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节选
[
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张德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
在新世纪新阶段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
族人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核心在建设一支
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广东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
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必须培养造就一支素质高、作风
好、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实践证明,培训是提高干部素质
和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各级党委、政府要十分重视干
部培训教育工作,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
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
大局,逐步加大干部培训投入,完善干部培训制度,加强
干部培训考核,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联系实际创新
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努力开创培训教育工作新
局面。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维护广大人民
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
务,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我省正处
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
发公共事件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抓好。
广东省人事厅组织省直单位编写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
理培训系列教材,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要
利用好这套教材.对全省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全员
培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精
心组织培训.全省公务员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要积极参加
培训,共同努力,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
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而奋斗1
2007年1月3日
,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事件的应急管理
内容提要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事件属林业系统涉及公
共卫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本章系统阐述了野
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基本概念、一般特征、流
行过程、人兽共患病的种类、 主要疫源疫病
的症状、预防与控制等内容。重点介绍了陆
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组织、管理及应
急处置措施等。
**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概述
一、基本概念
野生动物疫源:指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即受感染的动物,包括疫病发病动物和带菌(病毒)
动物。
野生动物受感染后,可以表现为患病和携带病原两种状态,因此疫源一
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患病动物是重要的疫源,不同
疫病传染期长短不同,各种疫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制订的,
为了控制疫源,对发病动物原则上应隔离至传染期结束为止。病原携带者指
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
为十分重要的疫源,是疫病防治工作中艰巨的任务之一。
野生动物疫病:指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
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
根据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将疫病分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两大类。其中传
染病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病毒、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
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等引起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是由多种体内
和体外寄生虫引起的,如吸虫、绦虫、线虫、原虫和蜱、螨、虱、蚤等引起
的寄生虫病。
二、一般特征
疫病的表现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些共有特征,可与其他非疫病
相区别:
(一)疫病是由相应特异的病原微生物或病原体所引起的。如禽霍乱是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鸡新城疫是由鸡新城疫病毒侵入鸡体所致。
(二)疫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发生疫病的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微
生物,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称疫病
的传染性。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中可以有许多
动物被感染,致使疫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称疫病的流行性。
(三)被感染动物机体可发生特异性反应。在感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
到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动物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多数被感染动
物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改变可以用血清学等特异性反应检
查出来。
(四)患病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疫病后,在大多数情
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该种
疫病。
(五)具有特征性临诊表现。大多数疫病都具有该种疫病特征性的或典
型的综合症状及一定的潜伏期和病程过程。
三、流行基本环节
动物疫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在动物之间直接接触传染或间接地通过媒
介物(生物或非生物的传播媒介)互相传染,构成流行。疫病在动物之间或
动物与人之间蔓延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条件,即疫源、传播途径
及易感动物。这三个条件常统称为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这三个条件
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疫病的发生。
(一)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疫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
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为两大类:(1)水平传播,即疫病在群体之间或
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2)垂直传播,即从母体到其后代之间
的传播。
水平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前者是指疫源直接与
易感动物接触而引起的传播,不需要任何外界环境参与,例如狂犬病只有在
动物或人被发病动物直接咬伤时才有可能发生。间接接触传播是病原体在外
界环境因素参与下,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其中从疫源
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叫做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可以
是生物如昆虫、鸟类、人类等;也可以是非生物如空气、土壤、饲料、工
具、粪便、饮水等。单独由直接接触传播的疫病很少,且不会形成广泛流
行。大多数疫病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同时也可直接接触传播,这些疫病叫
做接触性疫病。
(二)易感动物
对某种病原体无免疫抵抗力、容易感染的动物。病原体只有侵入有易感
性的动物,才能引起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动物易感性的高低虽与病原体的种
类和毒力强弱有关,但主要还是由动物机体的遗传特征、特异免疫状态等因
素决定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饲料、饲养管理、卫生条件等因素可能直
接影响到动物群体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
]
封面
书名:林业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作者:李小川
页数:224
定价:¥23.0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503851919
PDF电子书大小:91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