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内容简介
[
本书把许学夷及其诗学思想放到历史和现实的文化背景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考论了许学夷诗学思想的生成及其特点。
]
作者简介
[
方锡球,1962年生,安徽枞阳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文学院在读博士生。2003年被选拔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学评论丛刊》、《文艺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过专著《文艺发展机制论》。
]
目录
序**章 “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 一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 二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 三 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第二章 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二 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 三 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第三章 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 一 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 二 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 三 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第四章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 一 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二 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 三 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终极理想形态第五章 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 一 “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 二 “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 三 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 四 “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 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 二 “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 三 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 一 “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 二 “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 三 “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 四 “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 一 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 二 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 三 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一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 二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 三 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 四 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第十章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 一 “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 二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 三 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 四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 五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 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 二 “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 三 “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 四 “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 一 “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 二 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 三 “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 四 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 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 一 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 二 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 三 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 四 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后记
封面
书名: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作者:方锡球 著
页数:238
定价:¥32.0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807074625
PDF电子书大小:8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电子书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