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
节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书特色
[
,
★ 16开平装,商务印书馆出版
★ 总达827页,所叙时间始自利玛窦临终前对传教团监督的选择与确立,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前
★ 以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贯穿全书,它们是:一,耶稣会内部论争;二,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与编篡《崇祯历书》的分野;三,闽浙中下层士人拥戴或排拒基督教的斗争;四,基督教不同派别围绕中国礼仪之争;五,辽东战争期间引进与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师的对立
★ 作者沈定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明清史、中外关系史和史学理论研究
,
17至18世纪,基督教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由此导致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次正面接触。本书乃前著《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的续篇,所叙时间始自利玛窦临终前对传教团监督的选择与确立,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前,涵盖明末至南明七十余年间的历史,通过对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揭示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基本线索、实质及特征。它们是:
一,耶稣会内部有关“天”、“上帝”称谓的论争;
二,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与编篡《崇祯历书》的分野;
三,闽浙中下层士人拥戴或排拒基督教的斗争;
四,基督教不同派别围绕中国礼仪之争;
五,辽东战争期间引进与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师的对立。
凡此表明,坚持反映文化互补性的和平与平等交往的原则,跟激化文化差异性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图谋,成为利玛窦时代以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宗教派别斗争的焦点,也是贯穿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
]
内容简介
[
沈定平编著的《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涵盖明末至南明七十余年间中西交往的历史,《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
–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通过对五组矛盾现象的解析,揭示文化交流的实质和特征。
它们是,耶稣会内部有关“天”、“上帝”称谓的论争,明朝士大夫中掀起“南京教案”与编纂《崇祯历书》的分野,闽浙中下层士人拥戴或排拒基督教的斗争,基督教不同派别围绕中国礼仪之争,辽东战争期间引进与阻止西洋大炮及炮师的对立。
凡此表明,坚持反映文化互补性的和平与平等交往的原则,跟激化文化差异性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图谋,成为利玛窦时代以后,不同的政治势力和宗教派别斗争的焦点,也是贯穿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
]
作者简介
[
,
沈定平,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明清史、中外关系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发表论文逾80篇,其中多篇被译成英、意、西班牙文;曾接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邀请,赴上述两国访问、讲学和研究。
]
目录
导言
**章 中国传教团继任监督的确立与耶稣会内部的
论争
**节 利玛窦继承人的选择和确立
第二节 耶稣会内部关于“天”、“上帝”称谓的论争
第三节 中国“天”、“上帝”与西方天主(deus.god)信仰的
同一性、差异性和互补性
第四节 金尼阁维护适应策略的行迹及其贡献
第二章 佛教、基督教之争与“南京教案”的缘起、
衍变及其影响
**节 佛教与基督教的对立及彼此势力的消长
第二节 “南京教案”前夕双方的互动和性质的变化
第三节 “南京教案”的爆发、经过与影响
第三章 《崇祯历书》的编纂与欧洲科学革命的影响
**节 历代治历传统与明朝历法的败坏
第二节 “以西法为基础”的崇祯修历计划
第三节 欧洲科学革命成果与中国传统科学范式的变革
第四节 会通超胜、民富国强的原则和理想以及
新旧历法之争
第四章 基督教和西学在浙闽地区的传播
**节 杭浙的基督教中心地位与西学对浙东学人的影响
第二节 艾儒略在福建的传教活动及基督教本土化的进展
第三节 构建福建基督教会核心的中下层士人及其特征
第五章 闽浙儒释人士对基督教、西学的排拒和
《圣朝破邪集》的出版
**节 以福建下层士人为主体的反基督教斗争
第二节 闽浙儒释反教势力的联合与《圣朝破邪集》的出笼
封面
书名: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
作者:沈定平
页数:全2册
定价:¥98.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100087032
PDF电子书大小:7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季:趋同与辨异-上下册》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