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通史.13.清代卷.下编
内容简介
[
本卷是《中华艺术通史》的第十三卷,也是正文的*后一卷。
本卷论述造型艺术在清代(1644一1911)的发展演变历史。以丰富的遗存为基础,分别按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工艺美术与建筑等通常的分类方式作系统的论述。有鉴于清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中华艺术特有的分类方式,列出了民间绘画、民俗制作、美术著述与美术鉴藏等几个有别于其他各时代的部分,力求将清代造型艺术的历史与特征更好地表述出来。
在论述过程中,有按时序与流派作详细论述的方式,有以作品与作者为主的论述方式,还有总体把握、以艺术风格与遗存风貌为主的论述方式。目的是为了详略恰当地把握住艺术规律而避免与其他专史相混淆。
]
目录
第十四章 “四王”、吴、恽与“四僧”所代表的清初画坛 **节 “四王”与清初正统绘画 一、清初画坛及其演变 二、“四王”的生平与艺术 三、特色以及影响 第二节 吴历和恽寿平 一、吴历与“阳面皴” 二、恽寿平与没骨法 第三节 石涛与八大山人 一、石涛的生平和艺术 二、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艺术 第四节 渐江、髡残及安徽、金陵画坛 一、渐江与安徽诸家 二、髡残及金陵诸家第十五章 扬州画派与宫廷绘画 **节 清中叶的画坛走势 一、清中叶画坛诸流派 二、扬州画坛之繁荣 三、兴盛的宫廷绘画 第二节 “扬州八怪”及诸家 一、市民意识与画坛走向 二、“扬州八怪” 三、各显其能的诸流派 第三节 宫廷绘画 一、清代画院及活跃的宫廷绘画 二、供奉内廷的画家 三、中西画法的并存和交融第十六章 晚清画坛 **节 晚清画坛概貌 一、正统的因陈与革新的孕育 二、绘画的工匠化与世俗化 第二节 海上画派 一、赵之谦与前海派 二、海派诸家 三、吴昌硕及后海派 四、海派绘画及其评价 第三节 清末画坛风潮 一、岭南先声 二、西方绘画的传播第十七章 书法和篆刻的中兴 **节 帖学的盛行与式微 一、清初书风与行草的突出成就 二、帖学的一时之盛 三、馆阁体及诸名家 第二节 碑学的崛起 一、篆、隶重兴 二、金农、郑燮、邓石如和伊秉绶 三、晚清书坛 第三节 篆刻艺术 一、程邃及清初诸家 二、高凤翰、丁敬、邓石如及清中期印风 三、名手迭出的清后期印坛第十八章 雕塑、民俗制作及民间画绘 **节 雕塑的变化 一、大型雕塑的演变与衰落 二、丰盛的小型造像与石雕、陶塑、泥塑 三、繁缛精细的建筑雕饰 第二节 品类繁多的民俗制作 一、民间剪刻 二、民间塑作 三、民间编扎与杂件 第三节 民间画绘的繁盛 一、杨柳青与桃花坞等地的民间年画 二、壁画 三、唐卡 四、月份牌及其他民间画绘第十九章 繁盛的工艺美术 **节 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艺术 一、制瓷技术和工艺的新发展 二、清三朝官窑 三、后期官窑和地方名窑 第二节 印染织绣工艺 一、印染 二、丝织和棉、麻、毛织 三、缂丝与刺绣 第三节 玉、石、漆器和金属工艺 一、玉雕及石雕 二、漆器 三、金属工艺 第四节 竹木牙角及其他工艺 一、竹木牙角雕刻 二、家具和文房用品 三、玻璃工艺及其他工艺第二十章 官方建筑和礼教建筑的继承与修建 **节 城池宫苑与礼制建筑的继承 一、建筑艺术特征及城池建筑 二、宫苑与京城寺庙建筑 三、学宫、坛社与陵墓建筑 第二节 宗教建筑的丰富与变化 一、佛寺与道观 二、藏传佛教建筑的经典布达拉宫 三、其他藏传佛教建筑 四、伊斯兰教建筑与天主教建筑第二十一章 民间建筑与园林建筑 **节 民间建筑的综合创造 一、民间建筑的主要类别及基本特征 二、建筑装饰 第二节 民居建筑系统 一、居宅的类型与分布 二、重要的建筑群落与组合建筑遗存 三、特殊的单体建筑 第三节 集大成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一、清代园林艺术概貌 二、以圆明园、颐和园为代表的北方园林 三、以江南私园为典范的南方园林第二十二章 美术理论与鉴藏 **节 画学理论的全面开拓 一、画学著述概观 二、理论特色和建树 第二节 书法及篆刻理论 一、书法著述与理论成就 二、篆刻著述及理论 第三节 美术鉴藏及著录 一、宫廷所藏与私家收藏 二、鉴藏著录参考文献后记《中华艺术通史》总后记
封面
书名:中华艺术通史.13.清代卷.下编
作者:李希凡
页数:398
定价:¥180.0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303076994
PDF电子书大小:12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