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
本书特色
[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法必须先行。
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投入毕生精力,致力于创新研究,他率领团队创建了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种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TRIZ。2008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明确指出要“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的融合……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
本书从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教育与培训出发,所涉及的知识面广,编排系统又充分考虑了教学的特点,内容涉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创新思维与方法、技术系统的进化、发明原理与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物�渤》治鲇氡曜冀狻⒖蒲�效应与应用和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本书共10章和7个内容丰富又实用的附录。
各章都精心安排了实验与思考环节,实操性强,把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融入实践中,帮助读者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作为学习辅助,书后附录提供了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是有关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学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应用型主教材,也可供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或作为继续教育的教材。
]
内容简介
[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自主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形势下,要自主创新,方法必须先行。
运用TRIZ创新方法,能够使我们突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实现理性的逻辑思维,揭示问题的本质,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抓住机会彻底解决问题,开发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和研究成果的集结。从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教育出发,面向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学生,面向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中创新工程师1级培训的理论学习。包括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重要概念、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创新思维与方法、技术系统的进化、发明原理与应用、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科学效应与应用和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等内容。编排充分考虑教学特点,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和适用性特点。
根据理论学习内容,各章精心安排了对应的实训环节,操作性强,应用性强,切实帮助读者熟悉创新方法的应用,充分考虑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配套资源,读者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获取。
]
作者简介
[
周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系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等专业教学工作,担任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导论、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多媒体技术、数字媒体技术、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传播技术、网络生态学、人机交互技术、艺术设计概论、艺术欣赏概论、计算机平面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科技应用文写作、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大数据与数据挖掘等课程的教学,对计算机学科教学以及应用型院校教学有深刻理解。
自1988年出版第一本教材《FoxBASE 及其程序设计技巧》并获1991年全国优秀科技畅销书,至今已出版计算机、艺术设计、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学术著作和教科书60多本,累计上千万字。
2004年城市学院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04年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获《计算机教育》杂志“百期十佳作者”称号。
]
目录
1.1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11.1.1发现和发明21.1.2创造与创新41.1.3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51.2TRIZ的起源与发展61.2.1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61.2.2TRIZ的发展历程71.3发明的5个级别91.3.1发明的创新水平101.3.2发明级别的划分111.3.3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131.4TRIZ的核心思想151.5TRIZ的未来发展151.6实验与思考: 在线学习创新方法161.6.1实验目的161.6.2工具/准备工作171.6.3实验内容与步骤171.6.4实验总结191.6.5实验评价(教师)20第2章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212.1试错法212.2头脑风暴法222.2.1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规则232.2.2头脑风暴小组的成员242.2.3头脑风暴法的实施262.2.4头脑风暴法的使用技巧272.2.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性272.3形态分析法282.3.1形态分析法的特点292.3.2形态分析法的实施292.3.3形态分析法的优缺点302.4和田十二法312.5实验与思考: 头脑风暴法实践332.5.1实验目的332.5.2工具/准备工作332.5.3实验内容与步骤332.5.4实验总结342.5.5实验评价(教师)34第3章创新思维与方法353.1思维定势353.2创造性思维方式363.2.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373.2.2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403.2.3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433.2.4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443.3泛化思维视角473.3.1改变思考方向473.3.2转换问题473.4创造性思维技法483.4.1整体思考法483.4.2多屏幕法513.4.3尺寸�彩奔洫渤杀痉治�563.4.4资源�彩奔洫渤杀痉治�573.4.5金鱼法583.5因果分析法613.5.1常见的因果分析方法613.5.2因果轴分析643.6资源分析法653.6.1资源的特征653.6.2资源的分类663.6.3资源分析方法673.7实验与思考: 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703.7.1实验目的703.7.2工具/准备工作703.7.3实验内容与步骤703.7.4实验总结733.7.5实验评价(教师)73第4章技术系统的进化744.1TRIZ的基本概念744.1.1技术系统744.1.2功能754.1.3矛盾764.1.4理想度774.1.5理想系统784.1.6*终理想解794.2理想化方法的应用804.3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824.4S曲线及其作用824.4.1S曲线834.4.2技术预测854.5技术系统进化法则864.5.13条生存法则874.5.25条发展法则904.5.3进化法则的本质和作用954.6裁剪964.6.1裁剪原理和过程984.6.2裁剪对象选择994.6.3基于裁剪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模型1004.7实验与思考: 用*终理想解启迪创造性思维1014.7.1实验目的1014.7.2工具/准备工作1014.7.3实验内容与步骤1014.7.4实验总结1054.7.5实验评价(教师)105第5章发明原理与应用1065.1发明原理的由来1065.2原理1: 分割1095.3原理2: 抽取1115.4原理10: 预先作用1125.5原理13: 反向作用1145.6原理15: 动态特性1155.7原理18: 机械振动1165.8原理19: 周期性作用1185.9原理28: 机械系统替代1195.10原理32: 颜色改变1205.11原理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1225.12实验与思考: 熟悉与应用嵌套原理1235.12.1实验目的1235.12.2工具/准备工作1235.12.3实验内容与步骤1235.12.4实验总结1275.12.5实验评价(教师)127第6章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1286.1技术矛盾1286.239个通用工程参数1296.3矛盾矩阵1336.4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1356.4.1分析技术系统1356.4.2定义技术矛盾1366.4.3解决技术矛盾1376.5矛盾矩阵的发展1406.6实验与思考: 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1426.6.1实验目的1426.6.2工具/准备工作1426.6.3实验内容与步骤1426.6.4实验总结1456.6.5实验评价(教师)145第7章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1467.1物理矛盾1467.1.1定义物理矛盾1477.1.2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1487.1.3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1497.211个分离原理1497.34种分离方法1527.3.1时间分离1527.3.2空间分离1547.3.3条件分离1557.3.4系统级别上的分离1567.4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1577.4.1分析技术系统1587.4.2定义物理矛盾1597.4.3解决物理矛盾1597.5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1597.6分离方法与发明原理的对应关系1617.7实验与思考: 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1627.7.1实验目的1627.7.2工具/准备工作1627.7.3实验内容与步骤1637.7.4实验总结1647.7.5实验评价(教师)164第8章物�渤》治鲇氡曜冀�1658.1基本概念1658.1.1物质1658.1.2场1668.1.3标准解1678.1.4标准问题和非标准问题1678.2物�渤》治龇椒�1678.3物�渤∧P屠嘈�1698.4物�渤》治龅囊话憬夥�1718.5物�渤∧P头治龅挠τ�1748.6标准解系统1788.7标准解的应用原理1908.7.1应用标准解的步骤1908.7.2标准解的应用流程图1918.7.3标准解的应用案例1918.8实验与思考: 物�渤》治鲇氡曜冀庀低秤τ�1938.8.1实验目的1938.8.2工具/准备工作1938.8.3实验内容与步骤1938.8.4实验总结1978.8.5实验评价(教师)197第9章科学效应与应用1989.1科学效应的作用1989.2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2009.3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2109.4实验与思考: 科学效应应用实践2119.4.1实验目的2119.4.2工具/准备工作2119.4.3实验内容与步骤2119.4.4实验总结2149.4.5实验评价(教师)214第10章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21510.1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21510.2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技术进化21710.3飞机机翼的进化21810.4提高智能吸尘器的清洁效果22210.5宝马汽车的外形设计22410.6课程实验总结22610.6.1实验的基本内容22610.6.2实验的基本评价22810.6.3课程学习能力测评22810.6.4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实验总结22910.6.5实验总结评价(教师)230附录A40个发明原理231A1IP1: 分割原理231A2IP2: 抽取原理231A3IP3: 局部质量原理231A4IP4: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232A5IP5: 组合(合并)原理233A6IP6: 多功能性(多用性、广泛性)原理233A7IP7: 嵌套原理(套娃原理)234A8IP8: 重量补偿原理234A9IP9: 预先反作用原理234A10IP10: 预先作用原理235A11IP11: 预补偿(事先防范)原理235A12IP12: 等势原理236A13IP13: 反向作用原理236A14IP14: 曲率增加(曲面化)原理236A15IP15: 动态特性原理237A16IP16: 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237A17IP17: 空间维数变化(一维变多维)原理238A18IP18: 机械振动原理239A19IP19: 周期性作用原理239A20IP20: 有益(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239A21IP21: 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快速通过)原理240A22IP22: 变害为利原理240A23IP23: 反馈原理240A24IP24: 借助中介物原理241A25IP25: 自服务原理241A26IP26: 复制原理242A27IP27: 廉价替代品原理243A28IP28: 机械系统替代243A29IP29: 气动与液压结构原理243A30IP30: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244A31IP31: 多孔材料原理244A32IP32: 颜色改变(改变颜色、拟态)原理245A33IP33: 同质性(均质性)原理245A34IP34: 抛弃和再生原理245A35IP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245A36IP36: 相变原理246A37IP37: 热膨胀原理246A38IP38: 强氧化剂(使用强力氧化剂、加速氧化)原理246A39IP39: 惰性环境原理247A40IP40: 复合材料原理248附录B39×39矛盾矩阵249附录C物理效应258附录D化学效应261附录E几何效应263附录F部分参考答案和解决方法264参考文献274第1章绪论11.1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11.1.1发现和发明21.1.2创造与创新41.1.3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51.2TRIZ的起源与发展61.2.1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61.2.2TRIZ的发展历程71.3发明的5个级别91.3.1发明的创新水平101.3.2发明级别的划分111.3.3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131.4TRIZ的核心思想151.5TRIZ的未来发展151.6实验与思考: 在线学习创新方法161.6.1实验目的161.6.2工具/准备工作171.6.3实验内容与步骤171.6.4实验总结191.6.5实验评价(教师)20第2章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212.1试错法212.2头脑风暴法222.2.1头脑风暴法的基本规则232.2.2头脑风暴小组的成员242.2.3头脑风暴法的实施262.2.4头脑风暴法的使用技巧272.2.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性272.3形态分析法282.3.1形态分析法的特点292.3.2形态分析法的实施292.3.3形态分析法的优缺点302.4和田十二法312.4.1稽核表法312.4.2和田十二法概述322.5实验与思考: 头脑风暴法实践33第3章创新思维与方法363.1思维定势363.2创造性思维方式373.2.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383.2.2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413.2.3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443.2.4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453.3泛化思维视角483.3.1改变思考方向483.3.2转换问题483.4创造性思维技法493.4.1整体思考法493.4.2多屏幕法523.4.3尺寸�彩奔洫渤杀痉治�573.4.4资源�彩奔洫渤杀痉治�583.4.5金鱼法593.5实验与思考: 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62第4章技术系统的进化664.1TRIZ的基本概念664.1.1技术系统664.1.2功能674.1.3矛盾684.1.4理想度694.1.5理想系统704.1.6*终理想解714.2理想化方法的应用724.3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744.4S曲线及其作用744.4.1S曲线754.4.2技术预测784.5技术系统进化法则784.5.13条生存法则794.5.25条发展法则824.5.3进化法则的本质和作用884.6裁剪实验与思考: 用*终理想解启迪创造性思维884.6.1实验目的884.6.2工具/准备工作894.6.3实验内容与步骤894.6.4实验总结924.6.5实验评价(教师)92第5章发明原理与应用935.1发明原理的由来935.2原理1: 分割965.3原理2: 抽取985.4原理10: 预先作用995.5原理13: 反向作用1015.6原理15: 动态特性1025.7原理18: 机械振动1035.8原理19: 周期性作用1055.9原理28: 机械系统替代1065.10原理32: 颜色改变1075.11原理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1095.12实验与思考: 熟悉与应用嵌套原理1105.12.1实验目的1105.12.2工具/准备工作1105.12.3实验内容与步骤1105.12.4实验总结1145.12.5实验评价(教师)114第6章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1156.1技术矛盾1156.239个通用工程参数1166.3矛盾矩阵1206.4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1226.4.1分析技术系统1226.4.2定义技术矛盾1236.4.3解决技术矛盾1246.5实验与思考: 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1276.5.1实验目的1276.5.2工具/准备工作1276.5.3实验内容与步骤1276.5.4实验总结1306.5.5实验评价(教师)130第7章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1317.1物理矛盾1317.1.1定义物理矛盾1327.1.2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1337.1.3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1347.211个分离原理1347.34种分离方法1377.3.1时间分离1377.3.2空间分离1397.3.3条件分离1407.3.4系统级别上的分离1417.4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1427.4.1分析技术系统1437.4.2定义物理矛盾1447.4.3解决物理矛盾1447.5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1447.6分离方法与发明原理的对应关系1467.7实验与思考: 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1477.7.1实验目的1477.7.2工具/准备工作1477.7.3实验内容与步骤1487.7.4实验总结1497.7.5实验评价(教师)149第8章物�渤》治鲇氡曜冀�1508.1基本概念1508.1.1物质1508.1.2场1518.1.3标准解1528.1.4标准问题和非标准问题1528.2物�渤》治龇椒�1528.3物�渤∧P屠嘈�1548.4物�渤》治龅囊话憬夥�1568.5物�渤∧P头治龅挠τ�1598.6标准解系统1638.7标准解的应用原理1758.7.1应用标准解的步骤1758.7.2标准解的应用流程图1768.7.3标准解的应用案例1768.8实验与思考: 物�渤》治鲇氡曜冀庀低秤τ�1788.8.1实验目的1788.8.2工具/准备工作1788.8.3实验内容与步骤1788.8.4实验总结1828.8.5实验评价(教师)182第9章科学效应与应用1839.1科学效应的作用1839.2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1859.3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1959.4实验与思考: 科学效应应用实践1969.4.1实验目的1969.4.2工具/准备工作1969.4.3实验内容与步骤1969.4.4实验总结1999.4.5实验评价(教师)199第10章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20010.1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技术进化20010.2飞机机翼的进化20210.3提高智能吸尘器的清洁效果20510.4宝马汽车的外形设计20710.5课程实验总结20910.5.1实验的基本内容20910.5.2实验的基本评价21110.5.3课程学习能力测评21110.5.4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实验总结21210.5.5实验总结评价(教师)213附录A40个发明原理214A1IP1: 分割原理214A2IP2: 抽取原理214A3IP3: 局部质量原理214A4IP4: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215A5IP5: 组合(合并)原理216A6IP6: 多功能性(多用性、广泛性)原理216A7IP7: 嵌套原理(套娃原理)217A8IP8: 重量补偿原理217A9IP9: 预先反作用原理217A10IP10: 预先作用原理218A11IP11: 预补偿(事先防范)原理218A12IP12: 等势原理219A13IP13: 反向作用原理219A14IP14: 曲率增加(曲面化)原理219A15IP15: 动态特性原理220A16IP16: 未达到或过度的作用原理220A17IP17: 空间维数变化(一维变多维)原理221A18IP18: 机械振动原理222A19IP19: 周期性作用原理222A20IP20: 有益(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222A21IP21: 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快速通过)原理223A22IP22: 变害为利原理223A23IP23: 反馈原理223A24IP24: 借助中介物原理224A25IP25: 自服务原理224A26IP26: 复制原理225A27IP27: 廉价替代品原理226A28IP28: 机械系统替代226A29IP29: 气动与液压结构原理226A30IP30: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227A31IP31: 多孔材料原理227A32IP32: 颜色改变(改变颜色、拟态)原理228A33IP33: 同质性(均质性)原理228A34IP34: 抛弃和再生原理228A35IP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228A36IP36: 相变原理229A37IP37: 热膨胀原理229A38IP38: 强氧化剂(使用强力氧化剂、加速氧化)原理229A39IP39: 惰性环境原理230A40IP40: 复合材料原理231附录B矛盾矩阵241附录C100条科学效应简介242100条科学效应简介241C1X射线241C2安培力241C3巴克豪森效应242C4包辛格效应242C5爆炸242C6标记物243C7表面243C8表面粗糙度243C9波的干涉243C10伯努利定律244C11超导热开关244C12超导性244C13磁场244C14磁弹性245C15磁力245C16磁性材料245C17磁性液体246C18单相系统分离246C19弹性波246C20弹性形变246C21低摩阻247C22电场247C23电磁场247C24电磁感应248C25电弧248C26电介质248C27古登�膊ǘ�249C28电离249C29电液压冲压,电水压振扰249C30电泳现象249C31电晕放电250C32电子力250C33电阻250C34对流251C35多相系统分离251C36二级相变251C37发光252C38发光体254C39发射聚焦254C40法拉第效应254C41反射255C42放电255C43放射现象255C44浮力255C45感光材料256C46耿氏效应256C47共振256C48固体发光257C49惯性力257C50光谱258C51光生伏打效应258C52混合物分离259C53火花放电259C54霍耳效应259C55霍普金森效应260C56加热260C57焦耳�怖愦味�律260C58焦耳�蔡滥匪镄в�260C59金属覆层滑润剂261C60居里效应261C61克尔效应261C62扩散262C63冷却262C64洛伦兹力263C65毛细现象263C66摩擦力264C67珀尔帖效应264C68起电265C69气穴现象265C70热传导265C71热电现象266C72热电子发射266C73热辐射267C74热敏性物质267C75热膨胀267C76热双金属片268C77渗透268C78塑性变形268C79Thoms效应269C80汤姆孙效应269C81韦森堡效应270C82位移270C83吸附作用270C84吸收271C85形变271C86形状272C87形状记忆合金272C88压磁效应272C89压电效应273C90压强273C91液/气体的压力273C92液体动力274C93液体和气体压强274C94一级相变275C95永久磁铁275C96约翰逊�怖�别克效应276C97折射276C98振动276C99驻波277C100驻极体277附录D物理效应278附录E化学效应281附录F几何效应283附录G答案和解决方法284参考文献294
封面
书名: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
作者:–
页数:未知
定价:¥44.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302403197
PDF电子书大小:117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