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趣味手工艺品制作
节选
[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国家把发展
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新农村创意产业是当前我国农村手工艺事业中一
个重要的发展项目,也是从我国基本国情、民情出发,
使农民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提高
农民生活水平、解决农民资金收入、使农村资源再利
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以介绍农家旅游特色产品、发展农村旅游产
品新技术、新经验、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的需求为
目的,为提高新农村旅游经济效益,使农村旅游业得
到不断开拓与深入发展,为搞活农村的农副产业提供
一个平台。旨在向广大农民朋友介绍新农村特色工艺
品的相关知识,辅导农民朋友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工
艺品,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民间工艺品的发展信息,
拉近与国际间的距离。并让农民朋友认识到:振兴地
方经济和区域经济,也是可以用特色文化产品来带动
和发展旅游以及相关产业的。通过培养农民朋友对艺
术品个性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
味,从而提高新农村建设中整体的文化素质,加快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通过了解传统工艺,不断发展创新,在生活中去
发现美、创造美,让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和艺术和谐融
合,享受创造带来的满足,也享受在创造美的同时所
带来的经济F的丰收。
编 者
,
三、我国特色手工艺品简介
(一)皮影艺术
皮影艺术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一种古老的、流传区域
相当广的民间戏曲艺术。它由影戏艺人操纵纸制或皮制的道
具影人,通过灯光将影人投射到幕帘上进行表演,同时配有
地方乐曲和唱念来表现故事的内容。
关于皮影戏起源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流传*多的是
汉武帝因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请了一位术士用幻术招魂。夜
晚点上蜡烛,挂上帷帐,汉武帝就看见了李夫人的影像。事
实上,皮影起源于古代闹影幻术,是祭祀信仰、民间剪纸造
型、古代镂空雕饰等多方面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表演艺术
形式。
传说,宋代皮影戏已经发展为成熟的戏剧形式,并对早
期的戏剧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北宋末年,由于战乱,金
兵攻陷城池,影戏艺人到处流浪,沦落到各地并各自扎根繁
衍,很快就与当地方言及民俗文化相融合起来,慢慢形成了
各自的地域文化特性。明代时,皮影戏继续在城镇与乡村间
流行,它不仅限于一般民众的喜爱,同时也深受许多文人雅
士的喜爱。清代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时,皮影戏在广大地区
广为流传,成为代表不同地域风格的民间艺术。
皮影以地域来分可分为三大区域:北方皮影戏、中南部
影戏和西部皮影戏。
北方皮影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等地的皮影;
中南部皮影包括:中原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皮影;西部皮影包
括:陕西、山西、甘肃、四川、青海等地的皮影,西部代表
是以华县和华阴一带为主。
皮影的制作工序分为:选皮(牛皮、驴皮、羊皮等)、
制皮、画稿、过稿、镂刻、上彩、发汗烫平、结合等八个基
本步骤。一个完整的皮影人物的形体,从头到脚通常制作是
由头、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11个部件的搭
配组合完成的。为了演出时操纵方便,还需要装置三根竹棍
作操纵杆来作出不同动作。
北方皮影的造型*典型的特征是小生、小旦的人物脸谱
多为写意性的通天鼻梁镂空脸,其主要代表地是唐山皮影。
演唱时,民间艺人用手指掐着喉头发音,具有一种特殊的唱
腔。西部皮影戏造型的显著特点是高额头形象,以陕西皮影
人物造型为代表。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在
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技法上虚实对比合理,繁简适当。中
原及以南地区的皮影人物造型多为写实的表现特征,大多保
留了宋代皮影“绘革”的风格。南方皮影色彩鲜明,线条粗
犷简洁,适合于表现夸张的动作和造型。
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和戏曲巧妙结合融入的独
特民间艺术品种,中国的皮影戏,从南宋、元、明、清到现
在,成为民俗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图3—1)。
(二)山东省潍坊风筝
风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品,在我国南方叫“鹞
子”,在北方叫“纸鸢”。
风筝起源于2 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传说*早的风筝是
由墨子所制。据记载,我国风筝*初用在军事方面。
]
封面
书名:农家趣味手工艺品制作
作者:赵晖
页数:125
定价:¥7.0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09121867
PDF电子书大小:13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农家趣味手工艺品制作》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