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监督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

  《警务监督理论研究》在重视和借鉴实践智慧的同时,并没有过多留恋于监督实务,更少醉心于技术性的操作细节,而是主要针对隐匿在实践中的共性问题,从基本概念人手,遵循其中的内在逻辑,着重研究警务监督的目的、原则、主体、客体、手段等主要内容,以期在避免重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统一的系统解释,进而展现警务监督的应然状态、完善路径和实践意义。

]

作者简介

[

  吴永生,江苏省盱眙县人,现为江苏警官学院副教授。2002年研究生毕业于东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系,获法学硕士学位,现在职攻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参与并完成多项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并在全国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曾荣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公安机关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警务监督。

]

目录

**章 警察权和警务监督**节 国家权力视阈中的警察权分析一、国家的起源和警察的产生二、国家的演进和警察的发展第二节 警察权的运行特点一、警察权运行的广泛性二、警察权运行的深入性三、警察权运行的强制性四、警察权运行的公共性第三节 警务与警务监督一、关于警务的学理分析二、警务监督的依据: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三、警务监督的主体分类第二章 警务监督的目的:规范警务。服务社会**节 监督目的:基于警务目的的逻辑延伸一、警务目的的思考: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二、监督目的:实现和提升警务目的第二节 规范警务:警务监督的*低目的一、警务的动态性分析二、规范警务:作为*低目的的确立依据三、规范警务:作为*低目的的现实功能第三节 服务社会:警务监督的*高目的一、社会利益与警务的关系二、服务社会:作为*高目的的确立依据三、服务社会:作为*高目的的现实功能第四节 规范警务和服务社会的关系与平衡一、规范警务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分析二、规范警务和服务社会的平衡路径蔡三章 警务监督的原则:警察和公众的双赢**节 警务监督的具体原则一、实事求是的原则-二、依法监督的原则三、及时监督的原则四、公开监督的原则五、惩教结合的原则第二节 警务监督的总体原则一、监督目的决定总体原则二、总体原则中的辩证关系三、总体原则的实践路径第四章 警务监督的体制内主体:权力和责任的平衡**节 关于体制内主体的基本认知一、体制内主体的理论依据二、体制内主体的制度保障第二节 体制内主体的权力一、体制内监督:何种权力二、体制内主体:如何行使权力第三节 体制内主体的责任一、体制内监督:何种责任二、体制内主体:如何承担责任第四节 体制内主体权力和责任的平衡一、权力和责任的平衡是监督目的的保障二、权力和责任的平衡是制度角色的体现三、权力和责任的平衡是民主法治的要求第五章 警务监督的体制外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节 关于体制外主体的基本认知一、体制外主体的理论依据二、体制外主体的现实构成第二节 体制外主体的权利一、体制外监督:何种权利二、体制外主体:如何享有权利第三节 体制外主体的义务一、体制外监督:何种义务二、体制外主体:如何履行义务第四节 体制外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一、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监督目的的保障二、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合格公民的体现三、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是民主法治的要求第六章 警务监督的客体:权责平衡的警察**节 警务监督与警察的不同角色一、警务监督与警察的制度角色二、警务监督与警察的社会角色三、在警务监督中强化警察权威第二节 警务监督与警察权责一、警察职能与警务监督二、监督中警察职权的行使三、监督中警察职责的履行第七章 警务监督的手段:依法监督和以德监督**节 依法监督:警务监督的制度手段一、警务和法律的关系二、依法监督:主客体在制度约束中互动第二节 以德监督:警务监督的伦理路径一、警务和道德的关系二、以德监督:主客体在道德引领下互动第三节 依法监督和以德监督的并存与互补一、依法监督的局限和以德监督的不足二、两种手段在并存与互补中形成合力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警务监督理论研究

书名:警务监督理论研究

作者:吴永生 著

页数:253

定价:¥45.0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65311611

PDF电子书大小:6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警务监督理论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