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2007

节选

[

2007:被放大,被忽略
当我决定为每一年写一篇综述,而不是简单排列大事记时,就已经将自己放在了一架滚烫火热的炭炉之上。那些事件散漫地搁放在路边,水上,网络里,饭桌旁,犬牙交错,各行其是,试图将之整合是多么危险的事!
试着找一条线索,几条线索,貌似能够吸附住那些做布朗运动的精神原子,展示文化潮汐的律动,然而也许你已经在擦伤每桩事件的脉络,剥夺每种倾向的完整,牺牲每场争论的复杂。
因此,年度综述的有效性在于并仅在于:它是一种盲打误撞的叙述与判断,它能让你隐隐感知那些并未浮出海面、却存在人们内心的意识与情绪。一纸尚未兑现的支票,一笺留待确诊的处方单,它可能在无数废话之外增添一重废话,也可能在灵光一闪中发现某种真知。
以上表明我作为写作者,谦卑而狐疑的姿态。具体到这一年,我依然要斗胆用几个非事件亦非人名的关键词,为2007写一份总结报告。
  关键词之一:残缺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关注那几十张华南虎照片的真伪?华南虎不是东北猫,没有受到虐待,而且,真有那么多对这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的人士?我宁愿将众多打虎派的义愤填膺,解读为他们对信息残缺的极度郁闷。尚没有任何更可靠的证据,仅凭周正龙自己报送的照片,陕西省林业厅以下的众多政府机构就毅然站在了“虎照为真”这一方。两万元奖金不足以让人眼红,背后的利益链条却让世故的中国网民洞若观火。
在这些事件中,多数公众明显站在弱势一方,这似乎是网络锄强扶弱的特性使然,以致也有“真虎派”拿“一个纯朴的农民周正龙”说事儿。然而,华南虎照真伪之辨与学术行政化应否之争,与继续扮演道德民兵角色的所谓“新铜须门”、“海艺辱师”等网络事件相比,凸显的是公众对强势机构“信息遮蔽”的强烈不满。无一例外,这些强势机构总是打着官腔,一副不劳外人置喙的家长派头。他们不采信各种外在证据,不考虑危机公关,甚至懒于给公众一个明晰的解释。
有人总结说,华南虎事件符合网络炒作的两大要素:与动物有关,传统媒体跟进。依我看,莫若将“动物”两字换成“权力”,而“传统媒体跟进”的前提是:权力是有限的权力。正如前些年的中国足协,林业部门和教育部门,是政府机构中的相对弱势群体。这才是“华南虎照片”与“学术行政化”两大网络热点能够此起彼伏、峰回路转的关键所在。
在“华南虎照片”事件中,打虎派凭借的是常识、科技手段与权威机构的鉴定;而在“张鸣事件”与“光华风波”中,张鸣与邹恒甫仗以与行政权力对抗的,是自身的学术地位与社会声名。媒体与公众热衷跟进这些多少有点事不关己的话题,或许正反映了他们对其他更为重大、更为贴身的事件,诸如涨价,诸如水污染,的信息缺失与话语无力?
网络代言的民意真是一柄双刃剑。它会向滚滚红尘索取真实、高尚与秩序,但一旦真正的道德民兵出马,它又立刻变成自由拥护者的狂欢派对。这一年,广电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继续着事无巨细严加管理的教导主任嘴脸。禁止拍摄某些题材的影视还只是防患于未然,黄金强档只能播主旋律作品还算是正面提倡,封杀《虹猫蓝兔七侠传》已经开始让人觉得小题大做,笑声却在针对“快乐男声”的琐碎规定出台达到了顶峰:不许歌手泪流满面,不许粉丝抱头痛哭,不许主持与评委互称“哥”、“姐”……基本上,一个煽情的选秀节目所有的卖点都不被允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那么,观众为什么还要通过电视收看该档节目?这个问题广电总局拒绝回答,也没人真的想问。在《**次心动》及一系列整容、涉性节目叫停之后,大家都看到了笑声背后,权力的真实。
沉默之后,小小的爆发。中国政法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董彦斌11月13日正式起诉广电总局:由于它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影分级制度,导致话题之作《色,戒》被迫删节后在内地上映,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这起未准立案的控诉,*大限度地表达了公民对于信息人为残缺的愤怒,也向我们指明这种愤怒所能到达的边界。
带来残缺的,有时不仅是权力,还有历史。山西黑砖窑,是真正挑战公众良知的黑暗深渊。人们不只震惊于残酷的真实本身,更惶惑于何以社会基层组织都在利益面前丧失听觉与视觉。“底层沉沦”命题的提出,只是被新闻刺痛的又一次应激反应,诚如吴思等人指出,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已有之,于今未绝,何来“沉沦”?到底是什么遮蔽了我们对底层的认知?是过往光荣化、高尚化的底层想象,还是对人性本恶的故意回避?从道德层面而非制度层面出发,可以解释媒体与公众的心酸,却无法真正理解底层为何一直沉沦,仍在沉沦。
我们彼此之间的理解越来越难。不炒股的人们望着兴致勃勃的股民同事,不明白他们为何可以在下午三点之前百事不问;投资专家望着小贩和文员们,不明白他们为何弄不清楚基金为何物就全力吃进;中产阶级望着重庆家乐福门前的长队,不明白为何十一元钱的差价就可以让人们连夜排队甚至蹈入死地……一位朋友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精神的问题。或许他偏激地撞见了真相。怕涨价,怕水污染,怕财不理你,怕政府调控……罗斯福说人生来拥有四大自由,其中包括免于恐惧的自由。欲望无时无处不在,但因恐惧激发的巨大欲望则可怖可惊,它印证了我们精神生活的残缺。全球市值第三的股市,与为十一元钱付出的生命,或许比猪肉飞涨,更能标明中国社会快乐指数的刻度。
  关键词之二:分裂
  我在评论“《读书》换帅”事件时,引了鲁迅当年谈《新青年》去向的一句话:“此后只要学术思想艺文的气息浓厚起来——我所知道的几个读者,极希望《新青年》如此,——就好了”。如果做不到,则不如“索性任他分裂”。
  “《读书》换帅”是知识界大多数人意料中的事,但当事人和旁观者,可能都没有料想到事件的发生,会伴随着这种雷厉风行的方式,及如此离题万里的理由。
  多年来若隐若现的知识界对立,借由《读书》这种“不正常的正常交替”浮出了海面。公众恍然发觉,日益边缘化却仍然受他们尊敬的中国思想界,竟然早已分裂成截然不同的阵营。惋惜者称“也许知识界即将失去一个发言和论证的平台”(钱理群),快意者则直言“汪晖的离开让《读书》免遭新左派的蹂躏”(袁伟时)。而当事人汪晖的结论“思想讨论*终诉诸‘组织解决’”又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若说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思想界还能保持统一的步调,当然是痴人说梦。但何以“多元”之后,不能“共生”而只能“分裂”,倒是值得思考的命题。2006年底,黄纪苏带来《我们走在大路上》,结尾号召“一起走”,结果是双方阵营都不大满意。“新左”斥之为“转向”,质问“和谁一起走”,“自由主义派”则反过来问“往哪里走”。因此“一起走”只能作为美好的新年愿望收场。
  也许,“分裂”的*大理由是各个圈子之间,已然丧失了*基本的学术信任感。陈平原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悲哀地叹喟:“九十年代以后,我们懂得了福柯,动不动往权力、往阴谋、往宰制方面靠。”也就是说,我不相信你是为了思想在和我讨论思想,你这样说,必有你的阴谋、你的利益紧随其后。对此,陈平原感到“很深刻,也很无聊”。
  可悲的是,有时事实容不得你不这样想。作为自外于“新左”和自由主义的第三方,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给外人的印象,一是以儒家正宗传人自居,二是时不时提出一些希奇古怪如元老院通儒院之类的主张。这一年,他们放过了将《论语》平面化、去政治化的于丹,将矛头对准了“作家的文采加训诂学家的眼界加愤青的心态”(陈明)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的写作风格,的确喜欢将史实、经典与时事勾连,但纵观其人其学,总算保持着一贯的严谨,为什么会被批评为“玩世不恭,轻侮圣贤”?只能解释为,李零的这部著作(尤其是书名),冒犯了为儒教寻求现代合法性而努力的新儒家。比之李零笔下那个充满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孔子,新儒家肯定更喜欢于丹口中那个现代化的男女平等的孔子。因为后者更容易被当代社会的民众接受,并让他们相信儒学可以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
  自然,分裂不尽缘于猜忌与利益。我们应当明白,当代中国背负着怎样一个“叠加的历史”,每个人或许都只能看到巨象的一部分身躯。顾彬将中国当代文学恶评为“二锅头”,必定有他的期待与失落在其中,而顾彬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也必定有他们自己的观感与判断。这场争论闹剧化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是相关学科的内部问题,但从顾彬开始,大多数人发言的场合与方式,都含有将这一问题交由媒体与公众评判的倾向。如何让只看郭敬明、安妮宝贝与天下霸唱的读者,来判断中国当代文学是不是二锅头,是不是垃圾场?
  至于“80后”大举加入作协,明显是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双赢整合。那些斤斤于“到底是80后掉价还是作协掉价”的论者,也许是为某种象征的坍塌而伤惋,也许是为某种标准的丧失而叹惜,慢慢会习惯这种妥协与共谋。只是,与“《读书》换帅”一样,结果难言好坏,过程却缺憾多多,当抄袭成为抄袭者的通行证,必然会伤害原创的热情,连香港娱乐圈都明白的道理,中国作协却忘了准备一个合理的解释。
  不要忘了《色,戒》,一部“不成功”小说改编的“成功”电影,就这样征服了媒体与观众,也让激进左翼崩溃。批评者将媒体的一致欢呼看作民族国家的耻辱,只是表明了赞颂与批判的互趋极端背后,观念和立场在怎样左右着我们的心灵。
  关键词之三:怀旧
真有意思,人们怀旧,有时是为了传达对现实的不满,有时是为了证明现实的合理性,有时则是为了生发现世的利益。今年林林总总的怀旧事件中,三种类型都不缺乏。
一位只演过两部电视剧的女演员因病去世,竟然会酿成一起事件,不是正常的娱乐逻辑可以解释的。如果没有“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的纷纷扰扰,83版《红楼梦》还会不会被抬高到如此经典的地步?这些年来,陈晓旭的演技从未得到来自专业或民间的肯定,怎会突然成了代言林妹妹的不二人选?不错,70年代生人长成了社会主流,他们要表彰自己的少年偶像,但其中又夹杂着多少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怀疑与愤怒?对经典的维护,对炒作的厌弃,同样是他们对陈晓旭的逝世大放悲声的动因。这又一次证明了我对网络批评的总结:看似对强弱秩序的挑战与破坏,却内含着某种对“想象中的秩序”的维护。
那么,对十年前去世的王小波的纪念呢?这场纪念是如此平庸,如此缺乏新意,又是如此的自说自话,谬托知己,以至于有人不得不开始在行文中区分“写小说的王小波”与“被纪念的王小波”。王小波若知道自己死后多年,还要被一堆文科生用来为他们莫名其妙的思想或行为献祭,一定苦恼万分。自然,这也说明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精神生活并无质的变化,所以几曲老调,不免重复上演。
王朔的高调复出,与姜文的重现江湖,几乎构成对怀旧情结的绝妙反讽。王朔对各色人等的无情批判,至少证明他有着远比外人想象更固执的道德标尺。如果王朔有意借这种声势推销新书,事实证明完全行不通。谁是痞子?我们才是痞子。我们就是卓别林所说的观众,要到一块蘸着泪水的糖,吞掉了糖,将泪水吐还给他!《我的千岁寒》或许有日成为经典,或许是永远的垃圾,无论如何,回归的王朔没能赢来一个良好的批评环境,书商和媒体从一开始就联手将事件导向了肥皂剧类型。而多少人就这样失去了他们青春时代的精神教父。
期待姜文新作的人,无疑大多期待着另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可是影片粉碎了他们的想象,而姜文频繁的出镜率,友善的受访态度,也让那个永远地下永远青春期的电影偶像一去不返。他也和别的导演一样啊,想着国际大奖,想着票房回报,为了宣传和推销四处游走……这种怀旧的失落,能怪王朔和姜文么?自古美人如名将,不使人间见白头。但白头自有白头的风韵,看客自陷于怀旧的泥淖中拔不出来罢了。
这一年,中国话剧迎来百年寿诞,高考制度也芳龄三十。不用说,这两桩大事都曾震动一时,并影响深远。然而在高悬的寿幛之下,话剧团体乃至市场的分崩离析尽人皆知,对高考制度的诟病连年不休,危机当前,选一批生者逝者进入“名人堂”,或找一批既得利益者叙说当年如何改写命运,对于艺术的发展、制度的改革有何裨益?例行公事的周年庆典,当然是盛世修文的重头大戏,烈火烹油,繁花着锦,怕只怕遮住了内里的千疮百孔,捉襟见肘。结果是,单位多了几行政绩,媒体多了几个选题,学者多出几本专著,成功者再次展示成功,失败者被掩埋更深。纪念何为?
真正有现世意义的纪念是“公祭”。全国各地都有意识地挖掘,甚或“再造”自身的文明史。抛开考辨的精粗、庆典的奢俭、传说的新旧等问题,“公祭”倒确实是地方、民众都举双手赞成的事,一可增加乡土凝聚力,二可扩大可开发文化资源,三可获得国家乃至联合国的政策保护或款项资助。唯一不爽的,只有喜欢求真的学者,但那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如何可能动用对付华南虎照片一般的科技手段和舆论力量,来穷究哪里是大禹生地,何处是梁山伯故乡?当学术研究为现实所用时,是应当坚定“文化本位”还是“生活本位”,民俗学者似乎很伤脑筋——明年等着他们的,还有“五一黄金周究竟当存还是当废”的无数口水哩。
比较起来,“汉服”的嫁接更让人哭笑不得。西方舶来的学位制,为什么要配上中华传统衣饰?要承继学统,何不秀才举人进士一体恢复,大学校长也改称“山长”?我们应当珍惜、保留我们尚存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但妄想恢复中断已久的典章礼仪,注定只会是非驴非马的老旧笑话。钱玄同当年自制汉式的“深衣”,还穿着去上班,坚持下来了吗?推广开去了吗?民族自信若只靠衣饰器物支撑,这种自信也有限得很。
抱歉,又要提到《色,戒》,因为它重现的“那个老上海”,那个张爱玲公寓所存的,大世界风流所在的,繁华狂乱绮靡放荡的摩登上海,成为它被攻击的罪名之一。是的,还有别样的上海,稍知历史者自当明白。可是,时代的怀旧者总是攻其一端不及其余,为生活中所缺乏的,向记忆渴求索取,另一部历史的重现,或许需要另一个时代。
……

]

目录

2007:被放大,被忽略 关键词之一:残缺 关键词之二:分裂 关键词之三:怀旧 关键词之四:消费历史 结语:被放大,被忽略三级片,“汉奸电影”《色,戒》引发的文化震荡 1.到香港去看三级片 2.电影有没有超越小说 3.电影改写了结局 4.“李安他们依然跪着” 5.想起一桩旧公案 6.《色,戒》触动了谁讨论学术规范还是传播法则?我们该怎样评价于丹 1.为什么“挺”和为什么“骂” 2.“十博士”究竟在抵制什么? 3.于丹动了哪块奶酪? 4.于丹凭什么有教化权 5.要不要反对于丹?讨论全民皆股:无力的狂欢——是投资意识高涨,还是飞蛾扑火? 1.全民皆股? 2.“5.30”半夜鸡叫 3.带头大哥777 4.中石油:“绞肉机” 5.故事还在继续讨论关于“公祭”的文化批评与地方诉求——学术是否应该干预生活 1.“新造神运动”遭遇文化批评 2.性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分歧 3.借助共同知识生产新的传说 4.民间文化不应受到“真实性”的束缚 5.文化从来就没有纯粹过 6.学术干预生活注定吃力不讨好讨论“这个问题与奥运无关!”——2008,中国面对境外媒体 1.奥运改变境外媒体接待方式 2.境外媒体的期望与失望 3.没有什幺与奥运无关 4.一定要注意细节 5.“转变不可能是一夜之间的”讨论“学术行政化”风波——纠缠不清的学术权力与政治权力 1.张鸣事件 2.“大学现在的风气是黑社会化” 3.北大光华风波 4.对比阅读 5.民意与国情 6.学术权力对抗行政权力? 7.重审大学理念讨论被诋毁的“当代文学”——顾彬”炮轰当代文学“的中国回声 1.缘起 2.热门话题的制遗 3.被诅咒的当代文学 4.当代文学怎么了? 5.拒绝阅读 6.回到当代文学讨论生存还是毁灭,活着还是死去——中国电影之怪现状 1.中国电影五宗罪 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大” 3.“大片”不巨作,“小片”不艺术 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小” 5.虚无的“院线制”讨论知识+女性=?——对高知女性的集体凝视与公众想象 1.女博士都成了“剩女” 2.“女子无才便是德” 3.走,看女学生去 4.那些焦虑的目光 5.在“妖鹿化”的背后讨论爱心的消费,内部的殖民——从“水蜜桃阿嬷”看台湾 1.水蜜桃阿嬷和七个孙子 2.募款:公益还是诈欺? 3.高金素梅赢了吗? 4.赎罪券:爱心支出三千块 5.有梦*美,烧炭相随 6.原住民:内部的殖民地 7.在健忘的社会里讨论关键词 王朔复出 金猪宝宝 杨丽娟 汉服 涨价 黑砖窑 “史上*牛钉子户” 陈晓旭 太湖水污染 高考三十年 纸馅包子 哈七 帐篷剧场 作协扩招 华南虎 高校评估 选秀疲劳 青春版《牡丹亭》 《越狱》 黄金周

封面

话题2007

书名:话题2007

作者:杨早,萨支山 编

页数:320

定价:¥28.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08028921

PDF电子书大小:7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话题2007》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