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江湖

节选

[

“老虎灶”旧影
勉强有了点能拎得动两只热水瓶的力气,大人们就把去“老虎灶”泡开水这件事委派给了我们。
  起初我们很开心,把它当作一项有趣的游戏,乐此而不疲。每当放夜学回家便主动请缨,左右各提一只热水瓶,神气活现地就像双枪老太婆一样步伐颠颠地穿到马路对过那爿“老虎灶”去泡开水。
开“老虎灶”的老板娘相貌丑陋,面目黢黑,因着日朝屿煤烟柴火为伍,活脱脱一副灶家菩萨样。我们差不多天天见面,但几乎没有看清过她的真实面容。“老虎灶”开间有一二十个平米,门前砌着一只很宽阔的灶头,远远望去像头虎视眈眈的怪兽,估计这也是为啥被叫做“老虎灶”的由头。灶头上安放着两口烧水的大铁锅,旁边装有几只盛水的铜汤罐。“老虎灶”是烧煤的,一只长长的烟囱贯穿屋顶,不断地从烟囱里飘出时淡时浓的青烟,那青烟袅袅而上终与云霭浑为一体。
老板娘也蛮辛苦的,一日到夜,双手左右开弓,一手掌漏斗,一手握汤勺舀水,不得消停,天不亮就要起来升火烧水。一大早就有困不着觉的老人家候着泡水冲茶。有时“老虎灶”里面狭窄的空间就成了老人喝茶聊天的地方,派上了茶馆店的用场,一时咳嗽声在烟雾里此起彼伏……
家里用的热水,除了自家煤炉烧一点吃的外,余下如洗脸净脚揩身汰浴,乃至泡被单、浸毯子等等都得去“老虎灶”泡水。那时开水是一分一壶,通常都是花几角钞票买上一大摞筹码,那筹码设计简单,用硬纸板剪成小小的长方块,上面盖了老板娘的印章,当作了只可泡水用的代价券。当时人们也不晓得什么叫做假,因此也从没发生过盗版侵权之类的官司。老板娘也无须像今日那样具备火眼金睛,把筹码像鉴别玉器一样左右端详。筹码都是泡水的人自觉地往一只小篮子里丢。
天长日久,来回泡水已成了我们的负担。尤其是冬日,水很难烧开,大家得排着队伍等。等得心焦了,我们就想着出个野,把热水瓶往架板上一放,自顾自地去白相了。白相得出了劲,老早把泡水的事忘得精光,直到回家被爷娘一顿训斥才记起还有两只热水瓶忘在了“老虎灶”上,赶紧一路小跑,幸好“老虎灶”未打烊,便提着两只热水瓶垂头丧气地回家。
再往后,我们烧上了煤气,烧水方便,也就不大再去“老虎灶”,而搬了新居,更懒得外出泡水。而且,现在供应热水的地方也多用电烧,人家去泡水只须拧水龙头放,与传统意义上的“老虎灶”大相径庭,充其量只能叫“供应开水处”。
  休矣!“老虎灶”。
  菩萨书
想必我们这一代人(五六十年代)小时候都看过“菩萨书”。把小人书(连环画)叫做“菩萨书”的是不是只有我们湖州人,倒也没有考究过。而为啥叫它“菩萨书”也实在是困惑得很:顾名思义,那书中所画的诸等人物莫非一个个都相当于慈眉善目的菩萨了么?菩萨是让人敬重敬畏的图腾,但“菩萨书”里的事件有正邪之辨,人物有善恶之分,似乎不能混为一谈,然而上一辈人这么叫了,你又无法把它改过来,况且又只是叫叫而已,作不得真,只好罢了。
我们小辰光看的书少,对厚厚的大部头名著小说又看不大懂,尽管看书欲望的强烈程度,有时要胜过食欲,但却几乎无接触的可能。我们对知识营养的汲取除了课本,大抵是靠着“菩萨书”来潜化熏陶,譬如我们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了解就是从那几本薄薄的“菩萨书”开始的。“菩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而且引人人胜,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深受我们这些小人的喜爱。因而有了点小钱,三天两头抽空往书店、书摊跑,或租借,或就地阅览,倒也成了我们享受文化生活的丰富内容之一。
那时候湖州城里大大小小也有不少租书店或“菩萨书”摊,在人民公园的门前就有两三家散乱的“菩萨书”摊对垒营业。我们放了学先不急着回家,顾自去书摊看书,花上一分钱不管厚薄看一本,起码消磨它个把钟头来去。看得迷了,就像一个热恋的少男少女,痴迷得屁股粘在凳子上不肯动身,到后来只有用二分钱租上一本回家看个痛快。有时为了充实精神生活而不得不舍弃一点物质生活,省下买咸萝卜的钱能看两本书呐——这种精神与物质打架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输赢基本上也能扯平。
从“菩萨书”里我们见到了《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认识了《红岩》里的许云峰;知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历了《暴风骤雨》;体会了《郑师傅的遭遇》……也教会了我们对美的爱之切,对丑的恨之深。
我们在感谢书摊主传播文化的同时,原谅了其唯利是图——把一本厚厚的书拆做几本,以获取更大利益的小动作。今日已很难再见到“菩萨书”摊的影子了,这令人更容易想起旧时看“菩萨书”的时光。
当然现在的小孩子已不屑去看那种一张画下面有着许多说明文字并具有连续性的“菩萨书”了,市面上充斥着我们看也看不灵清的卡通书。他们浸淫在卡通漫画的世界里逍遥,并从那种夸张的动作里获得快感与乐趣。望着他们全神贯注地读着卡通书,稚气的脸上时不时地发出乐滋滋的笑声,我们是一脸的茫然。这约莫就叫“代沟”罢。
  轧圆枣
长远也没有见到过那种挂在屋檐下的冰棱了。这多半得感谢全球化的“温室效应”,使我们的冬天感觉不到多大的寒冷。即或难得一个料峭的严冬,我们抗御它的办法与方式多多,比如打空调、吹暖风器、睡电热毯,人置身于屋内,暖热如春;出门在外,身上有太空棉、羽绒服全副武装,尽够帅,尽够热。
温暖的日子让我们差不多忘记了小时候的冬天是怎样过来的,实在也不愿意去想那种寒风呼呼、冰天雪地,房子都被冻得吱吱叫的场头势,一想就有点不寒而栗。
那时候身上穿着笨重的棉袄、棉裤,虽然厚实,却因天气实在太冷,即使在灿烂的冬阳照耀下,整个人还是显得缩头缩脑,佝背哈腰,无精打采得像一只煨灶猫。
如此被动地接受天的恩赐晒晒太阳不见得是个好办法,总得想个什么招数让人热起来罢,于是乎,一种叫“轧圆枣”的游戏在凛冽的西北风中应运而生。
我们分左右两拨队伍沿墙根站定,当我们推举出的指挥员臂膀一挥:“开始!”大家便跟老和尚念经一样,口中念念有词地唱着“轧圆枣,吃圆枣,轧出圆枣吃圆枣……”死命地往前挤轧。一旦把当中的人轧出队伍,便依次排在后面继续轧,就这样不分时间段地单调却又闹猛地轧下去,直轧得头顶冒汗,双颊绯红;直轧得浑身发酸、腿脚发软,还在不停歇地挤轧,不停歇地叫喊……在挤轧中,我们抵御了刺骨的寒风;在喊叫中,我们动员了全身的热量;在挤压中,我们不再对寒冬恐惧,并因此锤炼了体魄,强壮了体格。
当我们长长的队伍渐渐地变得稀拉的时候,太阳也几乎要落山了。风一阵紧似一阵,但我们已无所谓,早已感觉不到冷的侵袭或伤害,我们的心烫得澎湃,我们的血热得汹涌,此时的寒风不过是在为我们吹去汗珠。
照现在的眼光来看,“轧圆枣”这种游戏原始、稚拙得毫无智商,所以这个为了取暖的初衷而想出来的游戏随着时代变迁失去了现实意义。“轧圆枣”的游戏消亡了,但那有趣闹猛的情节仍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巴望生病
可能我们现在*怕的事莫过于生病吃药上医院了。一旦被它缠上,无形中你就成了医院的“荣誉职工”,没多没少地为它提供财源。即或染有小恙,得个伤风感冒什么的,进了医院大门,一系列的检查如做CT、化验、透视等等,流水线一样的“服务”让你觉得是享受到了高档宾馆的“消费待遇”。显而易见,你的钱包则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所以人家说有什么千万不要有病。不过你有没有想起过,在我们曾经的童年中,巴望着能生点小病的念头竟是我们那时候很真实、热烈地向往与追求。
小时候因为弟兄姐妹多,平素日间在这个拥挤的大家庭里就像一棵草丛里的小草,一点儿也不醒目、不招摇,大人就根本没当回事,反正只要饭吃得进,觉困得着,大家太太平平,相安无事。
于是很想作出点动静让大人注意,而唯一能让大人关注并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只有弄点小毛病生生——这就是我们巴望得病的初衷。
当你生了点病,发了点热,那情形就不同了,一下子你成了父母的宠儿,在兄弟姐妹里显得独出一角,显得鹤立鸡群:因为生病,往常对你不闻不问的大人围着你问寒问暖了;因为生病,我们能得到平日奢望的东西;因为生病,我们可以安安耽耽地躺在床上而不必去学校念书……我们得到了父母千百倍的关怀,所有的热情汇在一起就像一股气流把你包裹住了。
“姆妈!我要吃‘双件’!”
“阿爸!买点儿童饼干吃吃好么?!”
我们尽可以仗着自己生病的优势大着胆子撒娇发嗲,向父母提那种平时不敢开口的要求和建议,并能一一得到满足,而这在不生病的寻常日子里是无法想象的。就连跟大人们讨几分钱零花通常也须经历一场持久战方能达到目的,有时“牛”了半天,惹得大人烦了,不仅讨不着钱,还会招爷娘一顿训斥,甚至赏你几个“烧栗子”。
而我们生了病躺在床上,慢慢品尝着床边放着的“美食”,同时在兄弟姐妹羡慕得有点嫉妒的眼光中,很得意很飘然地睡去了。遗憾的是,当我们再醒过来,小病也好了,所有的特权随着生病的消失而消失,一切恢复如旧。
  这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
  搬新房
虽说是“民以食为天”,没有了饭吃那绝对是个要命的事,但今日放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却是住房问题。谁也不会为哪家囤积了满屋子的米眼红,也不会为谁家买了个34英寸的彩电羡慕,倒是谁谁住了多少平米的房子,那才是财富的象征,实力的标志,而很值得炫耀炫耀。真个是以房子的面积大小论英雄,将住宅的宽敞紧窄比架型。
这样一来,只拥有几十平米的便拼命要向100平米看齐,买了100平米的又得为200平米的豪宅奋斗,目标越攀越高。而且装修上也要比豪华,比气派:谁平民,谁贵族;谁西洋,谁古典,这跟我们小时候搬个家换个新居完全是两回事了。
那时一家老小好几口人挤在一间二十多平米的旧屋里,光景委实是困顿委琐。等到小人长大,倘是女儿嫁出去,倒好歹能腾出些平米来,苦就苦在儿子要讨老婆,再混住在一搭堆,即便媳妇为了爱情能够忍受,外界看了也不像腔。这时候便得想尽一切办法去弄个房间作“新房”,宽狭已无讲究,只求有个“窠”容身就行。
好不容易靠单位寻了个十多平米的旧房子,四壁阴暗潮湿,地皮凹凸不平,不装修一下是住不进人的。于是兄弟朋友动员起来,浇地皮的浇地皮,刷墙头的刷墙头,天花板上还用铅丝一拉,牛皮纸一糊,算是绷了个平顶,乍看也比较挺括。一对新人“嘭啪”一声住进去,照样生儿育女,依然日作夜息,日脚像流水般过去。
不久,还留在老房子里的人家,忽然有一日政府派人来丈量房子,说是要拆迁。这可是喜煞了年轻人,愁煞了老人们。年轻人对旧房子已住得怨声载道,巴不得明天就搬迁;而老人却对房子住出了感情,周边的老邻舍也熟得跟自家人一样。搬了个新房子陌里陌生,活像关进了鸟笼,不由得唉声叹气。
叹气归叹气,房子还是要搬的,五六十个平米,比老屋宽舒多了。搬新房那天,年轻人和小把戏们劲道十足,手舞足蹈,年纪大的人却慢吞吞地孵在旧房子里整理东西,他要把一切年轻人不愿意带走的破旧原封不动地带到新房里,包括一把破笤帚,枕头边的香烟壳子都舍不得丢弃。
几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家什——那时候的搬家,房是新的,家什仍是旧的。在家人不断地催促下,老人勉强地被儿孙们搀扶着坐上了三轮车。老人唏嘘地与前来送行的老邻舍道别,而老邻舍不日也将各奔东西。
在老人的眼睛里,远去的老屋就像文物一样珍贵。三轮车晃悠悠地前行,留在后面地上的除了浅浅的车辙,似乎还有几滴老泪。爆冻米
“爆冻米噢!”
这一声陌生了许久的调子抑扬顿挫,从不远处悠悠地飘过来,它携着一股诱人的浓浓米香,竞一下子把我们从中年带回到孩提时代。
在那声喊叫的诱惑下,我们争相捧着淘箩拿着米袋,稚气笨拙的脸上写满了喜悦与兴奋,还加上对物质的向往,直奔大路口那个爆冻米的担子或独轮车。顷刻间,小把戏们像听到集合号的战士一样汇拢来,他们把各种装米的家什排成了一长串,远远望去仿佛是一条巨蟒。这还不算闹,假使临近过年,那么
等着爆冻米以及爆其他物什的如黄豆、蚕豆、年糕片、番薯干之类的人流简直能挤成一条街。
我们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那个爆冻米的老头,看着他自如地操纵着那左边爆米机的摇手柄和右边风箱的拉柄。那部爆米机看似简单通俗,一边炉子上架着个困倒的茶壶一样的锅,另一边是只长方形的风箱,操作起来却很烦难。说它难,皆因它需双手同时进行动作,而风箱的拉柄是前后运动,爆米机的摇柄却是顺时针转圈的循环运动,两者之间极不协调,甚至很滑稽,在运动当中,还得掌握火候和压力表上的计压,可以说是集体力与智慧于一身。然而那个貌不惊人的瘦小的老头就是在如此恶劣艰难的条件下,把这种不协调的动作做得非常流利、非常合拍。
炉子里的火光在风箱的煽动下通红通红,“呼呼”作响,火光中老头那张被煤烟熏燎得包公一样的脸红得像喝醉了酒。我们的耳边时不时地响起老头:“响啰!”的招呼声,紧接着那声招呼的便是“嘭”的一声,震耳欲聋,鼻子闻到的是那阵阵诱人的冻米香味。眼看着旁人把一袋袋的冻米兴冲冲地装好拿回家,而尚未轮到的我们只有把馋涎往肚皮里吞。不一会儿,夜幕把整个城市罩住了,那炉中的火光愈发显得强烈兴旺。我们饥肠辘辘,我们垂涎欲滴。当那一声盼望已久的“响啰”!终于是在为我们的一爆所喊之际,我们当时的活动已溢于言表。
  ……

]

本书特色

[

一辈人*鲜活的童年记忆。一个放了学可以撒欢乱跑的纯真年代,三分钱一碗的豆腐花就能解馋。回味,流连,我的四十多年前……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读《儿时江湖》;“老虎灶”旧影;菩萨书;轧圆枣;巴望生病;搬新房;爆冻米;彼时“追星”;澈水;乘风凉等。

]

目录

读《儿时江湖》徐重庆“老虎灶”旧影菩萨书轧圆枣巴望生病搬新房爆冻米彼时“追星”澈水乘风凉吃豆腐花抽“贱骨头”打“四十分”倒马桶对亲放鹞子孵混堂赶时髦攻山头滚铁环过年会水叫卖今昔看电影老邻舍空客气�c头绳勖“洋片”蚂蚁寓言买煤饼拍照相盘盲票证往事去乡下烧饭绕秦糖三轮车变奏曲晒黄梅上馆店上冷饮店生煤炉收藏“喜欢”踏行嫁剃头记挑花线绊挑自来水跳房子听广播挖沙泥堆玩“跷跷板”下棋学骑脚踏车洋油灯下忆苦饭游山轧闹猛摘桑果针线活捉蟋蟀走人家坐轮船打雪仗

封面

儿时江湖

书名:儿时江湖

作者:卢国建

页数:196

定价:¥25.0

出版社:黄山书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807079743

PDF电子书大小:13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百度云下载:http://www.chendianrong.com/pdf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