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楼岁月:双甲子记

本书特色

[

  2013年,为了纪念我们毕业50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同学曾集体返校。我们受到当时的校领导及校友会的热情接待,同时参观了中央三台。我们虽已耋老,但母校正年轻,并且以其在广播电视及新闻传播领域鲜明的科研与教学特色自立于大学之林。看到学校的发展,大家当然为之高兴、为之自豪,但使同学们魂牵梦绕的,始终是复兴门外真武庙二条9号那座毫不起眼的灰楼。虽然它是广院初创时期集办公、教学、会议室、图书馆、实验室、医务室、食堂、宿舍于一身的一所建筑,*是大学中的“寒门”,但它毕竟是我们这届“寒门学子”难忘的4年大学生活的安身之所、筑梦之地和走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出发点。作为我们青春的老宅、精神的故乡,它虽然早已荡然无迹,但在我们心中,却是永恒的存在。在那次返校交谈中,“灰楼”,成了同学们反复提及且令人心动的一个词。
  那次毕业50年返校活动带来了两个后续产品:一是离校后同学们纷纷围绕着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事业情撰写了回忆录,并在校友会和母校出版社的支持下,集纳成书,书名为《永远的灰楼》,由张清廉同学担任主编,谢荫达同学任副主编,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赵玉明,原新闻系主任曹璐为之撰写了序言;二是为了保持联系和便于沟通,在孟昭琴同学的操持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了一个有近70名成员的微信群,群成员的平均年龄即便不是所有微信群中高的,起码也是之一。至于群名,则是由灰楼和我们入学的年份连缀而成的.叫作“灰楼-59”。  2013年,为了纪念我们毕业50周年,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同学曾集体返校。我们受到当时的校领导及校友会的热情接待,同时参观了中央三台。我们虽已耋老,但母校正年轻,并且以其在广播电视及新闻传播领域鲜明的科研与教学特色自立于大学之林。看到学校的发展,大家当然为之高兴、为之自豪,但使同学们魂牵梦绕的,始终是复兴门外真武庙二条9号那座毫不起眼的灰楼。虽然它是广院初创时期集办公、教学、会议室、图书馆、实验室、医务室、食堂、宿舍于一身的一所建筑,*是大学中的“寒门”,但它毕竟是我们这届“寒门学子”难忘的4年大学生活的安身之所、筑梦之地和走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出发点。作为我们青春的老宅、精神的故乡,它虽然早已荡然无迹,但在我们心中,却是永恒的存在。在那次返校交谈中,“灰楼”,成了同学们反复提及且令人心动的一个词。
  那次毕业50年返校活动带来了两个后续产品:一是离校后同学们纷纷围绕着母校情、师生情、同学情、事业情撰写了回忆录,并在校友会和母校出版社的支持下,集纳成书,书名为《永远的灰楼》,由张清廉同学担任主编,谢荫达同学任副主编,原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赵玉明,原新闻系主任曹璐为之撰写了序言;二是为了保持联系和便于沟通,在孟昭琴同学的操持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了一个有近70名成员的微信群,群成员的平均年龄即便不是所有微信群中高的,起码也是之一。至于群名,则是由灰楼和我们入学的年份连缀而成的.叫作“灰楼-59”。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我们在广院新闻系创办初期的4年学习生活虽然已过去60年,但它并没有睡去,反而在同学们心中越发清晰地显影,似乎向我们发出某种呼唤,希望以某种形式从历史中跳转出来。于是就有了这份以微信群为信息汇集、甄选、推敲与沟通的平台,由白谦诚主笔,在其他同学的热情参与下完成的广院新闻系59级大事记。
  它虽说是新闻系59级的大事记,但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广院创办初期新闻系历史乃至校史的一部分。

]

内容简介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创办很早的广电新闻专业教育机构,素有传媒“航母”美誉。2019年是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创建60周年,也是首届新闻系学生入学60周年。面对这样一个双甲子之年,年愈耄耋的59级学生将他们在北京广播学院很初校址——复兴门外灰楼里度过的4年大学生活用一种近于历史考证式的方法记录下来,复原了北京广播学院1959—1963年间教学、工作、生活和学校的发展历程,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的纪念性文集,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广院创办初期新闻系历史乃至校史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点状式记载,可以发现中国传媒大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理念教育相结合的这一办学思想贯穿至今。

]

作者简介

[

  白谦诚,蒙古族,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6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同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1986年调广电部政策研究室任处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金话筒奖”“金笔奖”创始人。
  1990年牵头成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担任该会理事长14年。2003年筹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突出的成绩是成功创办了“金话筒奖”和“金笔奖”,并将其打造成中国广播电视界极具知名度的奖项。
  
  陈继东,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展陈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白谦诚,蒙古族,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6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同年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编辑。1986年调广电部政策研究室任处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金话筒奖”“金笔奖”创始人。
  1990年牵头成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担任该会理事长14年。2003年筹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突出的成绩是成功创办了“金话筒奖”和“金笔奖”,并将其打造成中国广播电视界极具知名度的奖项。
  
  陈继东,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展陈部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
  多年来一直从事博物馆展陈策划、理论研究、博物馆教育等工作。主持完成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传媒大学校史馆基本陈列等博物馆建设项目。主创“高校藏珍——北京高校博物馆巡礼”(2012年)、“永远的怀念——温济泽生平纪念展”(2013年)、“鼎天鬲地——北京建城3060年高校巡回展”(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0周年展”(2014年)、“北京、巴黎名门展”(2015年)、“纪念中国广播之父——刘瀚展”(2015年)等展览。

]

目录

大事记与名录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59级大事记/“灰楼-59”集体编撰白谦诚执笔大事记背后的小故事/白谦诚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59级学生名录/“灰楼-59”集体编撰白谦诚整理入学接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日记加回忆/白谦诚六十年前广院录取通知书引发的断想/马元和欢迎你们——亲爱的同学们周新武同志在北京广播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周新武新同学代表张梅荣的讲话/张梅荣灰楼情亦师·亦父·亦友——记与温济泽老师相识的点点滴滴/孟昭琴忆刘淳同学/梁珊如忆余构文同学/钱燕茹**期电视摄影班开办的前前后后/董作风拍作业巧遇李小玢/董作风我们帮侯宝林、马季打比赛/韩军陈文清告别祝你们鹏程万里——致应届毕业生毕业歌/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59级诗歌朗诵编导小组告别母校的日子——日记加回忆/白谦诚珍藏了60年的信件与赠言/何印平怀念老师教我一首歌/王梅云广院与我的音乐情缘/胡妙德音乐广播人的愉悦/钟春森怀念“肉孜大哥”/方馥生人生关键词/叶凤英无限的怀念传承的责任——发自母校65周年校庆时的心声/梁一高绵绵悠长学友情/刘海回家——记2013年的返校活动/杨天恒昆仑山上的石头一——“灰楼-59”群像/于力献给我们的灰楼母亲/张清廉嗨!广院的老宝贝们(后记)/陈继东

封面

灰楼岁月:双甲子记

书名:灰楼岁月:双甲子记

作者:白谦诚陈继东主编

页数:203

定价:¥68.0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8-01

ISBN:9787565725371

PDF电子书大小:3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灰楼岁月:双甲子记》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