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本书特色
[
在人类历史上,“我”这一独立个体和主体的诞生,是*具创造性也*具解构性的行为,但“成为我”却是一项永远不会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记忆是理论创造的心理源头,是社会文化的现实建制,是有创造价值的生产系统。
本书全面探讨了记忆的本质和价值,初步建立起完整的记忆研究系统,首次界定了“全球化记忆”的概念与类型,尝试以“启蒙记忆”和“创伤记忆”开启20世纪人类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同时,书中也对《顾颉刚日记》、帕慕克《纯真博物馆》和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进行了文本解读,尝试剖析和解答记忆的相关疑问,是国内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的开创性专著。
]
内容简介
[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是被誉为“怀旧研究达人”的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赵静蓉关于社会记忆理论的**专著。2009年,带着文化记忆的项目,赵静蓉赴哈佛大学访学,学习西方文艺理论,研修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课程,还旁听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课程。本书是作者结合西方文艺理论,致力于构建本土化文艺理论的重要尝试。在书中,作者将关注点由“怀旧文化”转为“集体记忆”、“全球化记忆”,初步建立了完整的记忆研究系统,尝试以“启蒙记忆”和“创伤记忆”开启20世纪人类历史研究的新视角。
]
作者简介
[
赵静蓉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课程,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优秀奖,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在《社会学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著有《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等,主编有《记忆》一书。
]
目录
导论 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记忆 二、关键词梳理:后现代理论、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三、流动的社会、记忆和身份 **章:记忆、记忆文本及其与真实性的关联 一、记忆与符号叙事 二、历史的记忆化书写 三、记忆的边界与危机 第二章:记忆的伦理学与情感政治 一、创伤记忆的文化表征 二、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 三、政治道德对记忆的规约及其现实路径 第三章:全球化的记忆生产 一、全球化的话语 二、记忆研究的复兴 三、启蒙与创伤:全球化记忆的两种类型 第四章:作为一种现代症候的认同焦虑 一、归属感的缺失:公域与私域间的区隔 二、“我是谁?”:微观的个体与永恒悬置的身份 三、含糊暧昧的“他者” 第五章:记忆之于身份认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救赎抑或陷阱? 一、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 二、迷失于挪威的森林 三、生存焦虑与文化安全 结语:成为“我”:一项永不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封面
书名: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作者:赵静蓉
页数:292
定价:¥39.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08053961
PDF电子书大小:7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