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

本书特色

[

根据新大纲全新编写,通过1000道精心编写的客观题串大纲中的200核心考点,在掌握答题技巧的同时掌握核心考点。题目串核心考点,作者权威。
  《2015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具有以下特点:
  特:围绕核心知识点,特别配置题目(时事政治复习,请关注10月出版的时事政治复习参考书)。
  专:专门针对考研政治的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设计。
  精:依据考试要求,精心设计题目及解析。解析做到精练,以便考生掌握学科知识。
  《2015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既可用于提高、中刺阶段,也适用于复习和理解知识点的阶段。

]

目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五、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六、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七、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八、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九、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十、发展的实质十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十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十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十五、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十六、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十七、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十八、必然性和偶然性十九、可能性和现实性二十、现象和本质二十一、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二十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二十三、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二十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二十五、认识的本质与结构二十六、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二十七、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二十八、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二十九、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三十、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三十一、真理及其客观性三十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三十三、真理的具体性三十四、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三十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十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三十七、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三十八、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三十九、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四十、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四十一、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四十二、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四十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四十四、社会规律及其特点四十五、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四十六、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四十七、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十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四十九、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五十、人的本质五十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五十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五十三、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五十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五十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五十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主要作用五十七、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五十八、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五十九、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六十、剩余价值率六十一、超额剩余价值六十二、资本积累六十三、资本有机构成六十四、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六十五、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六十六、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六十七、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六十八、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六十九、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七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七十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七十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实质和作用七十三、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七十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七十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七十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七十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二、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六、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七、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九、“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十、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十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十二、科学发展观,**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三、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十四、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十五、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十六、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十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十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十九、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二十、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二十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二十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二十三、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二十四、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二十五、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二十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二十七、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二十八、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二十九、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三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三十一、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三十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三十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三十四、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三十五、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三十六、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三十七、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三十八、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三十九、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四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四十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四十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四十三、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要务四十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十五、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四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四十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四十八、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四十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五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五十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五十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十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五十四、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五十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五十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五十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五十八、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五十九、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六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六十一、确立劳动、资本、 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六十二、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六十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六十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六十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六十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十七、统筹区域发展六十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十九、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七十、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七十一、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七十二、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要意义七十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七十四、尊重和保障人权七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七十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七十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七十八、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七十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八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八十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八十二、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八十三、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八十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八十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八十六、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八十七、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八十八、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四、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七、戊戌维新运动八、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九、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十、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十二、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十三、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十五、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十六、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十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十八、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十九、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二十、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二十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二十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十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二十四、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二十五、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十六、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二十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二十八、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二十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十、“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十一、改革开放的起步三十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三十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三十四、中共十八大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三十五、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三十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三、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四、世界观与人生观五、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六、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七、道德的功能与作用八、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九、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十、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十一、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十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十三、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十四、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十五、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十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十七、我国的国家制度十八、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封面

015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

书名:2015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

作者:阳光考研命题研究中心

页数:328

定价:¥32.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300187396

PDF电子书大小:130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2015年-考研政治1000客观题突破200核心考点》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