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瑶三十年

节选

[

  《说瑶三十年/民族宗教研究文丛》:  其中熙平郡,领今广东连阳四县邑(连南、连山、连州、阳山)及怀集、封开两县和广西贺县的部分地区。唐宋时期,广东粤北及湘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瑶族主要的分布地域。唐代诗人刘禹锡谪守连州时,亲眼目睹当地瑶民的生活。其诗《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莫徭歌》以及《蛮子歌》,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地瑶族人民的生活。“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箭头涂鹄血,鞍旁见雉翘。”“蛮衣斑斓布”“火种开山脊”。这便是当时瑶族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是瑶族的主要经济生活。当时瑶族“深居溪涧,刀耕火褥,腰刀弩,搏虎狼以为业”,由于生活迁徙不定,瑶族人的生产生活资料积累不多,日常生活习俗都是建立在游移耕作的基础上,如建筑房屋就地取材,或住茅草棚或建竹木板房。室内的炉灶或用石头垒筑,或用三角铁支架锅煮食,没有床铺,只在火塘边上铺些茅草、稻草就地而卧。瑶族人的饮食习俗,更是与其刀耕火种的山地生活紧密相连。经常地迁徙游动,影响了瑶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在山野里生活,森林里的野生动植物是瑶族人赖以生存的食物。除刀耕火褥种植一些山禾、薯豆以及养殖鸡、猪、狗外,瑶族人很大部分的生活补给来自狩猎和采集。瑶族人的日常主食以山粳米、黄黍、玉米、地瓜等杂粮为主,特别是高山瑶寨以种林木为生的支系,粮食多不能自给,连杂粮都是在林中间种。瑶山有一种稻谷被称为“山禾黑米”,瑶族称为香粳米,营养丰富可治胃病与脚气,但产量很低,好的年景1亩也不过40~50斤。所以过去瑶家人的米粮是不足以供养一家人一年食用的,多半以玉米、高粱、红薯、木薯等杂粮拌米做饭得以充饥。当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人不仅大面积种植水稻,而且大量种植山地农作物,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还可以完成公粮任务,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

]

内容简介

[

  《说瑶三十年/民族宗教研究文丛》是作者李筱文从数十年写作的论文中,精选有关瑶族社会研究的30 篇论文的一个结集,包含了瑶族源流历史、政治组织、风俗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说瑶三十年/民族宗教研究文丛》全面系统,特色鲜明,重在向世人展示广东瑶族纯朴的品质、勤劳的性格、多彩的民俗、自豪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

目录

历史篇瑶族史研究60年元、明时期瑶族活动中心南移两广之史证粤西江流域瑶族迁徙成因浅析瑶老制过山瑶与《过山榜》明孝穆纪太后族属寻踪瑶族历史进程中的亚文化寻找乳源过山瑶早期的历史足迹文化篇蓝田瑶多元民族文化特征的例证贺县土瑶与连南排瑶社会文化之比较儒家文化对瑶族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影响瑶族传统服饰风格论瑶族饮食文化中的野生食物链瑶族传统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和传承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以广东瑶族为例宗教篇洪秀全在瑶山传教的传说与史实从“神灵意识”看排瑶的早期信仰排瑶“送鬼治病”的巫术行为“耍歌堂”与祖先崇拜盘古、盘瓠信仰与瑶族交流篇国外瑶族的分布与迁徙美国社会的“勉”瑶美、法瑶人的生存理念从美国瑶族的民族情结看瑶族文化在海外的复兴发展篇积极开创民族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连南瑶族自治县脱贫致富纪实发展“三高”农业是瑶族地区脱贫致富重要途径开发瑶山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与市场协调互动——以广东瑶族文化产业开发为例开发瑶绣创意文化,实现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瑶族地区文化旅游与博物馆建设——以广东瑶族博物馆为例试论瑶族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附录附录一:关于瑶族民俗文化的采访附录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访广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李筱文附录三:中国民族报社、中国民族宗教网“寻找民族团结感动人物”候选人事迹

封面

说瑶三十年

书名:说瑶三十年

作者:李筱文

页数:325

定价:¥45.0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218118291

PDF电子书大小:8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说瑶三十年》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