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黄鹤-渝鄂边境三村土家族生活样态的人类学考察
本书特色
[
田阡、王剑编著的《边城黄鹤(渝鄂边境三村土家族生活样态的人类学考察)》通过对重庆市石柱县黄鹤镇与湖北省文斗乡青龙村河之隔的鱼龙村、汪龙村及周边地区的田野考察,分别从经济模式、婚姻家庭社区状况、教育、宗教、民俗、科技与卫生、文体娱乐等角度,从人类学角度研究边境三村少数民族的生活样态,是从区域维度分层的视角对重庆少数民族生活样态的研究,是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按照不同的生计方式和生存环境进行的分类研究,是对民族学中关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深入探讨,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方式的深化研究。
]
作者简介
[
田阡, 人类学博士,教授。1973年出生于湖北荆州。曾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访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国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励二等奖一项。担任《华人应用人类学学刊》执行编辑、《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编委。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新华文摘》等专业学术刊物以及人民出版社等出版有关于族群与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域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
目录
导言 何以“边城” **章 边城概貌:黄鹤的地理、社会与人口 **节 河谷地带:黄鹤的自然地理空间 第二节 沉静生活:黄鹤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节 黄鹤土家:民族源流与人口 第四节 小结:省际边界地的边城人民第二章 生计在边城:以山区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模 **节 根深蒂固:黄鹤的农耕经济 第二节 农为大本:传统稻作农业与农业科技 第三节 因地制宜:以家庭为主的农副业 第四节 谋生转向:以务工为导向的农民生计方式 第五节 小结:打工引导的农民生计模式变迁第三章 边城的运行:黄鹤的社会生活与社区治理 **节 聚族而居:黄鹤人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地方与社会:黄鹤传统的宗族社区治理- 第三节 国家与社区:黄鹤政府主导式社区的形成 第四节 小结:基于社会运行的社区管理变迁第四章 生活在边城:黄鹤的婚姻与家庭 **节 随“物”聚散:黄鹤婚姻状况的历史与变迁 第二节 因“缘”羁绊:黄鹤家庭的形成与变化 第三节 小结:物与缘——乡村社会“关系”形成的主因第五章 成长在边城:黄鹤的教育 **节 “村到乡”:黄鹤学校教育的变迁 第二节 主体缺失:黄鹤的隔代家庭教育 第三节 现实的困境:黄鹤教育的问题及影响 第四节 小结:乡村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合理第六章 精神世界中的边城:黄鹤的宗教与信仰 **节 对自身来源的**追问:黄鹤的祖先崇拜与祖灵信仰 第二节 宗教信仰的现实寄托:黄鹤的法师与“法术” 第三节 小结:边城民间宗教信仰的内涵与功能第七章 传统的边城:黄鹤的风俗习惯 **节 衣食住行:黄鹤人的生活习俗 第二节 迎来送往:黄鹤人的人生礼俗 第三节 特殊的日子:黄鹤人的节 日习俗 第四节 也是“小”传统:黄鹤人的民俗禁忌 第五节 小结:民俗传统的地方性传承第八章 乡土的边城:黄鹤人的民间口头叙事 **节 散文叙事:流传在黄鹤的民间故事 第二节 乡土乡音:黄鹤的方言和土语 第三节 小结: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间口承叙事第九章 保护边城:黄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节 历史长河中爬来的“小虫子”的故事:黄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造瓶子”与“划圈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第三节 小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的意义结语 “分与合”的逻辑:边城村落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模式附录 《重庆市石柱县黄鹤乡总体规划》后记 后来者记
封面
书名:边城黄鹤-渝鄂边境三村土家族生活样态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田阡
页数:447
定价:¥85.0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3034289
PDF电子书大小:52MB 高清扫描完整版
本文标题:《边城黄鹤-渝鄂边境三村土家族生活样态的人类学考察》PDF下载
资源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