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
内容简介
[
曾庆香的《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将静水深流的符号学理与波涌浪翻的中国实践有机融合,揭示内在的联系,阐发普遍的规律,体现了一种值得提倡的学风。这里虽属抽象的理论著述,但作者并非凌空蹈虚地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亦非理论平移地空谈普遍原理,而是基于问题意识以及具体的社会传播现象进行学术探讨,包括层层剥笋地剖析了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符号建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象征、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仪式意味等,从而既有益于深化中国的传播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的传播实践,也践行与张扬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
]
作者简介
[
曾庆香
湖南郴州人,1971年生,中国社科院新闻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话语、新闻叙事、传播符号、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
自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近五十篇,其中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出版专著两部:《新闻叙事学》、《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译著一部:《作为话语的新闻》,共计一百多万字的著述。主持完成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了多个校级科研项目,现正主持一项部级课题;参与多个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主讲《传播学概论(A)》、《传播学概论(B)》、《传播理论》、《舆论学基础》等课程。
]
目录
序 李彬绪论:符号的崇拜**章 从象征之林到象征交换: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与规律 **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历程 一、仪式符号崇拜 二、宗教符号崇拜 三、身份符号崇拜 第二节 人类符号崇拜的演变规律 一、从模拟到表征再到自我指涉 二、从符号“巫术”到符号“迷思” 三、从所指崇拜到能指崇拜 第三节 符号“魔力”符形篇:像似的能指第二章 符号判断与分类的审视 **节 符号判断的误区 一、误区之一:征候是符号 二、误区之二:体态是符号 第二节 符号判断的标准 一、时空的非同步位移性 二、复制性 三、可控性 四、人为性与习得性 五、理据性与非必然性 六、交际性和展示性 第三节 符号分类的审视 一、前人对符号的分类 二、本文对符号的分类第三章 符号的像似性 **节 符号像似性的内涵 第二节 映象像似性的表现 一、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 二、非语言符号映象像似性 三、语篇映象像似性 第三节 拟象像似性的表现 一、数量像似性 二、顺序像似性 三、距离像似性 第四节 隐喻像似性与转喻像似性 一、隐喻像似性 二、转喻像似性 第五节 符号像似性的磨损第四章 网络符号:视觉文化时代的像似交流 **节 文化的视觉转向 第二节 视觉文化特征 第三节 网络符号的像似交流:视觉文化特征的突显 一、网络像似符号之象形:图像化与情感化 二、网络像似符号之拟声:游戏化与去权威 三、网络像似符号之隐喻与转喻:形象化与幽默感符义篇:现实的幻象第五章 谁在新闻中说话:现实幻象的建构主体 **节 话语与话语主体 第二节 新闻来源与新闻的说话主体 一、作为新闻话语主体的新闻来源 二、新闻来源为何成为新闻的话语主体 第三节 刻板印象与新闻的话语主体 一、刻板印象及其自动激活 二、新闻为何存在刻板印象 三、谁在操纵新闻的刻板印象第六章 个案分析:西方媒体建构的“3?14”事件的幻象 **节 话语包与框架 一、机智的隐喻 二、典型的案例 三、生动的描写 四、醒目的形象 第二节 思维方式与言语表达 第三节 话轮与话语权的转换 第四节 框架与话语包效应第七章 个案分析:兽首拍卖事件的西方意识操纵 **节 纵容反道德:从道德到法律 第二节 事件奇观化:从“强盗”到“讹诈”到“无赖”再到“报复” 第三节 科学编制思维程序:从“怒贝”到“讽蔡”符旨篇:巫术的争夺第八章 话语事件: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 **节 别名与内涵 第二节 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的争夺 第三节 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及其三种基本模式 第四节 真相的逼迫出场与公众的话语抵制第九章 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 **节 文化公民身份呈现的语境 第二节 文化公民身份的内涵 第三节 原型:召唤“文化公民”认同 第四节 价值观:召唤“文化公民”行动第十章 个案分析:认同?娱乐?迷思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符号分析 **节 具象与认同 第二节 仿像与娱乐 第三节 奇观与迷思专论篇:图像化生存与仪式化传播第十一章 图像化生存:从迹象到拟象,从表征到存在,从规训到展演 **节 视觉中心主义与图像化生存 第二节 图像作为符号:从迹象到拟象 第三节 图像对真实的殖民:从表征到存在 第四节 观看与凝视下图像:从规训到展演第十二章 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 **节 模拟与“互渗”:仪式符号的像似性 第二节 所说之话:从施为话语到陈述话语 第三节 仪式符号及其组合:形式主义与召唤结构 一、仪式的形式主义 二、仪式的召唤结构第十三章 个案分析:《感动中国》的仪式符号特征与召唤结构 **节 《感动中国》的仪式类型 一、《感动中国》是典礼和庆典的变异融合 二、《感动中国》是历年再现仪式 第二节 《感动中国》作为仪式传播的符号特征 一、《感动中国》的形式主义和操演特性 二、《感动中国》的隔离、重整作用与反结构特征 三、《感动中国》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感动中国》仪式的召唤结构 一、《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一:融入榜单文化的仪式符号形式 二、《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二:英雄的草根化 三、《感动中国》召唤结构之三:故事的选择与叙事的技巧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
作者:曾庆香 著
页数:278
定价:¥36.0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04367174
PDF电子书大小:108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