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
本书特色
[
秉承转型心理学的研究路径,文集《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直面尖锐的本真性转型心理难题,如社会心态、认同挣扎、歧视审计、教育不平等、污名标定和政策过程。文集为社会心态研究与群际关系研究建构了一种理论模型即心态地图;为中文学界引介了歧视研究的新方法即审计研究;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并尝试设计提升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的干预策略;还深入探究了污名内化动力学和污名社会心理后效。文集*后构造了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目标群体作为动态的互依三角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社会政策过程,期许增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科的“文化自觉”,助益中国民众的心灵福祉和“可持续自由”。
]
作者简介
[
方文,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10-2014,2014-2018)。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以及宗教群体。主持或完成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8,2011)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0,2003,2008,2014)。主要作品有《转型心理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和《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等。专著《学科制度和社会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目录
**章 暴戾雾霾 一、暴戾之社会根源二、暴戾之阶层模式三、暴戾之化解之道第二章 心态地图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评论:从偏差地图到心态地图三、实验一:非信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四、实验二:基督新教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五、非信徒—基督徒心态地图比较六、总结和讨论第三章 认同挣扎 一、问题提出二、文献评述与研究程序**章 暴戾雾霾 一、暴戾之社会根源二、暴戾之阶层模式三、暴戾之化解之道第二章 心态地图 一、问题的缘起 二、文献评论:从偏差地图到心态地图三、实验一:非信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四、实验二:基督新教徒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心态地图 五、非信徒—基督徒心态地图比较六、总结和讨论第三章 认同挣扎 一、问题提出二、文献评述与研究程序三、型塑移民白领动态认同的社会力量四、跨界中的移民白领五、认同挣扎六、结语与讨论第四章 《偏见的本质》60年 一、奥氏学术思想的社会理论意涵二、偏见的认知过程三、偏见的动机过程四、偏见的社会文化过程五、偏见本质的当代探索六、结语第五章 歧视审计 一、引言二、就业审计研究:概观三、对审计研究的批评和反思四、改进了的就业审计研究 五、中国的实践六、结论与讨论第六章 自证预言效应 一、自证预言的实现过程 二、本研究的背景及方法 三、父母期望自证预言效应的量化研究四、父母期望自证预言效应的质性研究 五、结语 第七章 教育不平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二、教育不平等的心理机制 三、教育不平等的身体机制 四、提升学业成就的干预策略 五、对相关研究的意义第八章 污名内化 一、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二、他人眼中的“建筑装饰工人”———劣势地位与社会污名三、建筑装饰工人的自我地位感知四、合法化的底层群体———农民工第九章 污名后效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三、实验结果四、讨论与总结第十章 政策三角 一、导论:一种政策社会心理学的路径 二、内隐在场的国家:分类霸权 三、乡镇———村干部联盟:经营基层精英地位四、村民:能动的政治策略家五、未竟的结语:从消极互依迈向积极互依 附录1 村庄生态 附录2 访谈对象统计表后记 信息
封面
书名: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
作者:方文
页数:206
定价:¥38.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300233413
PDF电子书大小:7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