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闺秀
相关资料
[
端上来是每人一碗,汤作茶色,有黑白之物载浮载沉于其间,黑的自然是袁才子讥为炭者,白的则是所谓“眉毛圆子”……那汤因是鳝鱼油炸过后再炖,鲜香之外,别有一种“厚”。至于鳝鱼,味美之外,因有“敲”、“炸”两道工序,又加炖到了功夫,酥而含卤,竟是入口即化。大鱼大肉,还加油炸,应该“油”得不得了了,总体感觉却是腴而清。
——《从“马鞍桥”到“炖生敲”》
杜甫《春夜喜雨》中有“润物细无声”一句,完全不相干的,但我认定吃猪油拌菜饭时的心情,与诗圣的喜悦相仿。常在报上看到“……滋润了我的心田”这样的描写,但具体而微而非大而化之地体味到“滋润”二字的妙处,还是在吃菜饭放猪油的时候。
——《泡饭·菜饭》
其时皓月当空,天无纤云,四围是树木的黑影,中间剜出的这一大块,水泥的台阶,平台,月光下有水洗的洁净,一片空明。一两阵犬吠,三四声鸟鸣。时有微风拂面,暑意全消。我是第一次在南京而竟有把酒临风,不似人间的快意。
她当时就已有了对那个夜晚的评价:真好。
——《酒,浪漫否?》
]
本书特色
[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其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二姐允和是四姐妹中*灵秀*风趣的一位,被称为*后的闺秀,这本书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唯一一本完整的个人自传体随笔。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在苏州园林中长大的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大姐元和,喜爱文学,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四妹充和,工诗词,擅书法,成为傅汉思的夫人。她们的绝代风华牵动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二姐允和是四姐妹中*灵秀、*风趣的一位,被称为*后的闺秀,这本书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唯一一本完整的个人自传体随笔。书里记录的是逝去的岁月、历史的伤痕所无法遮掩的暖暖的爱意——父母恩宠、伉俪情深、姐妹情谊、儿孙之福、昆曲之爱……其中无论是传记轶闻还是稚子童言,莫不生动有趣又句句入心。其实,她本人就是一部“由特殊时代、特殊环境、特殊经历,优秀的先天基因和后天造化而成的完美作品”。在喧嚣的现代都市,她的生活意境远远高于车海人流,雅于庭院深深,让人沉静,在沉静中慢慢体味,心驰神往。
]
内容简介
[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在苏州园林中长大的闺秀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蜕变,诗情画意的生活与错综复杂的命运不亚于宋氏三姐妹。二姐允和是四姐妹中*灵秀、*风趣的一位,被称为*后的闺秀,《*后的闺秀》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唯一一本完整的个人自传体随笔。《*后的闺秀》里记录的是逝去的岁月、历史的伤痕所无法遮掩的暖暖的爱意——父母恩宠、伉俪情深、姐妹情谊、儿孙之福、昆曲之爱……其中无论是传记轶闻还是稚子童言,莫不生动有趣又句句入心。其实,她本人就是一部“由特殊时代、特殊环境、特殊经历、优秀的先天基因和后天造化而成的完美作品”。在喧嚣的现代都市,她的生活意境远远高于车海人流,雅于庭院深深,让人沉静,在沉静中慢慢体味,心驰神往。
]
作者简介
[
张允和(1909—2002):原籍安徽合肥,随父移居苏州,是当代著名昆曲研究家,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夫人。允和出身名门,长于苏州园林,是著名的合肥四姊妹之一。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精于丹青,擅长摄影,写曲填词,亦能工诗。1956年与俞平伯创立北京昆曲研习社,编辑《社讯》并演出昆曲剧目。在八十六岁高龄,重新编印张家久已停刊的《水》,凝聚亲情,互通声气。晚年出版《最后的闺秀》、《浪花集》、《多情人不老》等多部作品。
]
目录
二姐同我 张充和
此景只应天上有 叶稚珊
原本无我
本来没有我
红双喜
父母恩宠
一封电报和*后的眼泪
乐益女中
看不见的背影
洒到人间都是爱
棠棣之花
王觉悟闹学
大弟新娘俏
哭二弟
沈家二哥
封面
书名:最后的闺秀
作者:张允和
页数:208
定价:¥28.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108041418
PDF电子书大小:9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最后的闺秀》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