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悟道
节选
[
《前海悟道》的**部分写的是几大书家,从王羲之到郭沫若到启功到沈鹏到刘炳森到毛泽东,是人物传记?是才艺评介?都像又都不像。因为无论是东晋时期先是信道求术、后成为右军将军终成举世公认的书圣王羲之,还是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于一身的郭沫若,抑或是一代开国领袖的毛泽东,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一片海,不是几千字万把字就能探出些许丰采的;至于书艺品评,论者多多,谁又能比谁论得更精到?树声则不入流俗,她写人少写事,重在谈艺论艺,在论艺中突现人的秉赋历练灵性学养:如写王羲之,她从魏晋六朝的风习写到王羲之的人生阅历、书文同脉的主张,“精研诸体、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标领千秋的过程”,终归落笔到“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进而感叹道“术没有让他永恒,字却使他永恒”,“成就了他长长的身后名”。
]
相关资料
[
插图:尽管魏晋时代有着那样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有那么多拿着国家薪水的专职书法家,不管写与不写,不管书艺如何,却经常以著名自诩。作为当时世家子弟的王羲之虽表示“素无廊庙之志”,但也没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还是当上了右军将军,多半生都是官宦生涯。他经历的虽然是群雄争霸的战乱时代,但当时是绝对的官本位,想出人头地就得当官,不像今天这样择业可以如此多元,当明星、当艺术家、当企业家……尽管他为官“辩赡”、“骨鲠”,夙夜忧心百姓之“倒悬”,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也没有逃脱在从政生涯中逐渐消极遁世的心态,像他同时代的陶渊明或后来的苏东坡、范仲淹等求政不顺求山水,政心不遇求文心。当然也许是潜意识中某种使命的驱使,也许是历史有灵性的安排,在这心态的转换中,王羲之饱览山川之灵秀,备精诸家之体势,成就了这位千年雄笔、古今书圣,中国书法艺术史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千载传承、百代不衰的不仅是王羲之的书艺,他的书法作品多是文与书的结晶,是文与书的珠联璧合。梁武帝萧衍就盛赞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许多后世的书法家也评价其书作“翰逸神飞”、“冠绝古今”,所以他的书法自不待言。但是如果不是他在作《十七帖》时“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写《丧乱帖》时“临纸感叹,不知何言”,书《兰亭序》时“清风人袖、明月人怀”的艺术灵感与创作心态,而仅仅是些激越漂亮的线条堆砌,怎么可能使人在这深沉旷达、自然真切的情境之中回味无穷?怎么可能让这字字珠玑、美不胜收的文字被收人选材苛刻的《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应当说,像《兰亭序》这样的旷世佳作,不仅是“天下第一行书”,也是天下少有的美文。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曾经强调“书法不能脱离文辞而独立存在”,甚至认为“书法是文辞以至诗文的载体”。当年的王羲之还没有今日书法家“迭案诗文皆古本,抄完唐宋录明清”的条件,而且兰亭雅集诗会,如果不是王羲之书文并茂、才华超群,那40多位文人雅士怎么可能让他为诗集作序?很可能在当时和诗之中,人们把序看得比书更重,或是书文并重,才使其得以名垂青史。所以当今有人主张书法可以离开文辞而独立存在,人们欣赏的只有书法的线条美。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书法艺术独特的内蕴与规律。书法的线条美固然是书法美的重要方面,少数字或许有它独特的审美意趣,但对多数书法作品而言,这些美的线条如果离开文辞可能就不是书法了,或许是抽象的画图,或许是别的什么艺术。前些时候,偶然见到一幅漫画,上面画着王羲之怒目圆睁气得歪着鼻子,题目是《王羲之看完书展之后》,想来也许王羲之看的正是
]
内容简介
[
《前海悟道》的**部分写的是几大书家,从王羲之到郭沫若到启功到沈鹏到刘炳森到毛泽东,是人物传记?是才艺评介?都像又都不像。因为无论是东晋时期先是信道求术、后成为右军将军终成举世公认的书圣王羲之,还是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于一身的郭沫若,抑或是一代开国领袖的毛泽东,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一片海,不是几千字万把字就能探出些许丰采的;至于书艺品评,论者多多,谁又能比谁论得更精到?树声则不入流俗,她写人少写事,重在谈艺论艺,在论艺中突现人的秉赋历练灵性学养:如写王羲之,她从魏晋六朝的风习写到王羲之的人生阅历、书文同脉的主张,“精研诸体、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标领千秋的过程”,终归落笔到“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进而感叹道“术没有让他永恒,字却使他永恒”,“成就了他长长的身后名”;写郭沫若,则是在今天人们对其臧否不一、或淡忘或不屑的迷雾中振臂疾呼,并由对郭沫若的胸襟学养隐忍作为的敬佩生出种种人文设想,设想中她几乎看到那位在“天上的街市”中徜徉的文化巨人正“为他的老画友写下‘胸藏万汇凭吞吐”“亘古长留一片真”’的似幻又真的历史背影;写毛泽东,她从毛泽东对《(兰亭序)真伪》之辩的支持写到他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从中可以看出,尽管毛泽东是万人瞩目的领袖,可在学问面前,却始终以一普通学人的姿态心怀敬畏,而且无论他在马背上征战、窑洞里思考,还是在中南海中运筹帷幄,习书赋诗始终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唯其他“是从书学殿堂中走来,又是从时代风雨中走来”,胸中藏满传统文化的积淀,腕里携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书艺才能“恍恍如同鬼神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城”。如果是一般写书家的文字,已是篇篇好文章,可作者远未尽意,她笔锋一转,借王书的成就说出凡有成就的书家都应是代代相沿、不断丰富、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而决不能浮躁轻狂,稍有所得即自诩某某;就毛书的成就说出“书道犹兵”这个极富哲学深度的见解,借刘炳森的书法造就,谈书先谈诗再谈乐再谈心正、品正、书正的书家修养……作者就是以她丰博的学问、敏慧的思考,在写艺写人中不着痕迹地轻轻一拎,就针对时弊拎出条条做人从艺的人生思考和她悟出的
“非常道”。
]
作者简介
[
李树声,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艺术报》总编辑、研究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新闻奖及长江韬奋奖评委等。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步入文坛,发表文艺理论及评论著述、论文、散文、杂文、诗作等500余万字。著有《入的颖悟与梦的追寻》、《诗化的记忆一一对历史与文学的思考》、《今天从何处走来》等著述;曾获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一等奖等奖项。
]
目录
序幸有诗心如画卷 永远的王羲之——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周年 “我将振笔作大书”——与郭沫若故居纪念馆馆长郭平英谈郭沫若 不可有傲气不能无傲骨——丁绍光与他的绘画观 国粹要“粹”书法在“法”——军旅书家李铎先生与书法 绘天地之大美塑华夏之雄强——韩美林的艺术世界 登临探手摘星辰——学者书家沈鹏先生印象 知足心常泰无求品自高——与著名画家王成喜先生谈梅 铮然燕赵骨素朴平常心——记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 天作纸。云物卷而舒——记书法家邵华泽将军 幸有诗心如画卷——著名女书家林岫印象 翰海泰斗学界丰碑——回望启功先生 雄纳天地韵溯古今——毛泽东书法艺术与20世纪60年代“兰亭论辩”天地有正气 今天从何处走来——新时期部分历史小说管窥 人的颖悟与梦的追寻——与凌力谈创作 附:凌力的复信 《少年天子》作为天子的少年 历史的启示——短篇历史小说集《秦宫月》编后记 对“士”心态的参悟与摹写——评历史小说《真男子》 穿越历史的屏障——读《苦海》等几部历史小说随感 回溯父辈的文明——历史题材创作的新生面 把历史碎片浇铸成新生命的样态 叩问人类的昨天 生命极限与历史永恒——读历史小说断想 《努尔哈赤》:一代天骄的壮美史诗 访寻民族生命之流的源头 天地有正气——《暮鼓晨钟》放谈 几度哀歌向天问——评《曾国藩》时代弯弓上的响箭 众人皆醉他独醒——试论屈原在《离骚》中所表现的抗争精神 难能的永恒难释的解——漫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清泪一掬见寸心——迟子建作品漫评……《东方天书》的启迪悟道随想——代跋
封面
书名:前海悟道
作者:李树声
页数:375
定价:¥48.0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11901583
PDF电子书大小:55MB 高清扫描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