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概论
节选
[
浅浮雕(bas-relief)主要在寺庙的墙壁上创作,雕刻时不深入石体,图案和花纹浅浅地凸出底面,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有时直接用线条勾勒,平面感较强,通常从正面欣赏,代表作是吴哥寺**层的浮雕回廊,回廊长800米,壁高2米,壁面布满浮雕,整层由石顶遮盖,因此石刻保存仍然十分完整。浮雕的题材既包括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有的则取材于当时战争和生活的场面。如东墙刻有“搅乱乳海”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北墙是“毗湿奴大战天魔”,南墙刻画了国王率领高棉人民与占族入侵者激烈的作战场景。除此之外,还有耕作的农夫、捕鱼的渔夫、观看斗鸡的人们等平常生活。这些浮雕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变化万千,展现了高棉工匠们娴熟的雕刻手法。 高浮雕(haut-relief)是与浅浮雕相对应的一种浮雕技法,雕刻时深入石体,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立体感强,通常在天花板、立柱或墙壁上雕刻,代表作是女王宫中的雕刻。女王官的雕刻相比吴哥地区其他寺庙的浮雕而言,更加精致和细腻。寺中的仙女浮雕婀娜多姿、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每一尊仙女的面貌、神情、衣着、姿态完全不同,可谓鬼斧神工。而女王宫中的门梁、立柱以及墙壁上雕刻的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使浮雕的明暗对比更加强烈,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圆雕(ronde-bosse)即立体雕塑,其作品是三维立体的雕像,人们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雕像的各个侧面。柬埔寨的圆雕作品主要包括各时期的神像、佛像、国王塑像、其他雕像,以及巴戎寺的四面佛塔。巴戎寺的第三层有54座四面佛塔,共216面佛像,每面佛像都是一张笑脸,而且每张佛像的笑脸都不尽相同,有的笑容灿烂,有的略带伤感,有的安详静穆,有的深情凝望,被誉为“高棉的微笑”。 提到越南建筑,不得不提到风水。小到建房建屋,大到规划一座城池,越南人几乎都要看朝向和风水。历数越南历史上有名的城池:丁朝、前黎朝的华闾(今宁平)、李朝的大罗(今河内)、阮朝的富春(今顺化),无一不选五行之地而建。④1010年,李公蕴下诏迁都大罗城时曾写道:“况高王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龙盘虎踞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平坦,厥土高而爽垲。”顺化则位于国之中心,远则前有海,后有山,近则前有御屏山做前案,周围有香江环绕,香江两头有凸起的两岛,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中间的河流为明堂,等等。 在建筑风格方面,前黎朝华闾城的建筑受到占婆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一柱寺与后来河内的独柱寺建筑相似。宫殿建筑包括百草殿、千岁殿、四华殿、蓬莱殿、极乐殿等。这一时期可以看作越南建筑艺术的发端,尤其在技术与装饰方面有较大发展。 ……
]
本书特色
[
《东南亚文化概论》以区域文化为视角,在整体观与多元观相结合的学术视野下,重点讨论了东南亚的生活习俗、艺术、宗教、民间信仰和节会文化,力图把构成东南亚文化的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综合描写,实现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碎片化与区域文化整体性的对立统一。《东南亚文化概论》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述与分析相结合,资料务求**手,力求翔实可靠。
]
内容简介
[
《东南亚文化概论》以区域文化为视角,在整体观与多元观相结合的学术视野下,重点讨论了东南亚的生活习俗、艺术、宗教、民间信仰和节会文化,力图把构成东南亚文化的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综合描写,实现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碎片化与区域文化整体性的对立统一。《东南亚文化概论》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述与分析相结合,资料务求**手,力求翔实可靠。
]
目录
导言**章 东南亚生活习俗 **节 东南亚服饰 第二节 东南亚饮食 第三节 东南亚民居 第四节 东南亚婚俗 第五节 东南亚丧葬习俗第二章 东南亚艺术 **节 东南亚音乐 第二节 东南亚舞蹈 第三节 东南亚戏剧 第四节 东南亚绘画 第五节 东南亚建筑第三章 东南亚宗教 **节 东南亚佛教 第二节 东南亚伊斯兰教 第三节 东南亚基督教 第四节 东南亚其他宗教第四章 东南亚民间信仰 **节 东南亚自然神信仰 第二节 东南亚神灵信仰 第三节 东南亚祖先崇拜 第四节 东南亚民间信仰中的征兆与禁忌第五章 东南亚传统节会 **节 东南亚宗教性节会 第二节 东南亚农事祭祀性节会 第三节 东南亚社交娱乐性节会参考文献后记
封面
书名:东南亚文化概论
作者:于在照
页数:290
定价:¥48.0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0079306
PDF电子书大小:99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东南亚文化概论》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