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方法学
内容简介
[
本书基于创造方法与实践的理论, 融合并吸收了创造学、西方创造工程学、TRIZ创新方法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可拓学等关于人的创新潜能开发的研究成果。书中系统阐述了创新方法的发展过程, 包括前技法时代 —— 没有方法的时代 ; 创造技法时代 —— 几百种创造技法诞生的
]
作者简介
[
裴晓敏,湖北随州人。2010年师承创造学家刘仲林教授攻读科技哲学专业创造学方向博士学位,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大脑开发研究会秘书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实用发明学、创造学、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TRIZ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研究,长期面向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以TRIZ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方法系列培训活动。曾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市级、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多篇,经国家专利局授权认定的专利成果八项。在创造学教学方面,先后主讲“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实用发明学““创造学”“TRIZ创新方法学”等课程。主讲的“创造学”课程被立项为湖北文理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课程被立项为湖北文理学院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创造方法学》被立项为湖北文理学院特色教材;本书也是孔学堂2015年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kxtzd201501)。
]
目录
**章 前技法时代一、偶然发明的世纪二、试错法第二章 创造技法时代一、创造技法时代的诞生二、创造技法的分类(一)联想系列技法(二)组合系列技法(三)类比系列技法(四)臻关系列技法三、创造技法之间的关系四、传统创造方法的局限性(一)传统创造技法的局限(二)传统创新过程的困境分析第三章 “后技法时代”的创造方法概述一、“后技法时代”的时代背景与特征二、TRIZ是什么三、TRIZ的由来与核心思想(一)TRIZ来源(二)TRIZ的核心思想(三)TRIZ的发展(四)TRIZ理论与发明的级别(五)TRIZ创新方法理论体系第四章 TRIZ创新思维一、*终理想解(IFR)二、九屏幕法:资源分析法三、小人法四、STC算子——大小、时间和价格五、金鱼法第五章 TRIZ创新规律一、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一)S曲线进化法则(二)S曲线分析(三)S曲线分析的作用二、提高理想度法则(获得“*终理想解”)(一)技术系统的进化目标(二)提高理想度的含义三、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四、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一)提高柔性子法则(二)提高可移动性子法则(三)提高可控制性子法则(四)增加系统的动态性和可控性的路径五、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六、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一)结构上协调(二)性能参数的协调(三)工作节奏和频率上的协调七、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八、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第六章 TRIZ技术矛盾与创新原理一、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一)技术矛盾与39个技术参数(二)矛盾矩阵二、创新原理:不折中地解决技术矛盾(一)分割原理(Segmentation)(二)抽出原理(Taking out/Extraction)(三)局部特性/品质(IJocal Conditions/Quality)(四)不对称原理(Asymmetry)(五)组合原理(Merging)(六)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七)嵌套原理(Nested doll)(八)质量补偿原理(Anti-weight)(九)预先反作用原理(Preliminary anti-action)(十)预先作用原理(Preliminary action)(十一)预先防范原理(Beforelaanti Cushioning)(十二)等势原理(Equipotenliality)(十三)反向作用原理(The Other way around)(十四)球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十五)动态原理(Dynamics)(十六)作用不足或过量作用原理(Panial or excessive actions)(十七)向多维度过渡原理(Another Dimension)(十八)机械振动原理(Meclaanical vibration)(十九)周期作用原理(Periodic action)(二十)连续有效作用原理(continuity of useful action)(二十一)紧急行动原理(Skipping/Rushing through)(二十二)变害为益原理(Convert haml into Benent)(二十三)反馈原理(Feedback)(二十四)中介物原理(Mediator)(二十五)自服务原理(Self-service)(二十六)复制原理(C叩ying)(二十七)替代原理(替代法)(二十八)机械系统的替换原理(Mec}lanics substitution)(二十九)气压或液压原理(Pneumatics antl hydraulics)(三十)利用软壳或薄膜原理(Flexible shells anclthin films)(三十一)多孔材料原理(Porous materials)(三十二)变色原理(Color cllange)(三十三)同质性原理(Homogeneity)(三十四)抛弃与再生原理(Discareling and recovering)(三十五)改变物理和化学状态原理(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antl chemical states)(三十六)相变原理(P1aase transition)(三十七)热膨胀原理(Thermal expansion)(三十八)氧化原理(Stmng oxidants)(三十九)惰性环境原理(Inert atmosphere)(四十)复合材料原理(Composite materials)第七章 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一、物理矛盾二、分离原理(一)空间分离(二)时间分割(三)条件分离(四)整体与局部分离(五)解决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六)分离原理的综合应用第八章 TRIZ方法的程序与流程一、TRIZ理论工具体系二、TRIZ解题流程三、利用矛盾矩阵和创新原理解题案例第九章 “后技法时代”对创造方法的诠释一、TRIZ创造哲学基础(一)创新理论基础之一:唯物辩证法(二)创新理论基础之二:本体论二、TRIZ方法论本土化过程探析(一)TRIZ理论本土化思考(二)TRIZ与传统创造技法的比较与融合(三)TRIZ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会通三、对TRIZ创造方法的哲学反思(一)算法程序与创造性思维:从“深蓝”谈起(二)逻辑规则:TRIZ创造过程的形式走向(三)人文缺失:TRIZ方法的潜在弊端第十章 无法而法:中国传统创造方法一、中国形而上的创造方法论二、法无定法:科学方法向无法而法的超越三、道有其道:由技进道四、创学时代:西方创造之技与东方创造之道合璧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创造方法学
作者:裴晓敏主编
页数:198
定价:¥29.8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4344443
PDF电子书大小:8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创造方法学》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