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

本书特色

[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内容简介:国际金融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中国经济既获得了长期的发展机遇,也经受了种种金融不稳定的巨大威胁。其表现主要是:世界需求起伏不定,美国、德国、日本等贸易大国的贸易量大幅震荡,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中国的贸易收支差额波动随之增大;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宽松政策预期不断变化,引发全球性通胀和通缩的交替,资本套利活动频繁,风险隐患重重。美元、欧元及日元汇率的波动性日益加大,致使人民币汇率和中国汇市不断出现震荡;外汇储备大国承担了超额储备引发的各种风险,尤其是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储备币种、品种、以及投资地区等集中度偏高,在“抛”与“购”之间形成“两难”;国际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相互交织,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地区蔓延,主权债风险成为中国面临的新风险,中国银行业受到国外股权减持的威胁,短期外债水平持续高涨;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以及投资等功能,受到了人民币不可完全兑换、人民币汇率波动、外资非均衡结构、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及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进程等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在前行中出现一定的徘徊。

]

作者简介

[

李惠芬,金融学教授,经济学硕士。1982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现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任教。1992年在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金融系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术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学、金融学等,并主讲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金融学课程。自1995年起担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晋升教授。曾任世界经济学会山西分会理事、山西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先后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国家以及其它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业著作、教材若干部,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相关课题数项。获得省、市和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十余项,《对影响我国货币流通因素的分析》一文,获山西省金融学会1990年—1992年金融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山西财经学院1992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调整的特征》一文,获山西财经学院1989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山西省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我国外汇储备制度变革的必然性》一文,获山西财经学院1993年度二等优秀科研论文成果奖。

]

目录

1导论1.1写作背景1.2写作的目的、特点与主要内容2中国的国际收支2.1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与交易发展概述2.2中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2.3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变化的国际比较与货物进出口差额的外部来源2.4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关系的变化2.5中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与调节对策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与汇率变动3.1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与汇率变动3.21979年至1993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与汇率变动3.31994年至2005年6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汇率变动3.4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及其完善3.5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人民币升贬值利弊4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有效汇率与均衡汇率4.1人民币的实际汇率4.2人民币的有效汇率4.3人民币的均衡汇率4.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5中国的外汇市场5.1中国外汇市场概述5.2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完善5.3中国银行对客户外汇市场的衍生品业务5.4银行结汇、售汇业务管理度的完善5.5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与人民币中间价和交易价的变动6中国的国际储备6.1中国国际储备规模与构成的变化6.2中国国际储备地位与构成的国际比较6.3中国国际储备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6.4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6.5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及其管理7中国的外债7.1中国外债规模的变化7.2中国外债结构的变化7.3中国外债在外资中的地位及其与内外经济平衡的关系7.4中国外债偿付力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7.5中国面临的外债风险及其防范对策8人民币国际化8.1人民币国际化概述8.2人民币国际化进程8.3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8.4人民币国际化路径8.5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局限性、引发的问题及对策结束语主要参考文献

封面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

书名: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

作者:李慧芬

页数:429

定价:¥35.0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203095491

PDF电子书大小:14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