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本书特色

[

本书拟从中国后发大国国情出发,以赶产发展为主线,重点讨论新中国60年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本书拟分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对新中国工业经济演变进行阐释。*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选择,重点阐述中国如何发挥大国优势突破工业发展的瓶颈,实现“贫困性陷阱”的跨越。 第二个阶段是1979——1998年,重点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经济均衡增长与高速发展,终告别“短期经济”的历程。第三个阶段是1999——2012,重点阐述新中国重化工业重启与成为世界工业大国的历程。第四阶段是2012——2017年,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工业经济迈向工业强国的历史进程。通过四个大的历史阶段,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新中国工业演变。在不同时期,注重对主导产业进行更为详尽的讨论,在一些大的历史节点,对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的发展,如鞍钢、一汽、沈阳一重等具体企业进行讨论。

]

内容简介

[

本书从中国后发大国国情出发, 以赶超发展为主线, 重点讨论新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的历程 ; 全书从四个大的历史阶段对新中国工业经济进行阐释, 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新中国工业发展演变。

]

作者简介

[

肖翔:男,1984年生,湖南新邵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在《管理世界》《中国经济史研究》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中国工业化中的政府作用研究(1949 ~2010)》等著作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 董香书:女,1981年生,河北灵寿人。经济学博士。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领域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评论》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著作一部。

]

目录

绪论 中国工业赶超型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一、优先重工业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1二、工业结构均衡发展4三、重化工业重启与世界工业大国的形成7四、新常态下的工业发展8五、新中国工业赶超发展的历史启示10**章新中国工业基础与新民主主义工业发展(1949—1952)**节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业发展水平/ 15一、新中国成立前工业基础薄弱15二、新中国成立前夕工业破坏严重19第二节新民主主义经济下的工业恢复/ 22一、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22二、1949—1952年工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23三、1949—1952年工业经济的恢复33第二章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工业发展的起步(1953—1957)**节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41一、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选择的背景41二、中国共产党对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的选择44第二节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46一、社会主义改造与单一公有制的建立47二、物资计划调配体系的建立52三、价格机制的变化53第三节156项工程建设与工业化的起步/ 54一、156项工程建设的行业选择与空间布局54二、156项工程与中国重工业基础的奠定57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工业的援助60第四节“论十大关系”与工业发展战略的探索/ 62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对工业化战略的探索63二、中国共产党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探索64三、中国共产党对工业结构的探索65四、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发展其他方面的探索66第五节“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绩效评估/ 67一、工业结构与效率的提升67二、中国工业发展的国际比较73第三章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工业发展(1958—1966)**节“以钢为纲”的工业“大跃进”/ 75一、“大跃进”的战略选择75二、“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79三、高指标压力下的“人海战术”与权力下放82四、工业“大跃进”与国民经济紧张90第二节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工业经济/ 93一、八字方针与工业速度调整93二、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99三、压缩工业基本建设,精简工业企业职工101四、调整产业结构107五、经济体制的调整111第三节国民经济继续调整与“三线建设”的战略选择/ 113一、国民经济继续调整113二、“三线建设”的战略选择119第四节全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济绩效分析(1958—1966)/ 122一、中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结构与效益分析122二、工业发展的国际比较126第四章1966—1976年工业的曲折发展**节“文化大革命”中工业的曲折发展/ 129一、“文革”初期工业经济的破坏129二、“三个突破”与周恩来的调整130三、邓小平整顿与工业发展131四、“批邓”与工业经济的破坏132第二节“三线建设”、“四三方案”与“五小工业”/ 133一、“三线建设”与工业布局133二、“四三方案”与技术引进139三、“五小工业”的发展142第三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曲折发展的绩效分析/ 146一、中国工业发展的速度、结构与效益分析146二、工业发展水平的国际对比150第五章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工业调整(1978—1984)**节“新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153一、“洋跃进”与国民经济形势紧张153二、“新八字方针”与工业化战略的调整155三、“新八字方针”在工业领域的落实157第二节放权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161一、向地方政府的放权162二、向企业放权——国有工业企业改革163三、向个人放权——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兴起166第三节对外开放的起步与工业发展/ 168一、经济特区的设立168二、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对外开放169第四节1976—1984年工业发展的绩效评估/ 172一、中国工业结构的均衡发展172二、中国工业发展的国际比较174 其他说明: 目录(二)第六章“双轨制”改革与工业赶超(1984—1992)**节“双轨制”改革下的工业发展/ 179一、价格“双轨制”与工业化推进179二、价格“双轨制”的弊端与治理整顿182第二节企业改革与工业发展/ 185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尝试——承包制185二、乡镇企业的兴起190三、工业化中私营经济的发展196第三节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工业发展/ 198一、进一步扩大开放区域198二、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引进技术与工业发展200三、利用外资与工业发展206第四节1984—1992年工业发展绩效分析/ 209一、工业保持较快发展速度209二、工业发展的国际比较212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工业发展(1992—2002)**节市场化改革加速与“短缺经济”结束/ 216一、价格改革的加速216二、所有制改革的继续推进218三、工业化中的“软着陆”与“短缺经济”的结束222第二节工业战线调整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入(1998—2012)/ 224一、部分工业行业生产过剩224二、工业行业的调整227三、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229第三节1992—2002年工业发展的绩效评估/ 233一、工业保持高速、均衡发展233二、重要工业产品取得长足发展236三、与世界工业强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39第八章重化工业重启与工业大国的形成(2002—2012)**节新型工业化的探索/ 242一、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242二、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245三、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247第二节中国的重化工业重启及原因分析/ 252一、重化工业的重启252二、重化工业重启的原因分析257第三节加入WTO与世界工厂/ 263一、中国加入WTO与出口的扩大263二、吸引外资与工业发展267三、中国资本“走出去”271第四节世界工业大国地位的形成/ 277一、中国工业高速增长277二、工业技术研发力度加大,重大技术领域取得一些突破280第九章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2012—2018)**节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283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工业发展环境变化283二、“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发展的战略部署292第二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工业发展/ 297一、去产能与工业转型升级297二、“降成本”与工业发展299第三节新时代全面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发展/ 301一、“一带一路”与工业发展301二、自贸区与中国制造升级303第四节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展望/ 307一、2012年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307二、2012年以来工业领域重大技术进步309参考文献/ 311后记/ 314

封面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书名: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肖翔,董香书著

页数:315页

定价:¥169.0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01

ISBN:9787568054096

PDF电子书大小:3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研究》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