿革 一 明末到清中期 二 清末到民国 三 1949年之后 第三节 村落当下现况 一 祝家洞自然村现状 二 保合行政村概况第二章 祝家洞自然村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节 自然地理 一 地形:坡上农户坡下田 二 气候与灾害 三 土壤特征 四 农作物与其他资源 第二节 稻作体系 一 水稻种植 二 水田状况 三 人地关系 第三节 水网环境 一 村落水系状况:人工利用有限 二 水旱灾的应对:缺乏国家保障 三 村落水利灌溉:自力与合作 第四节 居住格局 一 聚落分布:边界与联系 二 居住格局:塆为单位,各有讲究 三 房屋状况: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四 交通形态:陆路与区位 第五节 祝家洞自然村自然实态 一 水利建设 二 农田改造 三 基础设施建设 四 居住条件改善第三章 祝家洞自然村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 土地产权与土地所有类型 二 土地买卖及其关系 三 土地租佃及其关系 四 宅基地、水井与水权及其关系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 经营主体与家户内分工 二 经营关系:生产中的互助合作 三 经营关系:生产中的酬劳合作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 交易地域 二 赶集与游商 三 交易活动 四 交换关系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 家户内产品分配 二 税收与摊派 三 分配关系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消费活动 二 家户内部消费关系 三 家户外部消费关系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 财产继承 二 家户内部继承关系 三 家户外部继承关系 第八节 祝家洞自然村经济变迁与实态 一 1949年以前传统经济形态概述 二 1949年后村落经济变迁简况 三 祝家洞自然村经济实态第四章 祝家洞自然村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 家庭血缘 二 亲族家族 三 血缘关系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邻居与邻居交往 二 熟人与乡亲 三 日常行为中的地缘关系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 业缘组织 二 “水井圈”及其关系 三 “市场圈”及其关系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一 庙宇信缘 二 信缘主体的行为 三 “信仰圈”及其关系 第五节 组织与组织关系 一 治安组织:夜巡队 二 经济组织:邀会 三 村外组织:袍哥 第六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 交往活动 二 交往方式与原则 三 交往关系的维持 第七节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 一 近似于“无”的社会流动 二 社会分化及其关系 三 群体及其关系 第八节 社会冲突与社会保护 一 社会冲突及其化解 二 社会保护的类型 三 社会保护关系 第九节 祝家洞自然村社会变迁与实态 一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 二 集体化时期的社会关系 三 家庭联产承包时期的社会关系 四 祝家洞自然村社会实态第五章 祝家洞自然村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 家族崇拜 二 家庭孝道 三 崇拜关系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 神明信仰 二 鬼怪迷信 三 信仰关系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 经验思维与思维关系 二 务实思维与思维关系 三 循环思维与思维关系 四 中庸思维与思维关系 五 平均思维与思维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 生育态度与态度关系 二 生产态度与态度关系 三 生活态度与态度关系 四 社会态度与态度关系 五 政治态度与态度关系 六 人生态度与理想人生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婚姻习俗与习俗关系 二 丧葬习俗与习俗关系 三 节庆习俗与习俗关系 四 日常习俗与习俗关系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 家庭教化与规训 二 学校教化与规训 三 教化规训关系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 文娱活动 二 公共休闲场所 三 文娱关系 第八节 祝家洞自然村文化变迁与实态 一 家族文化的变迁 二 社会习俗的变迁 三 教育变迁与破除迷信 四 文化娱乐的拓展第六章 祝家洞自然村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以“保甲”为主的政权治理主体 二 政权治理事务与内容 三 政权治理方式与村民行为 第二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村落治理主体与治理关系 二 村落治理事务及其关系 三 治理方式与村落事务决策 第三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亲族治理单元 二 亲族治理主体 三 亲族治理内容 四 亲族治理方式 第四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家长:当家人 二 家户治理内容 三 家户治理方式 第五节 社会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袍哥及其社会治理 二 业缘治理:以木匠为例 三 信缘治理及其治理关系 第六节 祝家洞自然村治理变迁 一 祝家洞自然村建置变迁 二 治理主体变迁 三 治理内容变迁 四 治理方式变迁 第七节 祝家洞自然村治理实态 一 党建与村庄治理 二 村两委与村庄治理 三 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四 公共服务与村庄治理祝家洞村调查小记祝家洞村调查日记(节选)后记
封面
书名: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3卷.村庄类第12卷.长江区域第15卷)
作者:徐勇
页数:772
定价:¥298.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20122290
PDF电子书大小:14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3卷.村庄类第12卷.长江区域第15卷)》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