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内容简介
[
为了抑制农村资金外流,解决“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问题,我国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村镇银行面临着规模小、社会认知度低、结算不方便、吸收存款难、抗风性能力较差等问题,在我国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如何构建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
作者简介
[
李木祥,男,1964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1989年西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科长、副处长、处长、调研员,现任重庆市大渡口融兴村镇银行行长。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6部。其中《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研究》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中国房地产泡沫研究》被评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推荐读书。
]
目录
第1章 导论1.1 村镇银行的含义和特征1.2 村镇银行发展的相关理论1.3 国内研究现状1.4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第2章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背景分析2.1 金融排斥的含义及延伸2.2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2.3 农村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分析2.4 金融排斥的后果2.5 缓解农村金融排斥的路径:发展村镇银行第3章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3.1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基础分析3.2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swot分析3.3 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策略分析第4章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分析4.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4.2 村镇银行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分析4.3 村镇银行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4.4 村镇银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冲突第5章 村镇银行的交易成本分析5.1 交易成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5.2 金融交易中的交易成本5.3 大银行与小银行的交易成本比较5.4 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交易成本比较5.5 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对交易成本的影响5.6 国有银行和村镇银行交易成本的实际比较第6章 村镇银行的社会资本优势分析6.1 社会资本的含义和特征6.2 村镇银行软信息与关系型贷款6.3 村镇银行社会资本形成的信任传递机制6.4 村镇银行社会资本的拓展路径第7章 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技术创新7.1 小额信贷的基本理论7.2 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状况7.3 小额信贷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做法7.4 个体贷款技术创新7.5 团体贷款技术创新7.6 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技术创新的切入点第8章 村镇银行风险分析及其防控机制研究8.1 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8.2 信用风险分析8.3 操作风险分析8.4 流动性风险分析8.5 村镇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创新第9章 村镇银行的激励机制研究9.1 村镇银行激励机制与产权结构的关系研究9.2 村镇银行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与方式9.3 村镇银行的激励机制设计第10章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10.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特征10.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10.3 判断矩阵的构建、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10.4 各因子的权重及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构建10.5 案例分析:重庆市大渡口融兴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第11章 国内外小额信贷技术创新及其借鉴11.1 格莱珉银行的发展模式及其创新11.2 美国社区银行的特征及优势 11.3 德国ipc公司的微贷技术的精髓11.4 富国银行小额贷款的特色和关键要素11.5 泰隆银行微贷技术的核心内涵11.6 国内外小额信贷技术创新的启示第12章 融兴村镇银行的运营模式分析12.1 融兴村镇银行的管理框架12.2 融兴村镇银行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12.3 融兴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的优势及劣势分析12.4 融兴村镇银行的特色经营模式12.5 融兴村镇银行特色化风险防控机制12.6 “融兴模式”与“银座模式”的比较第13章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构建13.1 明确市场定位,瞄准目标客户13.2 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激励机制13.3 扩大资金来源,弥补资金缺口13.4 创新贷款品种,优化贷款流程13.5 加强风险控制,实现稳健发展13.6 加快人才培养,引进优秀人才13.7 多维政策支持,提升竞争优势13.8 适度监管创新,实施分类监管主要参考文献
封面
书名: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作者:李木祥
页数:385
定价:¥59.0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04971623
PDF电子书大小:36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