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革命歌谣研究
内容简介
[
本书运用文艺批评学、文化学、社会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本分析、田野调查、人物访谈等方法,对红安革命歌谣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探讨了红安革命歌谣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和传播方式,分析了红安革命歌谣的主题意蕴和审美特征;通过综合研究,探完了革命歌谣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将民间文学与旅游、民间文学与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结合起来,考察了革命歌谣在当今红色旅游中的地位与现状,对革命歌谣的旅游应用与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模式;探讨了红色经典的内涵与意义,并以江西“红色歌谣万人唱”为例,指出革命歌谣对当今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引导作用;通过个案研究,探讨了革命歌谣的产生与演变、革命歌谣的歌手传承与村落传承,试图勾勒出革命歌谣在革命年代产生与传播的全貌,对革命歌谣在现当代的传承情况作出尽可能合情合理的描述和阐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歌谣与地域、歌谣与个体、歌谣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
目录
引论 **节 革命歌谣研究述评 一、革命歌谣的搜集、研究历史 二、红安革命歌谣的搜集与研究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相关学术概念 一、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概念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材料来源 第四节 本书写作框架上编 **章 红安概况 **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历史人文 第三节 光辉的革命历史 小结 第二章 革命时代与革命歌谣 **节 红安革命歌谣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与鼓励 二、革命运动对革命歌谣的激发作用 三、传统民歌对革命歌谣的孕育作用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的传播方式 一、革命报刊对革命歌谣的书面传播 二、红军宣传员对革命歌谣的口头传播 第三节 红安革命歌谣的主题意蕴与审美特征 一、红安革命歌谣的主题意蕴 二、红安革命歌谣的审美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与革命歌谣 **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民俗文化 一、革命歌谣对传统歌俗的运用 二、革命歌谣对其他民俗的反映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传统歌谣 一、革命歌谣在内容上的创新 二、革命歌谣在形式上的继承 第三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方言 一、革命歌谣中的方言语音 二、革命歌谣中的方言语法 三、革命歌谣中的方言词汇 小结 第四章 红色资源与革命歌谣 **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红色旅游 一、红安红色旅游的现状 二、红安革命歌谣在红色旅游中的可行模式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与文人创作 一、革命歌谣在文人作品中的广泛运用 二、红安文艺作品中大量运用革命歌谣的原因探究 小结 第五章 红色经典与革命歌谣 **节 红色经典的内涵与意义 一、红色经典的内涵 二、革命歌谣中体现的精神 三、当代大力弘扬红色经典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重唱红色经典:以江西“红色歌谣万人唱”为例 一、江西“红色歌谣万人唱”现象描述 二、“红色歌谣万人唱”探因 小结下编 第六章 革命歌谣的产生与传播——以两首经典革命歌曲为调查个案 **节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产生与传播 一、《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内容及其产生的背景 二、一首名曲引来几省抢版权 三、追寻《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 四、红军战士让《八月桂花遍地开》唱遍全国 五、《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流传与变异 第二节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产生与演变 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红二十五军唱响《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与演变 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统一与规范 小结 第七章 革命歌谣的传承人 **节 革命歌谣与传承人的关系考察 第二节 红安革命歌谣传承人的田野调查 一、红安革命歌谣传承人的地域分布 二、红安革命歌谣的主要传承人研究 第三节 民间歌手与革命歌谣传承人的联系与区别 一、作为歌手的共同特征 二、革命歌谣传承人的独有特征 小结 第八章 革命歌谣的村落传承——以红安华家河镇祝家楼村为调查个案 **节 调查村落——祝家楼村简介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情况说明 第三节 群众对歌谣的情感和对政府的态度 一、群众对歌谣的情感认识 二、群众对歌谣的了解及保护意识 三、群众对政府的态度评价 第四节 群众喜爱歌谣的原因及政府的保护措施 一、群众对歌谣的喜爱及原因探讨 二、群众对歌谣的保护意识与矛盾心理 三、政府在革命歌谣保护中的主导作用 四、政府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运动的结合 小结结语附录 附录一 郭家齐访谈录 附录二 红安文人利用歌谣创作作品一览表 附录三 红安革命歌谣调查表(红安华家河镇祝家楼村) 附录四 红安革命歌谣名录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红安革命歌谣研究
作者:桑俊
页数:300
定价:¥23.0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62238799
PDF电子书大小:5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红安革命歌谣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