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导论-(第二版)

节选

[

  《传播学总论(第2版)》:  (一)结构和功能主义观点  尽管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这些名称的意义并不很准确,但它们通常代表了一种观点,即社会结构是真实的而且以可观察到的方式发挥着功能。  从结构和功能理论出发的传播学研究对象通常享有某些共同点,主要有以下特点:  **,二者都强调时间的稳定性,即共时性,而不是以变化及历时性为基础的。  第二,是对无意图的行为后果而不是有目的的结果的重视。结构主义者对诸如“主观性”和“意识”一类概念表示怀疑,转而寻找人的控制和意识之外的因素。  第三,这类理论都认为有一种独立的现实,认为知识可以通过谨慎的观察而发现。  第四,该理论倾向于把语言和符号同用符号代表的思想和物体分离开来,它指示出两个有区别的部分——物体和符号。  第五,真理的符合论的使用。符合论提出,语言必须与现实相对应;符号必须准确地代表事物。  尽管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理论大多被认为是相联系的,但还是各有其侧重点。结构主义源于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系统的组织。功能主义产生于生物学,强调有组织的系统维持自己的运转方式。系统由变量组成,后者在功能网络中与其他变量产生因果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其他变量的改变。把这两种理论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有着功能联系的因素结构的系统。  运用该观点的传播理论家把传播视为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用语言把意思传达给他人。传播使用的语言和符号系统脱离把它们作为工具使用的人而拥有自己的生命。因此可以说,结构论者把准确清除判断视为良好传播的标准,而且把传播能力视为对语言和其他符号的准确、恰当和熟练的使用。该观点在传播领域具有极大影响,而且决定了今天美国的许多学者对传播的看法。①  但该观点在解释个别事件和具体的人类经验的色调方面是较为薄弱的。②(二)认知和行为主义观点  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一样,认知和行为主义理论也支持关于知识的普遍观点,这两大理论的主要差别在于其研究重点和历史上。结构和功能主义理论通常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和文化结构上,而认知和行为主义理论则把重点放在个人身上。  心理学是认知和行为理论的主要来源。传统上,心理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例如奖励和学习。认知理论承认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但是它更进一步,强调二者之间的信息处理过程。认知研究以“变量分析”为中心,它把主要的变量归类,并显示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认知论者感兴趣的是信息和认知变量引起某些行为结果的方式,因此,在认知理论中,传播被理解为个人的思想。  大约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一直占据上风,但今天,大多数持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都声称自己是认知论者。①  虽然该观点对思维的一般方式作了描述和解释,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个人心理的知识,但是它们很少涉及社会群体的动态变化。②(三)相互作用观点  相互作用论者一般把传播看作社会的粘合剂。社会没有它就不能生存,诸如组织、群体、家庭和社会团体等结构不能先于它而存在;它们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并存在下去的。这类理论是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它使得传播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  相互作用论者认为,社会结构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社会结构不能使传播发生,相反,是传播使社会结构得以存在。结构主义把结构置于相互作用之前,但相互作用理论则颠倒了这一次序。结构理论认为有组织的客观的结构发挥作用产生结果;相互作用理论则认为这些结构是相互作用中语言符号运用的结果。因此,相互作用导致并强化共享的意义,建立诸如规则、角色和常模等的常规,它们又进一步推动了相互作用的发生。  由于意义和行为随着环境而变化,相互作用论者的知识比起结构论和认知论的知识来更依赖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多把意义和行为放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文化中进行描述,它们不会做出超越环境的概括。这类理论可以用来追踪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更替和新的故事和仪式的产生而引起的组织文化的变化。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某些规则运用理论、社会现实建构理论以及某些文化理论都反映了这一观点流派,今天这些理论对关于传播的思考有很大的影响。③  相互作用理论的长处是对人际的动态变化和关系作了描述和解释,明确揭示了任何群体怎样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但是未能很好地揭示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的人类生活的结构。④  ……

]

内容简介

[

  《传播学总论》自1997年出版以来,获得广泛好评,曾获得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对应课程“传播学概论”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传播学总论(第2版)》修订版注重推陈出新,全面系统考量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在继承初版一些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新的研究成果,纳入近期涌现的重要理论,并重新考察传播学早期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些理论和派别,减少或删除一些重要程度较低的内容。  《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有相关网络资源,可供教师下载课件。

]

作者简介

[

  胡正荣,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会长。  主要著述:  《新闻理论教程》(1994年)  《传播学总论》(1997年)  《卫星电视传播》(合著,1997年)  《传播政治经济学》(译著,2000年)  《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2000年)  《世界电视前沿》(合著,2001年,3卷本)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丛书》(主编,2003年,4卷本)  《媒介的现实与**》(2004年)  《21世纪初我国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    段鹏,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磊,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

目录

**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节 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第二节 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第三节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小结第二章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已有的认识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传播学研究方法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三、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小结第三章 传播**节 传播一、传播的含义二、传播的类型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小结第四章 信息、符号与讯息**节 信息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三、信息社会第二节 符号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二、符号的特征三、符号的类型四、讯息小结第五章 传播类型**节 内向传播一、内向传播的实质二、内向传播的形式第二节 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第三节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一、群体传播二、组织传播第四节 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实质二、大众传播的功能小结第六章 传播过程**节 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二、传播模式第二节 线性传播过程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第三节 控制论传播过程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第四节 系统传播过程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小结第七章 传播者**节 传播者的制度环境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第二节 传播者与把关一、把关人和把关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第三节 媒介专业主义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小结第八章 传播内容**节 大众传播内容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第二节 大众传播内容研究一、易读性测量二、内容分析三、文本分析第三节 大众文化小结第九章 传播媒介**节 传播媒介一、界定传播媒介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第二节 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一、报纸二、广播三、电视四、互联网五、媒介的选择第三节 技术与媒介第四节 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小结第十章 受众**节 受众一、受众的界定和类型二、受众的特征三、受众的变迁第二节 受众主体一、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二、传受关系三、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四、受众权利第三节 受众研究一、国内外对受众价值的认识二、受众理论小结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上)**节 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小结第十二章 传播效果(下)**节 传播效果的内涵第二节 传播效果的理论一、个人效果二、群体效果三、社会效果四、文化效果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一、当前的媒介效果观发展二、批判者眼中的媒介效果三、当前媒介效果研究取向的主要特征四、效果研究的未来趋势小结参考文献

封面

传播学导论-(第二版)

书名:传播学导论-(第二版)

作者:胡正荣

页数:329

定价:¥45.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302182917

PDF电子书大小:12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传播学导论-(第二版)》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