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节选

[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物理、化学,以及民俗、艺术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作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还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兹录本书中“引言”的部分叙述,可以对本书的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
“本文共分为八章,皆以道教发展史为中心。因欲说明道教学术之本原,故首先简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学并不分家之要点。其次,略述周末学术分家,神仙方伎与老、庄等道家思想混合,为汉末以来道教成长之原因。复次,引述魏、晋、南北朝以后至于现代道教之发展,及与道家不可或分之微妙关系。虽其内容本质,原为不一不异,但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之方向,毕竟有其严整之界限。唯因包罗牵涉太广,不能尽作详论,但择其大要,及其演变过程之一鳞片爪,俾读者籍此可以窥见概略,并以提供研究者知所入手,抑亦由此而了解秉中国文化创立之道教为何事而已。至于道教与道家学术内容,以及旁门左道等流派演变,有关于中国社会问题者,皆未及言。挂一漏万,有待他日专书之补充。”

]

本书特色

[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物理、化学,以及民俗、艺术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作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还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兹录本书中“引言”的部分叙述,可以对本书的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
“本文共分为八章,皆以道教发展史为中心。因欲说明道教学术之本原,故首先简述周、秦以前儒道等学并不分家之要点。其次,略述周末学术分家,神仙方伎与老、庄等道家思想混合,为汉末以来道教成长之原因。复次,引述魏、晋、南北朝以后至于现代道教之发展,及与道家不可或分之微妙关系。虽其内容本质,原为不一不异,但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之方向,毕竟有其严整之界限。唯因包罗牵涉太广,不能尽作详论,但择其大要,及其演变过程之一鳞片爪,俾读者籍此可以窥见概略,并以提供研究者知所入手,抑亦由此而了解秉中国文化创立之道教为何事而已。至于道教与道家学术内容,以及旁门左道等流派演变,有关于中国社会问题者,皆未及言。挂一漏万,有待他日专书之补充。”

]

内容简介

[

本书内容:道教为根据中国固有文化所创设之宗教,其立教的过程,追溯历史约可划分为十个演变时期。

(一)中国上古代文化一统于“道”。乃原始观察自然的基本科学,与信仰天人一贯的宗教哲学混合时期。约当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国上古史所称的三皇五帝,以至黄帝轩辕氏的阶段,为道教学术思想之远古渊源所本。

(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开始发达,从此建立民族文化具体的规模;而以政治教化互为体用,是君道师道合一不分的时期。约当公元前二千二、三百年开始,即唐尧、虞舜、夏禹三代,为道教学术思想的胚胎阶段。

]

作者简介

[

南怀瑾(1918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期间在峨眉山中锋大坪闭关两年。(为了修学)
离藏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7年返回故乡乐清,不久,归隐于杭州三天竺之间。后又在江西庐山天池寺附近清修。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
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到1979年年闭关于闹市三年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到香港居住。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近年来居住在大陆上海等地。
[编辑本段]影响
南怀瑾的著述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可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没。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众),佛教学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的经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密教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编辑本段]太极拳与道功 ——- 南怀瑾先生讲述
缘起
太极拳协会会长“立法委员”韩振声先生,曾经以「太极拳与道功」这个问题来问我,所以就我个人年轻时学拳的经验提出来与他砌磋研究,我们一致以为学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由于那次相谈得很投契,后来又应他的邀请于“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会议室做了此次讲演。当天报纸刊出的新闻,误以我为国术家相称,实在不是事实,只是觉得国内的武术精神,与日俱衰,令人忧心,正如今日中国文化之亟亟待兴一样,而返观太极拳在欧美各国则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国外寄来的拳姿照片,却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讲演的机缘,贡献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高明,并以阐述我中华文化中武艺精神内涵之一般。
一、习武经过

童年
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六至十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启蒙
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访师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俱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比赛
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我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二、访道经过

剑仙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入川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遇异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
南怀谨先生著述目录:
1.禅海蠢测 (1955)
2.楞严大义今释 (1960)
3.楞伽大义今释 (1965)
4.禅与道概论 (1968)
5.维摩精舍丛书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70)
6.禅话 (1973)
7.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1973)
8.论语别裁 (1976)
9.习禅录影 (1976)
10.新旧的一代 (1977)
11.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1980)
12.参祥日记(续集) 金满慈著 南怀谨批 (1983)
13.定慧初修 袁焕仙 南怀瑾合著 (1983)
14.孟子旁通(一) (1984)
15.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副·金粟轩诗话八讲 (1984)
16.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1985)
17.历史的经验(一) (1985)
18.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1985)
19.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 (1986)
20.历史的经验(二) (1986)
21.禅观正脉(上) (1986)
22.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 (1986)
23.老子他说(上) (1987)
24.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 (1987)
25.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 (1987)
26.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 (1987)
27.金粟轩纪年诗初集 (1987)
28.如何修证佛法 (1989)
29.易经系传别讲 (1991)
30.圆觉经略说 (1992)
31.金刚经说什么 (1992)
32.药师经的济世观 (1995)

]

目录

引 言
**章 道教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
**节 道教立教的过程
第二节 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
第三节 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土
第二章 道教的建立
**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道家
第三章 道教的成长
**节 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与道佛之争
第二节 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
第四章 道教的扩张
**节 唐初开国与道教
第二节 新兴道教的吕纯阳
第五章 道教的演变
**节 宋初儒道归元的华山隐士陈希夷
第二节 宋代的皇帝与道教
第三节 正统道教南宗的崛起
第六章 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
**节 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
第二节 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道教
**节 明太祖与周颠
第二节 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
第三节 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第四节 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
第五节 康熙雍正与道教
第八章 二十世纪的道教
**节 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
第二节 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
第三节 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
附录:
海内外道教士之统计
台湾省道教会章程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缘启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封面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书名: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作者:南怀瑾

页数:165

定价:¥14.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8-01

ISBN:9787309017052

PDF电子书大小:3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道教发展史略》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