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
节选
[
《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 文学的起源 时间:远古时期 文学起源: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 似火的骄阳照在大地上,一群原始人类正扛着粗壮的大木头前行。他们的汗水像雨水般滚落,他们那被晒成古铜色的皮肤闪闪发光。这些木头如此沉重,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走走停停。太累了,不知道是谁**个喊出一声“邪许”来松弛自己紧张的神经,旁边的人也和了一声。哪知道,这种简单的呼喊竟然奇妙地使疲倦的身心得到缓解,人们纷纷加入这“邪许”的唱和中来。渐渐地,人们调节自己的步伐与大伙的脚步协调,适时地发出呼喊使之与众人的呼喊相配合。高低起伏的声音,轻重相间的脚步,整齐划一的动作,使得艰苦的劳动变得轻松了许多。人们逐渐学会了这样的方式,并把它运用在各种劳动场合,慢慢形成了一种简单的模式。 这种简单的模式就是节奏。节奏向形体的方向迈一步就是舞蹈,向声音的方向迈一步就是音乐,向文字的方向迈一步就是诗歌。虽然这种有节奏的呼声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有实质意义的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开始。 在远古部落首领葛天氏的时代,人们手持牛尾巴,脚踏着节拍,载歌载舞,为劳动和收获歌唱,为天地鬼神歌唱。这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娱乐方式。在这种*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孕育着人类语言、感官和形体艺术的*初形态。 当人们掌握了更多的语言技巧,尤其是掌握文字这一强大工具后,人们开始学会把那些无意义的“邪许”声变为有意义的语句,从而给自己内心更大的动力。“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这首《弹歌》,回忆了我们的祖先完整的狩猎过程,记录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虽然很短、很简单,但已具备了-一首诗歌的雏形。 语言居然可以有这样奇妙的作用。于是,原始的人们对语言的力量不禁产生了崇拜,他们企图通过它控制那些给他们带来伤害的自然现象,甚至企图通过语言去影响神灵,以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因此,他们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使用: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札记·郊特牲》) 从语气上看,虽然这是祈祷,但却充满了命令的语气。因此,这首诗歌虽然看起来是“祝词”,但其本质上却具有“咒语”的作用。以语言为武器,人们指挥着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在幻想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当然,在无所不在的强大自然力量的支配下,原始的人类还是无法将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打量清楚。面对自然,他们会惊恐、赞叹,在斗争失败时,又不免懊恼、怀疑,甚至时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无力。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人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人会死?为什么天上会打雷、下雨?这些问题像座大山一样横亘在人们心中,当人们无法解释这一切的时候,一种神秘主义便占据了他们的心灵。在他们看来,在冥冥之中,必然有一种不为人所知的神秘力量,在高远的空中控制着人类,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于是,在他们心中,一切无法解释的自然力量都被神化,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创造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是一个民族想象力的起源,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动力。现存的各种片段神话资料中,较有意义的是仍接近于原始状态,主要解释万物起源和人与自然之关系的部分。其中以女娲救世的神话*为著名。《淮南子·览冥训》记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这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对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做出的解释。在他们的脑海中,*初的天地一度遭受了大破坏,洪水和大火毁灭了一切生物。后来是人面蛇身的女娲想尽了办法,才重新创造了天地,扑灭了炎火,止住了洪水,树立了四极,然后才慢慢地创造出生物和人类来。 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精神的宇宙空间里,为自己不能解释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现象寻找合理的可能。他们饱受洪水之苦,于是便有了治水的鲧禹;他们为烈日和干旱所折磨,于是便有了射日的后羿;他们向往太空的无限空间,于是便有了嫦娥奔月;他们经历了种族间的惨烈战争,于是便有了黄帝和蚩尤之间的大战。作为初民幻想的结晶,古代神话在千万年后,依然激发着华夏民族的想象力,成为后世作家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
]
内容简介
[
《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 《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文化、中医、养生、饮食等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力求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及内涵立体地呈现出来,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
]
目录
文学文学的起源宫廷文学先秦至汉时期的宫廷文学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文学隋唐时期的宫廷文学五代及以后的宫廷文学民间文学《诗经》中的民间文学乐府诗中的民歌南北朝民歌唐朝的民间文学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汉代的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文学流派玄言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花间词派江西诗派、江湖诗派茶陵诗派、唐宋派、吴江派、临川派、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虞山诗派、娄东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性灵派文学批评文学体裁之骈文骈文之成形骈文之成熟骈文之鼎盏骈文之律化“宋四六”骈文之衰弱、复兴与衰亡文学体裁之赋汉赋魏晋之抒情赋南北朝赋之流变唐宋赋之发展赋之式微文学体裁之诗歌诗“言志”《诗经》与《楚辞》两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两晋和南北朝诗歌唐朝诗歌两宋诗词元明清诗歌文学体裁之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汉唐散文宋、元、明、清散文文学体裁之小说小说的起源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小说明代章回小说清代小说民国以后的小说戏剧戏曲史略从巫舞到元杂剧戏曲的发展和完善戏曲概论戏曲的音乐性和舞蹈性戏曲的程式化和假定性戏曲文学戏曲文学的美学特征杂剧、南戏和传奇戏曲音乐戏曲是一种音乐的戏剧唱腔与演唱乐器伴奏戏曲表演唱念做打戏曲化妆脸谱概述生、旦、净、丑戏曲服饰戏曲头饰的分类戏曲服装的分类戏曲道具戏曲道具的艺术特征戏曲道具的艺术功用京剧京剧的表演艺术京剧的发展昆曲昆曲的起源和发展昆曲的艺术特征戏班和演员梆子腔秦腔豫剧评剧评剧的形成与发展评剧艺术家评剧剧目黄梅戏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黄梅戏的艺术特征越剧越剧概述越剧流派川剧川剧声腔及音乐川剧中的特技话剧话剧的舶来话剧的发展和成熟歌剧舞剧舞剧概述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及成就边缘剧种哑剧皮影戏木偶戏音乐音乐的起源音乐源于劳动说音乐源于自然说音乐源于个人创作说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中国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维吾尔族的情歌和赛乃姆、木卡姆蒙古族的牧歌和安代舞朝鲜族的抒情谣和长鼓舞藏族的酒歌、箭歌和堆谐、囊玛名家荟萃乐器纵览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音乐机构音乐与戏曲戏曲音乐的结构体式戏曲的声腔系统音乐与舞蹈秧歌花灯龙舞唐代歌舞大曲音乐与文学音乐与风俗漫谈古琴文化琴的构造琴与哲学琴与文人名琴传说婉转动人的古筝筝的起源哀筝之音古筝的流派古老的钟鼓文化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钟亦雅亦俗的鼓佛教和道教中的钟鼓文化现代中国音乐摇滚音乐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无地自容漫步音乐节北京国际音乐节迷笛音乐节2002年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舞蹈舞蹈的雏形原始舞蹈的不同种类从娱神到娱人的极致先秦舞蹈汉唐舞蹈舞蹈与杂剧、戏曲的融合宋元舞蹈的发展与流变明清舞蹈的发展与流变历代名舞《六代舞》《盘鼓舞》《白纻舞》《霓裳羽衣》《剑器舞》历代舞蹈大家西施旋娟和提嫫虞姬和戚夫人赵飞燕李延年绿珠杨玉环公孙大娘中国舞蹈的类型和特点硬朗的健舞《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柔美的软舞《绿腰》《六幺》《春莺啭》《凉州》《回波乐》《兰陵王》风格多样的少数民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苗族舞蹈壮族舞蹈瑶族舞蹈傣族舞蹈土家族舞蹈阿昌族舞蹈侗族舞蹈高山族舞蹈方兴未艾的现代舞舞蹈的动作、语言及构图舞蹈的动作舞蹈语言舞蹈的构图舞台与舞美舞蹈的道具对外来舞蹈的吸收和借鉴古代舞蹈的吸收和借鉴近现代舞蹈的吸收和借鉴中国舞蹈的外传与影响古代舞蹈的外传近代以来舞蹈的外传茶文化起源与传说史料记载野生茶树的分布从茶树的进化历程来看从茶树的分布规律来看从西南地区的地质特征来看茶的外传茶的分布世界茶区分布概况中国茶区分布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大红袍普洱茶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茶的制作方法绿茶的制作方法乌龙茶的制作方法红茶的制作方法其他茶制作方法泡茶要点茶叶用量泡茶的水温泡茶的水质茶叶的冲泡时间和次数品茶之道品饮绿茶品饮红茶品饮乌龙茶品饮花茶茶道精神茶馆少数民族茶俗茶礼土家族擂茶佤族苦茶苗族八宝油茶纳西族“龙虎斗”茶哈萨克族奶茶傣族竹简茶傈僳族油盐茶侗族油茶基诺族凉拌茶白族“三道茶”布朗族青竹茶拉祜族烤茶景颇族腌茶中国茶书历代贡茶斗茶辨茶秋茶的品质特征夏茶的品质特征春茶的品质特征正宗上等花茶的香气特征茶叶的储存中医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人体经络网望闻问切的诊察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奇特的辨证与辨病方式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预防观念未病先防有病早诊早治既病防变延缓病程扶正祛邪的施治理法治则治法外治法中药及其方剂中药的采集、炮制与收藏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分类中药方剂煎熬中药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服中药的时间选择神奇的针灸疗法不拘一格的外治法别具一格的推拿按摩疗法捏脊疗法罐具疗法刮痧疗法热熨冷敷疗法线疗法挑割疗法熏蒸疗法滴塞疗法刺血疗法漱咽疗法喷嚏疗法呕吐疗法熏烤疗法灌肠疗法浸洗疗法历代中医学派的发展与流变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汇通学派中华名医医祖扁鹊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中医的教育与传承师传家传自学学府传授中西医的交流和相互借鉴养生养生史话养生文化的**个黄金时代养生文化的鼎盛期历代养生经验的汇集人体三宝——精、气、神精气神确保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蔚为大观的养生流派养神学派养形学派起居养生学派合度养生学派食养学派药饵学派历代养生名人老子庄子孔子康熙帝近代养生名人美容养生静坐中华武术与养生太极拳与养生形意拳与养生运动与养生运动养生学的主要特点运动养生的关键道教气功养生学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发展饮食调养窍门多养生酒文化居风水宝地,采日月精华居室养花的“三宜”“二忌”舟车行旅话养生琴棋书画,愉悦身心千古传奇的房事养生房事养生学的历史房事禁忌春季养生三要诀养肝护肝法“养阳”与“春捂”酷暑天如何养生酷暑谨防空调病长夏防止湿邪侵袭夏季养生注意事项秋风起,话养生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以防寒、养肾为要旨的冬季养生冬季如何保证肾气旺养肾防寒,“神藏于内”男性养生新观念女性养生之道老年人养生之道历代养生著述《老子》《庄子》《管子》《子华子》《黄帝内经》《素女经》《养生论》《抱朴子》《养生延命录》《颜氏家训》《千金翼方》《景岳全书》饮食中国人的饮食饮食与生存饮食与享受中国的菜系菜系之说菜系形成的历史饮食文化背景鲁菜鲁菜的历史鲁菜的用料鲁菜中的名菜川菜川菜的历史川菜的菜点特色川菜菜式苏菜苏菜的历史淮扬、金陵、苏锡、徐海地方风味粤菜粤菜的历史“广州”菜粤菜的灵魂——汤菜广东的小吃湘菜湘菜的历史湘菜的特色徽菜徽菜的历史徽菜的传统菜品关于徽菜的逸闻趣事浙菜浙菜的历史杭州、宁波、绍兴、温州风味西湖醋鱼闽菜闽菜的历史闽菜的特色闽菜的调味与器皿中国小吃京式小吃苏式小吃广式小吃其他地方小吃中国面点商代及商代之前的面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面点汉代的面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面点隋唐五代时期的面点宋元时期的面点明清时期的面点面点在宴席中的地位饺子文化饺子的文化内涵著名的饺子馆悠久的汤文化汤文化的历史汤的原料广东和江西喝汤的讲究汤的保健功效喝汤*好的时间中国菜的工艺中国菜的雕刻工艺工艺菜中国菜的刀工中国菜的烹饪技法炒爆熘炸煎烹贴炖烧蒸煮烩炝卤烤拔丝饮食礼仪宴饮之礼待客之礼进食之礼少数民族食俗餐饮老字号全聚德砂锅居天福号一条龙闲话餐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盛唐时期的餐具宋代的餐具明代的餐具清代的餐具现代的餐具制造业走向世界的中国菜古代中国饮食的外传近年来中国烹饪文化的世界影响
封面
书名: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
作者:王羽
页数:366
定价:¥48.0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1365408
PDF电子书大小:44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大讲堂-双色图文版》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