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感知.影像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
本书特色
[
观众对电影的认同是他们观看影片并从中解读出意义的保证。电影文本是一个由多种表意符号组织起来的动态视觉文本,观众的观影认同包含了复杂的层面。本书以电影理论为切入点,聚焦于观众观影过程中的认同问题,在综合视觉文化、文艺理论、大众文化等理论的基础上,从视觉感知、形式表现、主题表达及文化身份这四个层面入手,论述了不同形态的叙事电影(如好莱坞电影、艺术电影等)在差异化的表现手法中所蕴含的对观众认同的诉求。
]
内容简介
[
本书试图从叙事电影的视觉感知、形式表现、主题表达及文化政治这四个层面入手,分析探讨观众对叙事电影的认同机制。绪论主要阐述了本书的对象、意义、方法及思路,并对靠前外现有研究进行了介绍和梳理。章主要探讨观看电影时观众视觉感知层面的认同。观众对电影的视觉感知能力是他们已经内化了的电影能力的一个组成。电影能力是整个电影机器物质性实践活动塑造的结果,同时又会对之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本书结语对观众与电影的认同做进一步的思考,反思电影中不同认同诉求背后的意识形态蕴含,并指出,认识、解读电影的不同方式造成了对观众主体及其与电影的认同关系的不同看法,应将观众对电影的认同放置于主体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去审视,才是一种较为适宜的做法。
]
目录
●绪论章 文化建制中的视觉感知认同节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看电影”一 为何形象至关重要二 表征及其危机三 形象的视觉性四 反思“看电影”第二节 电影图像的感知特征一 电影图像的视觉感知与人的图像意识二 电影的运动和运动幻觉第三节 电影的虚幻/现实时空一 电影的现实二 电影现实主义第四节 电影机器一 视觉性及视界政体二 电影机器三 电影能力第二章 观众对电影形式的无意识认同节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认同诉求一 电影叙事、蒙太奇与现实二 巴赞、爱森斯坦的理论主张及其观众观第二节 画面的组合及其对主体的“缝合”一 画面话语形态二 画面的组合成规与“缝合”理论三 对画面“缝合”的抵制第三节 故事与情节:电影叙事方式与观众认同一 电影故事的情节建构:几种范式二 电影叙事契约与观众认同第四节 声画关系与观众认同一 电影声音与幻觉主体二 创造性的电影声音第三章 类比认同:观众与电影主题意义的互动节 作为现实隐喻的电影故事一 电影故事的题材二 电影故事与社会秩序的互文结构三 作为治疗的故事第二节 作为镜像的电影人物一 明星与电影人物二 观众与主人公的认同互动模式三 人物角色的塑造与文本的认同控制第三节 电影类型与观众认同一 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二 作为双重动态变化系统的电影类型三 作为观众经验创造者和集体深层心理反映的类型电影第四章 观众与电影的文化身份认同节 作为双重主体的观众一 被定位的文本主体二 社会主体的介入三 积极的观众:从霸权运作到编码/解码第二节 积极的观众与影片的动态意义一 观众矛盾的主体性二 多义性的文本三 影片《小武》的多义性分析及观众的解码类型假设四 影响观众意义解读的其他因素第三节 作为文化征候的电影一 对“多义性”的反思二 关于大众文化之论争三 消费文化逻辑中的电影第四节 电影中的文化规训与抵抗一 作为当代主体性场域的消费文化二 主流商业电影对观众的规训三 艺术、激进电影对消费文化的抵抗结语 身份认同:确认抑或误认?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视觉感知.影像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
作者:杨致远
页数:249
定价:¥88.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6-01
ISBN:9787520364232
PDF电子书大小:15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视觉感知.影像文本与文化身份:叙事电影的观众认同机制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