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
节选
[
绪论
0.1理论力学的内容
理论力学是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演化、发展而成的力学知识体系,故常称为牛顿力学或经典力学,研究质点、质点系或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作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所有运动形式中*简单的一种。例如建筑物的振动、机器的运转、大气和河水的流动、车辆的行驶、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运行等,都是机械运动。所谓力,是指质点、质点系或物体之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质点、质点系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理论力学研究力与机械运动改变之间的一般规律。平衡(例如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作为机械运动的一种特殊情况,也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必须指出,在宇宙中没有绝对的平衡,一切平衡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
理论力学研究的内容是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以牛顿基本定律为基础,属于经典力学的范畴。由于质点和质点系是力学研究的*基本的物质模型,因此,从知识体系上讲,理论力学中的力学定律、定理和基本方程适用于其他所有力学分支,是整个力学的重要基础。学习理论力学是学习和研究力学的起点。用经典力学来解决相关问题,不仅方便,而且能够保证足够的精确性,所以经典力学仍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并且随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还在不断地发展着。
理论力学也是工科大学生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为学习一系列后续力学和专业课程,如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流体力学、弹塑性力学和振动力学等提供基础,这些课程中的理论推导和计算,都需要经常用到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理论力学知识也是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渗透到其他科学领域,形成了一些新兴学科,例如,多体动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纳米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总之,为了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必须打下坚实的理论力学基础。
本书内容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专题共4篇。
0.2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
1. 工程实际问题的简化 在工程实际问题中,所考察的物体复杂多样,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问题,其受力状况也不尽相同。为便于研究,需将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简化,以得到合理的力学模型,再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将一个实际问题抽象为合理的力学模型并不容易,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并不断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一般来说,工程实际问题可从三方面加以简化: 物体的几何尺寸、受到的约束和承受的荷载(力)。 在简化过程中,因为要略去一些次要因素,必然包含着某种近似性。例如,当某些尺寸远小于其他有关尺寸时可忽略不计,在微小面积上的力可看作集中力,接触面很光滑或经过充分润滑时可不计摩擦等。究竟哪些因素可以看作次要因素而略去,与问题的性质及其精确度有关。例如,在研究一般抛射运动时,将抛射体作为质点看待,且只计重力而不计空气阻力,得到的结果是可用的; 但在研究远射程炮弹的运动时,如果作同样的假设,则炮弹可能偏离射击目标。另一方面,如果对实际存在的一些因素,不分主次,全部计入,看起来似乎是符合实际,但结果可能使问题无法求解,或者虽能求解,但困难极大,费时费力,而实际工作中并不需要这样高的精确度。所以,对一个具体问题,在抽象成为力学模型时,可作哪些近似假设,可忽略哪些因素,必须深入分析,力求合理,既要满足实际要求,又必须在数学计算上方便可行。
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简化方法将在本书有关章节中进一步叙述,下面介绍由实际问题抽象而得到的质点、刚体和质点系三种力学模型。
(1) 质点如果一个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讨论的问题无关紧要,可以忽略不计,而只需考虑其质量,即可将该物体视为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称为质点。
(2) 刚体刚体是指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讨论的问题来说,不能忽略; 但受到力的作用时,大小和形状都保持不变,不发生变形。刚体在实际工程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物体受力后都将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形。但在许多情况下,在研究物体的平衡或运动时,变形只是次要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将物体视为刚体。
(3) 质点系质点系是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有限或无限多质点的总称。刚体可以认为是不变形的质点系。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系统称为刚体系统,有时也称为物体系统。
上述几种理想的力学模型,都是客观存在的实际物体的科学抽象,它们并不特指某些具体物体,而是概括了各种物体。不论物体是金属、木质、混凝土或其他材料,也不论是土建、水利工程中的建筑物构件或机械零部件,在研究它们的平衡或运动时,都可将其看作上述几种模型之一来加以考察(需要考虑变形者除外),原则上并无差别。这是人们认识深化的结果,也表明了理论的普遍意义。
2. 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任何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一定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力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个正确的认识规律。
(1) 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现象,进行无数次的科学实验,经过分析、综合和归纳,总结出力学*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如力和力矩的概念,加速度的概念等。
(2) 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建立力学模型。客观事物总是复杂多样的,当得到大量来自实践的资料之后,必须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抓住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撇开次要的、偶然的因素,深入事物的本质,了解其内部联系,这就是力学中普遍采用的抽象化方法。例如,在某些问题中忽略实际物体受力后的变形,得到刚体的模型; 在另一些问题中则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得到质点的模型等。一个物体究竟应当作为质点还是作为刚体看待,主要取决于所讨论问题的性质,而不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即使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里,随着问题性质的不同,有时应作为质点,有时则应作为刚体。例如,地球半径为6370km,当研究其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运行规律时,可以将其看作质点; 当考察其自转时,就必须将其看作刚体。而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时,就必须将其视为变形体。
(3) 在建立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从基本定律出发,用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正确的具有物理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定理和结论,并应用它们指导实践,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每一个循环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和所有的科学一样,理论力学也是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向前发展的。
0.3理论力学的学习方法
在工科院校的许多专业中,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与工程技术的联系比较密切。但理论力学的学习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其逻辑严密,知识点多,题目变化多样,一题多解等,是构成不少同学学习理论力学的障碍。所以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论力学,需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要不断培养学习兴趣。理论力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来自实践,要努力看透问题的物理实质,并将实际的问题翻译成力学问题,不断增加学习力学课程的源动力。
第二,应注意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即对每一章讨论的问题,应搞清楚问题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关键环节,将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知识点系统化。
第三,对于具体的学习内容,应理解概念,记住结论,掌握方法,灵活解题。理论力学中的多数习题中,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解题,以*少的计算过程获得正确的解答,同时注意一题多解,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各个定理之间的联系,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理论力学问题。学习理论力学,要注意系统的方法。例如,力系、物体系统等均为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应有这个系统所独有的特征及其范围。例如,一个力系有该力系的不变量; 一个物体系统或一个物体的子系统,其内力和外力具有相对性; 一些物理量与系统内力的无关性等。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仔细揣摩。
总之,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方法正确,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学好理论力学。 第1篇 静力学 第1篇静力学 静力学的任务是研究力系的简化与平衡规律。
力系指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力,所谓简化是指用一组*简单的力系代替给定的力系,同时保持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不变。或者说: 用*简单的等效力系代替给定力系。
平衡规律这里指平衡条件,即物体平衡时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系所应满足的条件。显然,力系简化是寻找力系平衡条件的简捷途径,但力系简化的应用不仅限于静力学,在动力学中,研究在给定力系作用下物体如何运动时,力系简化同样重要。力系平衡条件可用于计算结构物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或所受的支承力,以便为结构的设计提供依据,因而在工程上应用得十分广泛。
物体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运动都是相对某一参考坐标系而言的。在静力学中,通常将与地球相固结的坐标系取作参考坐标系。因为对一般工程而言,地球坐标系已是一个相当精确的惯性坐标系。物体平衡时,其上作用的力系应满足平衡条件,但反之却不一定。静力学主要研究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系简化与平衡问题,但并不是说对其他力学模型不适用。在考虑到其他模型的物理特性条件下,静力学中由刚体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推广,因此静力学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并成为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
静力学篇是演绎性很强的篇章,即从几条公理出发,可以推导出全部静力学理论。明确这一点是有益的,因为静力学处理的一些问题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初学者往往容易凭借片面的感性知识处理问题; 而静力学的演绎性强调理论证明,因而有助于初学者增强应用正确理论的意识。
本篇包括第1~4章,主要基于力、力对点的矩矢、力偶矩矢等这些矢量的讨论,分析物体及物体系统在已知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故称矢量静力学或几何静力学。第8章的分析静力学一章也是讨论的静力学问题,但使用的是数学分析方法,基于动力学中功的概念对系统的静力平衡及平衡位置的稳定性进行讨论,故将其归入动力学篇。
]
本书特色
[
本书共4篇,即静力学篇、运动学篇、动力学篇和专题篇。静力学篇包括静力学基础及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平衡方程及其应用、静力学应用专题(含桁架、悬索和摩擦问题)4章; 运动学篇包括运动学基础、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3章; 动力学篇包括质点动力学、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6章; 专题篇包括分析动力学基础、碰撞和振动基础3章。本书精选了较多的典型例题和客观型思考题和习题,为控制篇幅部分例题和正文采用二维码形式给出,一些习题也用二维码的形式给出了解答过程,以方便读者核对。书后附有关于基础知识及简单均质几何体的重心和转动惯量的两个附录、部分思考题和习题答案。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土木水利类、机械类、电力类、地质矿产类等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教材或考研复习用书,也可供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内容简介
[
本书共4篇,即静力学篇、运动学篇、动力学篇和专题篇。静力学篇包括静力学基础及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系的简化、平衡方程及其应用、静力学应用专题(含桁架、悬索和摩擦问题)4章; 运动学篇包括运动学基础、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3章; 动力学篇包括质点动力学、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达朗贝尔原理、虚位移原理6章; 专题篇包括分析动力学基础、碰撞和振动基础3章。本书精选了较多的典型例题和客观型思考题和习题,为控制篇幅部分例题和正文采用二维码形式给出,一些习题也用二维码的形式给出了解答过程,以方便读者核对。书后附有关于基础知识及简单均质几何体的重心和转动惯量的两个附录、部分思考题和习题答案。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土木水利类、机械类、电力类、地质矿产类等专业的理论力学课程教材或考研复习用书,也可供高职高专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
作者简介
[
苏振超,男,副教授,厦门大学硕士生导师。曾分别研读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和工程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位。公开发表20多篇教学和科研论文,其中含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国外EI期刊论文和多篇国际会议论文。有近30年大学力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优秀,并获得学生的好评。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力学类教材。作为d一主编,曾编写的教材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建筑力学》、《结构力学》等。编写的教材得到学生的好评。
]
目录
绪论
0.1理论力学的内容
0.2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
0.3理论力学的学习方法
第1篇静力学
第1章静力学基础及物体的受力分析
1.1力及力系
1.1.1力
1.1.2有关力系的相关概念
1.2刚体静力学的基本公理
1.3力矩力偶及力偶矩
1.3.1力对点的矩
1.3.2力偶及力偶矩
1.4约束及约束反力
1.4.1柔索约束
1.4.2光滑接触面约束
1.4.3铰支座与铰连接
1.4.4轴承
1.4.5固定端约束
1.5物体的受力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力系的简化
2.1力的平移定理
2.2力系的简化
2.2.1汇交力系的简化
2.2.2力偶系的简化
2.2.3一般力系的简化
2.3重心和形心
2.3.1重心的基本公式
2.3.2形心的基本公式
2.3.3组合形体的形心
2.4平行分布力系的简化
2.4.1线分布力
2.4.2面力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平衡方程及其应用
3.1汇交力系的平衡
3.1.1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3.1.2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方程
3.2力偶系的平衡
3.2.1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3.2.2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3.3一般力系的平衡
3.3.1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3.3.2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3.4物体系统的平衡静定和静不定问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静力学应用专题
4.1桁架
4.1.1桁架的概念
4.1.2平面静定桁架的内力计算方法
4.2悬索
4.3考虑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
4.3.1摩擦力与摩擦角
4.3.2考虑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
4.4滚动摩阻
4.5柔性体的摩擦
思考题
习题
第2篇运动学
第5章运动学基础
5.1约束及约束方程
5.2自由度和广义坐标
5.3点的运动学
5.3.1矢量法
5.3.2直角坐标法
5.3.3自然坐标法
5.4刚体的基本运动
5.4.1刚体的平行移动
5.4.2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加速度
5.4.3角速度矢、角加速度矢及转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矢量表示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点的合成运动
6.1绝对运动、相对运动和牵连运动
6.2速度合成定理
6.2.1绝对速度、相对速度和牵连速度
6.2.2速度合成定理
6.3加速度合成定理
6.3.1牵连运动为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6.3.2牵连运动为平行移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6.3.3科氏加速度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刚体的平面运动
7.1刚体的平面运动及其运动方程
7.1.1平面运动的定义
7.1.2作平面运动刚体的简化
7.1.3平面图形的运动方程
7.1.4平面图形上任一点的运动
7.1.5平面运动的分解
7.1.6转角φ与基点选择的无关性
7.2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
7.2.1基点法(速度合成法)
7.2.2速度投影法
7.2.3速度瞬心法
7.3平面图形上各点的加速度分析
7.4刚体平面运动与点的合成运动综合应用
7.5刚体绕平行轴转动的合成
思考题
习题
第3篇动力学
第8章质点动力学
8.1牛顿运动定律
8.2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8.2.1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直角坐标形式
8.2.2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自然轴形式
8.3质点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8.4质点相对运动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动量定理
9.1动量与冲量
9.1.1动量
9.1.2力的冲量
9.2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9.2.1质点的动量定理
9.2.2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9.2.3动量守恒
9.3质心运动定理及应用
9.3.1质心运动定理
9.3.2质心运动守恒定理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动量矩定理
10.1转动惯量
10.1.1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和回转半径
10.1.2平行轴定理
10.1.3惯性积与惯性主轴
10.2质点及质点系的动量矩
10.2.1质点的动量矩
10.2.2质点系对固定点O的动量矩
10.2.3质点系相对质心C的动量矩
10.2.4质点系对固定点O和质心C的动量矩之间的关系
10.2.5运动刚体的动量矩计算
10.3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
10.3.1质点的动量矩定理
10.3.2质点系对固定点的动量矩定理
10.3.3刚体定轴转动的微分方程
10.3.4应用举例
10.4矩心为动点的动量矩定理
10.5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动能定理
11.1力的功
11.1.1常力在质点直线路程中的功
11.1.2变力在质点任意曲线路程中的功
11.1.3合力的功
11.1.4功率
11.1.5几种常见力的功
11.2动能
11.2.1质点系的动能
11.2.2平移刚体的动能
11.2.3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
11.2.4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
11.2.5柯尼希定理
11.3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11.3.1质点的动能定理
11.3.2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11.4势力场、有势力和势能
11.4.1势力场、有势力
11.4.2势能
11.5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率方程
11.5.1机械能守恒定律
11.5.2功率方程
11.6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12章达朗贝尔原理
12.1质点和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12.1.1惯性力质点的达朗贝尔原理
12.1.2质点系的达朗贝尔原理
12.2惯性力系的简化
12.2.1平动刚体惯性力系的简化
12.2.2绕定轴转动刚体的惯性力系的简化
12.2.3平面运动刚体的惯性力系的简化
12.3达朗贝尔原理的应用
12.4一般定轴转动刚体的轴承动反力
12.4.1动反力产生的原因
12.4.2一般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反力
12.4.3避免出现动反力的条件
12.4.4静平衡与动平衡
思考题
习题
第13章虚位移原理
13.1虚位移的概念与分析方法
13.1.1虚位移的概念
13.1.2虚位移的分析方法
13.2虚位移原理及其应用
13.2.1虚功
13.2.2理想约束
13.2.3虚位移原理
13.2.4以广义力表示的质点系平衡条件
13.3势力场中物体系统的平衡条件及平衡稳定性
13.3.1势力场中质点系的广义力及平衡条件
13.3.2质点系在势力场中平衡的稳定性
思考题
习题
第4篇专题
第14章分析动力学基础
14.1动力学普遍方程
14.2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14.3**类拉格朗日方程
14.4哈密尔顿正则方程
14.5哈密尔顿原理
思考题
习题
第15章碰撞
15.1碰撞问题的特征与恢复因数
15.1.1碰撞问题的分类及其特征
15.1.2恢复因数
15.2研究碰撞运动的动力学普遍定理
15.2.1碰撞的动量定理——冲量定理
15.2.2碰撞的动量矩定理——冲量矩定理
15.2.3刚体平面运动的碰撞方程
15.3两球的碰撞
15.4平面运动刚体的碰撞问题举例
15.5碰撞冲量对绕定轴转动刚体的作用撞击中心
15.5.1刚体角速度的变化
15.5.2轴承的约束碰撞冲量撞击中心
思考题
习题
第16章振动基础
16.1无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16.1.1自由振动微分方程
16.1.2振幅、初相位和频率
16.1.3弹簧的串联与并联
16.1.4计算固有频率的能量法
16.2有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16.2.1运动微分方程
16.2.2过阻尼情形(ζ>1)
16.2.3临界阻尼情形(ζ=1)
16.2.4欠阻尼情形(0
16.3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16.4振动的隔离
16.5两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思考题
习题
附录A基础知识
A.1矢量及其运算
A.2等时变分
A.3常微分方程及其求解
附录B简单均质几何体的重心和转动惯量
部分思考题答案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理论力学
作者:苏振超
页数:444
定价:¥69.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9-16
ISBN:9787302530350
PDF电子书大小:4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理论力学》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