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基础-(第二版)
节选
[
第二节社会学发展概况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原有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根本性的变革,人们需要认识、了解和研究新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起来,人们在欢呼雀跃的同时,又发现了许多未解的问题,如,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人们的道德水准为什么会下降?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了巨大城市,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又发现自己置身于社会问题的陷阱,遭受着失业、饥饿、贫困、住房和交通拥挤、治安秩序差、犯罪、卖淫等问题的威胁和困扰,如何铲除这些威胁,成为百姓安定生活、社会良性运行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老百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当政者,都在苦苦追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迫切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社会实践,于是,社会学回应着时代、历史和社会的需要产生了。 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资本主义早期的社会调查,为社会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前提。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动以及航海事业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社会文化的鲜明对比,人们不再迷信形而上学和封建神学的学说,转向了历史哲学的研究,即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以及人类社会文化演变。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卢梭、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被称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倾毕生的精力创立的历史学说和社会学说,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欧文还倾其全部财力尝试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途径,这些在当时产生了重大思想影响,许多学者在研究社会时借鉴、吸收了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了社会学及其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的社会调查*早仅限于西欧各国的人口统计,后来,出现了各种专题的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统计的理论和方法也不断有所创新,这些社会调查有政府主持的、有社团举办的、也有个人进行的,都是谋求了解社会情况、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其范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人口、农业、制造业、行政、公共健康、教育、消费、财产、住房、贫困、工资、自杀、犯罪等。这些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结论,自然而然地为社会学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成为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西方社会学简史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创立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每一个阶段都产生了独具时代特点的社会学思想及其代表人物,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社会学发展的历史画卷。 (一)创立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1.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是法国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是实证论哲学的创始者。曾经担任圣西门的秘书并接受了他的学说,后离开圣西门讲授自己的思想体系。孔德旨在创建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它既可以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又可以预见人类社会的未来。孔德起初把自己要创立的新的社会科学称为“社会物理学”,后来因为这一术语被别人“剽窃”了,于是杜撰了一个新词——“社会学”。孔德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共六卷,历经十二年写成,在本书的第四卷中,**次使用了“社会学”概念。《实证政治学体系》,共四卷,在本书中,孔德的社会学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孔德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强调“事实”、“确证”即“感觉”,因而强调自然科学,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应该是“在自然科学中已经成功地运用过的同样方法,即观察、实验、比较。”① (2)孔德创立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学体系,把社会学排在五大学科之首。在所有自然科学中*普遍、*简单的学科是天文学,*先得到发展,以后依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后是社会学,每一学科的出现要靠前一学科的发展,所以,社会学是*高层次的学科。 (3)孔德把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社会静力学,二是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假设社会静止状态下的横向研究。 ……
]
内容简介
[
这本《社会学基础(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是根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社区管理类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教材建设计划,集体编写的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社会学基础(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宝规划教材》旨在以学界认同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
目录
**章 社会学概述**节 社会学的概念一、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第二节 社会学发展概况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二、西方社会学简史三、社会主义社会学简史第三节 研究社会学的意义和方法一、研究社会学的意义二、研究社会学的方法第二章 社会**节 社会的含义与特征一、社会概念的历史考察二、社会学对社会概念的界定第二节 社会结构一、什么是社会结构二、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第三节 社会制度一、社会制度的内涵二、社会制度的形成和类型三、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四、制度建设第三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节 社会运行的概念一、社会运行的内涵二、社会运行的状态三、社会运行的条件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社会一、什么是自然环境二、自然环境与社会第三节 人口与社会一、人口的内涵二、人口构成与社会三、人口变动的理论四、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应注意的几个比例关系第四节 文化与社会一、文化的内涵二、文化的功能三、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节 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的内涵二、社会化的类型三、社会化的意义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一、个人内在的生物条件二、社会外在的环境条件第三节 社会化的内容一、生活技能社会化二、行为规范社会化三、政治社会化四、社会角色社会化五、人格社会化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结果一、社会化的理论依据二、社会化的过程三、社会化的结果第五章 社会角色**节 社会角色的概念一、社会角色的内涵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角色集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的认知与确定二、社会角色的表现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第三节 社会角色失调一、角色冲突二、角色失范三、角色转移障碍四、角色失败第六章 社会群体**节 社会群体的概念一、社会群体的内涵二、社会群体的结构三、社会群体的功能四、社会群体的类型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内涵二、家庭三、邻里第三节 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三、社会组织的管理第四节 非正式组织一、非正式组织的内涵二、非正式组织的类型三、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功能四、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第七章 社会分层**节 社会分层概念与理论一、社会分层的内涵二、社会分层的分类标准三、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第二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层一、初级阶段社会分层的必然性二、初级阶段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弱势群体三、初级阶段不同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协调第三节 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定义二、社会流动的类型三、社会流动的功能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流动第八章 社区**节 社区概述一、社区的含义与分类二、社区的构成要素三、社区研究的理论第二节 农村社区一、农村社区的构成二、农村社区的类型和特点三、农村社区的发展第三节 城市社区一、城市的起源和发展阶段二、城市的类型和特点三、城市社区的功能第四节 社区互动中的城市化一、城市化二、西方城市化的道路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第九章 社会行为**节 社会行为概述一、社会行为及其构成要素二、社会交往(互动)与社会行为三、社会行为形成的条件四、社会行为的方式五、社会行为的类型第二节 离轨行为一、离轨行为的内涵二、离轨行为的种类三、离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四、离轨行为的控制第三节 集体行为一、集体行为的内涵二、集体行为的形成条件三、集体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第十章 社会控制**节 社会控制的概念一、社会控制的内涵二、社会控制的功能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的结构一、社会控制的主体二、社会控制的客体三、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第三节 舆论控制和心理控制一、舆论控制二、心理控制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节 社会变迁的概念一、社会变迁的内涵二、社会变迁的类型三、社会变迁的根源第二节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一、社会发展计划二、社会运行评价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现代化二、社会现代化理论第四节 中国的现代化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二、中国的现代化特征三、社会现代化实现的标志第十二章 社会问题**节 社会问题的概念一、社会问题的含义二、社会问题的特征三、社会问题的类型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治理一、分析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意义二、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三、社会问题的预防与治理四、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主要社会问题一、人口问题二、环境污染问题三、失业问题四、社会风气问题第十三章 社会政策**节 社会政策的概念一、社会政策的内涵二、社会政策的产生与演变三、社会政策的性质四、社会政策的分类五、社会政策的功能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制定一、社会政策制定的理念二、社会政策制定的主体三、社会政策制定的流程第三节 社会政策的执行一、社会政策执行的原则二、社会政策执行的步骤三、社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四、社会政策执行的实施机制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社会学基础-(第二版)
作者:白以娟
页数:244
定价:¥29.8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01977352
PDF电子书大小:63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社会学基础-(第二版)》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