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本书特色
[
本书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由著名学者、前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任主编。是为适应高等院校非哲学类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200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曾先后发行了40多万册,影响非常大。此次修订中,主编对各章内容和文字都进行了校改,并重写了部分章、节的内容,进一步反映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新的发展。
]
目录
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节 什么是哲学 一、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哲学派别的划分 第二节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节 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二、物质的固有属性及其形态 三、物质的存在形式 四、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人类的意识活动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四、意识与人工智能 第三节 人类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特点 二、实践的结构和过程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 实践活动中的主客观矛盾及其克服途径 一、实践活动中的主客观矛盾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二、矛盾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 二、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四章 认识、真理与科学的思维方法 节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一、认识的本质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三、认识的基本结构 四、认识的历史演化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二、由认识到实践 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客观本质 二、真理的辩证特性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 四、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方法 一、归纳和演绎 二、分析和综合 三、抽象和具体 四、逻辑和历史的统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三、社会体及其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 二、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和核心 三、国家的实质、类型和职能 第四节 社会的意识结构 一、社会意识结构的一般特征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及其特点 三、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社会发展是自然史过程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 四、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三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知识经济的产生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全球性问题 第四节 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七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节 社会进步与社会文明 一、社会进步 二、社会文明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价值 一、人性与人的本质 二、人的价值与人权 三、人生价值观 第三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 一、自由与必然 二、人的历史发展 三、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类解放 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修订说明
封面
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作者:陶德麟
页数:未知
定价:¥49.0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010091358
PDF电子书大小:11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