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1895-1936

内容简介

[

本书分六章, 内容包括: “公民”的启蒙: 近现代语境下的公民观念考察 ; “公民”的尝试: 公民思想的本土发展与实践 ; “公民”的教育: 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文本分析等。

]

作者简介

[

  翟楠,女,1980年生于甘肃武山。200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年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道德教育。先后在《教育学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出版著作《小学思想品德课程60年(1949—2009)》。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

]

目录

导论一、研究缘起二、研究基础(一)对别国公民教育现状的介绍(二)公民教育的概念范畴(三)公民教育的历史分期(四)公民训练(五)当前研究现状三、研究框架**章 “公民”的启蒙:近现代语境下的公民观念考察一、民族国家建构:公民观念的政治基础(一)国家观念的兴起(二)国家观念的确立对公民思想的影响二、公共领域的诞生:公民观念的文化基础(一)文化领域的公共性孕育(二)公共性的孕育与公民意识的萌芽三、西方教育理念:公民观念的理论基础(一)凯兴斯泰纳的国家主义公民教育思想(二)杜威的民主主义公民教育思想第二章 “公民”的尝试:公民思想的本土发展与实践一、公民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理论(一)严复的自由学说及其公民观(一)梁届霆Ii的公德学说及其公民观二、公民教育思想的制度化尝试(一)晚清教育制度变革中的公民意识(二)“五育并举”与公民教育的制度化(三)公民教育的课程改革三、公民教育的平民化实践(一)平民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二)平民主义教育的本土化实践第三章 “公民”的教育: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文本分析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纲要(标准)分析(一)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纲要分析(二)中学公民教育课程标准分析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一)小学公民教育教科书内容分析(二)中学公民教育教科书内容分析第四章 “公民”的训练:公民教育的实施途径一、近代西方公民训练的理论与实践(一)民主转向中的美国公民训练(二)阶层化的德国公民训练二、近代中国公民训练的发展演变三、近代中国公民训练的实施途径(一)学校公民训练(二)社会公民训练四、近代中国公民训练实施的个案分析(一)学校公民训练个案分析(二)社会公民训练个案分析五、近代中国公民训练的特点分析(一)建立了以“家庭-学校-社会”为依托的公民训练模式(二)知行结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三)直接课程教学与间接训练活动结合第五章 “公民”的传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本土意识一、个人与家庭:注重家庭伦理(一)孝道与顺从(二)家庭美德和礼仪二、个人与社会:强调推己及人(一)个人生活与群体生活(二)私德与公德三、个人与国家:突出国家本位(一)国家责任意识(二)爱国主义情怀第六章 “公民”的启示:公民教育的历史检视一、公民教育的视野:兼顾本土性与现代性二、公民教育的目标:统筹个人与国家三、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现融合性与创新性四、公民教育的方式:结合知识教育与行为训练五、公民教育的途径:整合政治因素与社会力量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近代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1895-1936

书名:近代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1895-1936

作者:翟楠等著

页数:211页

定价:¥59.0

出版社:江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01

ISBN:9787568410632

PDF电子书大小:14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近代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1895-1936》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