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本书特色

[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在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支持下,利用多种空间信息技术,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环嵩山地区早期(9000aB.P.—3000aB.P.)聚落空间分布的规模—等级、传承模式、文化交流、总体形态的具体特征与演化模式进行细致分析,以此对区域早期聚落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化进行归纳与总结。继而,通过对区域气候、地貌、水文、植被以及生业模式等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上述要素与区域早期聚落分布时空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以此对区域早期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形成的作用机制进行阐释。

]

内容简介

[

地理学、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空间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学者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

]

目录

目录前言(i)**章 绪论(1)一、研究背景(1)(一)环境考古学的两条主线(1)(二)史前聚落地理研究的兴起(4)二、研究综述(7)(一)国外研究进展(7)(二)国内研究进展(8)三、研究区域概况(12)(一)自然环境概况与特征(13)(二)早期文化演化序列(16)(三)早期聚落分布概况(18)四、研究内容与意义(20)(一)研究内容(20)(二)研究目标(21)(三)研究意义(21)第二章 区域早期聚落规模—等级研究(23)一、引言(23)二、基于SOFM的区域早期聚落规模—等级研究(24)(一)原理与方法(24)(二)规模—等级划分(26)(三)结果分析(31)三、基于SPSS聚类的区域早期聚落规模—等级研究(33)(一)SPSS聚类方法简介(33)(二)规模—等级划分(34)(三)结果分析(37)四、早期聚落规模—等级分布形态(39)(一)早期聚落规模—等级划定(39)(二)早期聚落规模—等级空间分布形态(51)(三)区域早期聚落规模—等级模式形成机制分析(60)五、本章小结(62)第三章 区域早期聚落演替模式研究(63)一、引言(63)二、研究方法简介(64)(一)研究思路(64)(二)研究方法(64)三、遗址堆积形态统计分析(65)四、早期聚落演替模式研究(68)(一)迁移型:裴李岗—仰韶演替模式(69)(二)扩散型:仰韶—龙山演替模式(69)(三)膨胀型:龙山—夏商演替模式(69)五、聚落演替模式形成机制分析(70)(一)聚落演替与地形的关系(70)(二)聚落演替与生业模式及社会形态的关系(71)(三)聚落演替模式影响因素分析(72)六、本章小结(72)第四章 区域早期聚落文化交流模式研究(74)一、引言(74)二、研究方法(75)(一)引力模型简介(75)(二)研究思路(76)(三)计算过程(76)三、区域早期聚落文化交流研究(77)(一)区域早期聚落文化交流演化特征(77)(二)不同流域早期聚落相互吸引对比分析(78)(三)环嵩山地区早期聚落文化交流模式总结(84)四、环嵩山地区早期聚落文化交流模式形成机制分析(85)五、本章小结(86)第五章 区域早期聚落分布时空模式研究(87)一、引言(87)二、方法简介(88)(一)研究思路(88)(二)分析过程(88)三、早期聚落分布集聚性分析(89)(一)早期聚落分布集聚性判释(89)(二)集聚中心数量判释(91)(三)早期聚落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分析(92)四、环嵩山地区早期聚落时空分布总体形态(98)五、本章小结(101)第六章 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形成机制研究(102)一、引言(102)二、全新世环境系统与早期聚落关系研究(103)(一)全新世气候演化与早期聚落的关系(103)(二)动植物资源与早期聚落的关系(107)(三)河流、地貌形态与早期聚落的关系(112)三、文化因素与早期聚落分布关系研究(124)(一)规模—等级(社会复杂化)与聚落分布的关系(124)(二)生业模式与早期聚落分布的关系(133)四、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所反映的人地关系特征(137)五、本章小结(138)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39)一、主要结论(139)二、创新性(140)三、问题与展望(140)参考文献(142)后记(157)

封面

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书名: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分布时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作者:鲁鹏

页数:156

定价:¥108.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030541192

PDF电子书大小:9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